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处世艺术
4782400000022

第22章 掩藏动机迷惑别人 (2)

第3章第3节掩藏动机迷惑别人 (2)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不过,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

时必须恰到好处:

不理不睬的缄默可摆脱无聊的纠缠:当你正为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

知趣地想跟你唠嗑,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

时,你可以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自会知趣地离去。

毫无表情的缄默能让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倒是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令人

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在这

种情况下,最好

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

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

”别的什么也不说。这样,他回去后定要竭思尽虑,因你的缄默而反省自己:今天谈得对不

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然后会向别人请教,或者自己悟出原因。

冷漠的缄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有一个出身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

同学的一件好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

,我回来了!”缄默。“姐,我饿了。”缄默。“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也是

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

、姐,我错了……”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

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信心坚定的缄默能使人顺服: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难度很大的任务,当然,他能

胜任

。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一声。

“困难

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下属就不说了。最后

只能说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装疯卖傻隐锋芒

装疯卖傻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保全性命,韬晦等机的应变战术。俗话说“好汉不吃眼

前亏”,但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因机而变,相机而动。如果一味

死拼,不讲策略,貌似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利益之争、权力之争、钱财之争、欲望之争……人间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险恶。在处事过程中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陷入濒危的境地。如果真的有险情在即,就应该沉着冷静,迅速开

动脑筋,发挥聪明机智,因势制宜,随机应变。如此“装疯卖傻”,也不失为一种隐藏锋芒

保全自己的最好的方法。

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期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

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个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自

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设法迫害孙膑,但表面上却装着与孙膑交好的样子。而孙膑为人心地

厚,善良纯洁,不但没有觉察出危险来,还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常常与之探讨自己

在军事谋略上的想法。

孙膑在与庞涓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渐渐为庞涓所不容。后来,庞涓出师了,到魏国被

召为驸马,深得魏王的器重。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写信邀请孙膑到

魏国共事。等孙膑来了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迫害他,在魏王面前进献谗言。魏王信以

为真,下令要将孙膑处斩。此时,庞涓又在魏王面前假惺惺地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

“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他是在救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

膑,又可把他留在自己身边,限制其人身自由,为己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

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其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后来,孙膑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的死期。他揣时度势

,知道自己现在被庞涓控制,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残酷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

机。为了不替庞涓著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头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

等处。狡猾的庞涓虽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会将

他给杀了。

后来,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

后来,孙膑作为田忌的谋士,帮助田忌在庞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最终为自己

报仇雪恨。

如此装疯卖傻,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一石击二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成功。

不要放弃隐私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猎奇猎艳的窥探心理。尽管猎奇猎艳对自己并没有一点好处,有时甚至还

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但若掌握了它,心里便似乎有一种幸灾乐祸般异样的满足,就仿佛

一只蛹长出了美丽的翅膀飞起来了一样,仿佛自己高人一等了。

在任何交际场合中,隐私都是一道不应越过的防线。隐藏不好,就可能成为别人攻击你的致

命弱点。

对中国人来说,隐私是比较敏感、很能引起人兴趣的字眼儿,也是一些人有事无事总爱窥探

东西。也许是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无味,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像急于赴免费盛宴一样去刺探

品评别人的隐私。仿佛一个人有了隐私,就有了见不得人的事了,就不干不净了。其实,这

是一种误解,隐私是包括许多人生内容的。

一般而言,隐私是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不愿告人”和“不愿公开”自然有他自己的原因,毕竟有些事情如果公开,未必会有好的

结果

。国家领导人的隐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一直被列为国家机密。普通人的隐

私虽

与国家命运前途无关,但也与个人的尊严和命运前途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虽然如此,事实

上,仍有许多人对他人隐私的隐秘感有着强烈的兴趣。

比如,女人过了青春妙龄,便觉到了“警戒水位”,再不愿报年龄。可有些不明世俗的人往

往不顾人家的心理隐私,问人家:“今年多大了?”

也许问者并没有意识到这属于个人隐私,微笑着耐心等候,不怀任何歹意。被问的女人心

里也知这些,虽然不情愿,但又怎好不作答?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许多人的工资待遇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便形成了种种疑团,这种

种疑团让一些“热心”的人煞费苦心,而他们既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税官,只是一些好事

者。他们常常先问人家“今年收入了多少”,然后从对方的举手投足中揣测数字的真假。

经历了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遗留的恰恰有不重视个人隐私的社会心理和法律传统。

事实上,当今中国仍然缺乏保护个人隐私权利的成熟法律,而比法律盲区更可怕的是,在许

多中国人的意识里,已然形成了任意侵扰他人生活自由的恶癖。

于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人与人关系中令人绝望的场景:先生拆开寄给太太的信,妻

子偷听

着打给丈夫的电话;母亲翻开了女儿的日记,父亲撬动着儿子的抽屉;名人的“秘闻”和“

桃色事件”在非法小报上火速地流向四面八方;东家长、西家短,工资级别、奖金多少、夫

妻关系、臂部尺寸,正永不停息地运行于一条“舌头”流水线上……

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些不愿公开的小秘密,也许是一块绿洲,也许是一处垃圾堆,但不管

怎样,它都是属于私人的,不希望被别人窥探,更不希望别人贸然闯入。保留隐私是人的一

种尊严,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权利,是个人生活中独立的空间。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真正的透明是不存在的,而朦胧才会永恒。朦胧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

也是一种和平、安宁的境界,一种美与和谐的境界。

其实,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人有了隐私,并逐步得到了隐私权。失去或放弃隐私如同当

众被剥去或自动剥去衣服,又何谈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