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03

第3章 黄金家教的七大原则

美国素质教育专家赫伯特博士根据斯宾塞的教育理论,总结出了父母对孩子进行家教的七大黄金原则。

◆让孩子知道什么叫自作自受

孩子不温习功课,导致测验不及格;将心爱的毛衣忘在了学校,因而遗失;为了要缴图书馆的罚款,所以没有零用钱花了。心理学教授查尔斯·谢斐尔认为,此类经历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三岁的孩子已能了解简明的因果关系。用冷静的口吻讲述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譬如:“玩具搁在车道上可能会给压坏”,然后静观其效。玩具损坏了不可立刻再买新的,以免起不到教训的目的。如果老是生怕孩子跌倒,他永远也不会自己爬起来。

如果某一行为的后果有危险(用玩具捶击玻璃桌面)或损失太大(不上锁丢下自行车),应以安全的处分来取代。方式可包括没收玩具或禁止骑车一星期。常见的错误:处分与犯错性质无关。

◆激励与赞赏你的孩子

“苦孩子表现良好,譬如让同伴分享玩具、对人有礼貌、帮忙做家务事等,应给予赞美或嘉许。”小儿科医生巴尔顿·舒密特说。

要就事论事,讲得明确具体,如“谢谢你在爸爸打电话时一点都不吵”,或“你和哥哥这样讲和,妈妈很高兴”。

常见的错误:以奖赏贿赂孩子停止胡闹。孩子不守规矩,不应该获奖赏。舒密特医生说:“对付孩子胡闹,应中止游戏或取消某一项特权。”

◆对孩子因材施教

儿童精神科医生斯苔拉·吉斯认为,教养儿女不能一成不变,主要原因是每人性情不同。

吉斯说:“婴孩出生后只几个星期,就会各自显露不一样的性情。”儿童是否好动,注意力是否集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情绪稳定的程度,都受天性影响。现在研究人员知道,想改变这种本性必然徒劳无功,因为某些性情特征是天生的。

常见的错误:想以变换环境来改变儿女。如果带了特别好动的孩子去探望亲属,不可要求人家移走容易打破的东西,而应事先管教孩子谨守规矩。如果孩子实在静不下来,带到户外去玩好了。

◆给孩子确定明确的规矩

有些研究显示,如果溺爱孩子,孩子六个月大就可能开始出现放纵行为。所以规矩越早定越好。“婴儿如果吃奶的时候咬乳头,不妨中止哺乳。”心理学家伯尔顿·怀特说:“只要用孩子听得懂的、简单的话讲清楚,学龄前儿童也会知道守规矩。”

必须让儿童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可以接受的行为与无法接受的行为之间,要划定界限,让孩子明了跨越界限会产生什么后果。须持之以恒——今日如是,日日如是。

常见的错误:过分严格。应予孩子机会从经验中探索学习,无须设定不必要的限制。例如,与其禁止好动的小孩乱跑,不如设置安全的游戏场所。

◆不要刺激孩子

一般人若发现孩子行为失当,脱口而出的往往是命令(“你马上给我清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威吓(“你要是再回来得晚,以后就不准再出去”)、或是在气头上脱口辱骂(“你的头幸亏长在脖子上,不然连头也会丢掉”)。心理学家托玛斯·戈尔登说:“这种‘你……’的话其实是在怪罪孩子,会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或觉得你不疼他们。”

他认为,应改说“我……”例如“看见厨房又弄脏了,我好泄气”,或“你回家晚了,我很担心。”戈尔登说:“这样的口吻不容易伤感情或激起反抗心理,却能促使儿女反省自己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因而以后就会考虑周到些。”

像以下这样简单的话也能发生作用:“乖孩子,电视机的声音开得那么大,你爸爸跟我讲话我都听不见了。”孩子不至于生气抱怨“妈总是找麻烦”,而会思忖“不要妨碍他们谈话才对”。

常见的错误:将“你……”矫饰成在辱骂的话前面加个“我认为……”,便自以为是在好好沟通了,这是自欺欺人。不如指出具体的感受、具体的行为:“你说好要做家务却留给我做,我真是累坏了。”

◆不要对孩子拔苗助长

“有些做父母的急于要训练孩子加速完成学业,早日自立。”英国心理学家皮妮罗·利奇说:“这是出于深植人心的假设,以为孩子起步越早,前程便越畅顺。”

她说,勉强提前反而使孩子陷入困境:“让孩子提早一年加入垒球队,结果成为队上最差的球员,孩子会好受吗?”

这类孩子也会认为父母难以相处。“十来岁的儿童发现自己反正让父母失望了,心灰意懒之余,对于吸毒、行使暴力、性滥交行为的抗拒能力不免减低。”

常见的错误:矫枉过正。“父母的角色有如登山向导。”皮妮罗·利奇说:“不要拖着又踢又叫的小孩快步登山,应该指出攀上峰顶的途径。”

◆体会孩子的感受

“你怎么说你这张画好看?画得真不好!”“你当然不恨爸爸!他不是故意不来看你上场比赛的。”父母说这种话本来意在抚慰,却无异于“漠视了孩子的苦恼,也等于是教他压制内心情绪,或要他以自己的情绪为耻”,亲子问题专家艾利尔·法贝尔说,“结果是必然无法沟通,而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枢纽。”

更好的做法是,留意孩子没有表露出来的情绪并加以疏导。“爸爸没有来看你打球,你一定是气坏了。”借以表示你了解他的心境,同时让他知道,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常见的错误:以“不关我事”的态度分析事理。孩子气愤不已,因为他最要好的朋友不守信用。“你若用不带感情的口吻评论,例如说‘你好像很生气’,会使他觉得自己好像显微镜下的甲虫。”法贝尔说,“你的反应必须配合他的情绪:‘你告诉那个朋友的事,他是绝对不应该说出去的。难怪你会生气!’这样能表示你真正了解他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