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国人必知的120条养生老经验
4782900000018

第18章

第1篇第3章第5节口中有异味,大多是脏腑出了问题

口中有异味是一件挺尴尬的事,但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饮食没有规律,导致口中异味的人还不在少数。不过很多人只是认为口中异味是个人卫生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具体原因却很少能够说得清楚。而在中医看来,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相通的,口中异味往往是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中说 “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说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就是说,口中发苦多为热症,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热症患者除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物,但身体虚弱者慎用。

口中发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见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中医则认为口中发酸的病根在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济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上泛有关,同时还有舌头发红、胁肋疼痛等症状,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

口中经常发甜的人则是脾胃有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久了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随之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口臭是由胃火引起。胃腑积热、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胃肠出血,便秘等引起口气上攻及风火或湿热,口臭也就发生了。

我们知道火分虚实,口臭多为实火,由胃热引起。胃热引起的口臭,舌质一般是红的、舌苔发黄,这时只要喝用萝卜煮的水,消食化淤,口臭很快就会消除了。胃热引起的口臭多是偶尔发生,如果是经常胃热、消化不良的人,治疗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敲胃经,一直敲到小便的颜色恢复淡黄清澈为止。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胃热引起的口臭已经很少,最常见的口臭还是胃寒的原因,这类人多是舌苔普遍发白,口臭时有时无,反复发作。那么对于这类由胃寒引起的口臭,平时就要多喝生姜水,如果怕麻烦,也可以将姜切成薄片,取一片含在嘴里。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食欲不振,这多是脾胃的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中医治病是讲究整体观念的,善于从外部症状入手发掘其病理根源,所以当身体出现某种症状,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将这种症状消除,而要找出其根本原因,从根上治疗疾病,这样才不会让疾病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对身体进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