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胃脘部是中医学的一个部位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上腹部基本相同,所包容的脏器,除了胃之外,还有一些与胃相连、相邻的其他脏器。比如,胃上口(贲门)与食管的下段相连,下口(幽门)相接于十二指肠,右侧与肝胆相邻,左侧则紧挨着胰腺体,胃体居于心下,与心脏仅一膜之隔。因此,只要涉及到上述脏器的病变,就会出现胃脘部疼痛、不适的临床症状。说得更具体一点,胃(包括十二指肠)、胆囊、胰腺之所以能形成胃脘部疾病“三位一体”的临床表现,就是因为胆总管和胰腺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内,与胃相贯通。
§§§第二节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胃的形态结构胃呈囊状,它的形态、体积和位置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人的体型、体位、胃壁张力、胃的膨胀度以及邻近器官的压迫。一般来说,胃多近似曲颈瓶的形状,是一个空腔脏器,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胃壁的肌肉发达,且有很大的伸缩性,胃在饥饿时缩成管状,而饱餐之后可比原容积扩大数倍。胃的容积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初生儿大约7ml,1岁以后大约300ml,3岁时可增到600ml,成人大约为3000ml。
胃的入口,即与食管下端相连之处,叫贲门;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接;胃有两个壁,朝前上方的为胃前壁,朝后下方的为胃后壁;胃上方的弓状凹缘为胃小弯,左下方的凸缘为胃大弯。胃大弯的长度是胃小弯的4倍~5倍,食管与大弯之间的夹角,叫贲门切迹。贲门部左侧的膨出部叫胃底,贲门以下的中部叫胃体,胃体的下部称幽门部。幽门部又被中间沟分为幽门窦与幽门管。胃小弯和幽门窦是溃疡病和癌肿的易发部位。
二、胃的神经支配胃是由植物神经支配的,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支配幽门括约肌和抑制胃壁平滑肌,还支配胃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同时也是胃的痛觉传导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是胃的主要分泌神经,并能加速胃的运动功能;而交感神经则起抑制作用。消化性溃疡患者,大多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活动)是促使溃疡患者胃酸分泌亢进的原因之一。
三、胃的生理功能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具有贮纳、转运食物,消化食物以及杀灭病菌等生理功能。
1.贮纳、转运食物
胃可以容纳和暂时储存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内进行消化变成食糜后向小肠推送。
2.消化食物①物理消化:进食时反射性地使迷走神经兴奋,胃平滑肌伸长。食物进入胃后,胃壁舒张,以便容纳食物,同时开始有节奏地蠕动。蠕动的波形从胃体开始,向幽门方向推进。这种蠕动将食物混合并磨碎,变成食糜,并将食糜自幽门部向十二指肠推送。一般来说,混合性食物在胃内停留3~4h;糖类食物需2h左右;蛋白质类停留较长;脂肪更长,可达6h;水则只停留5~10min。②化学消化:食物在胃中的化学消化是由胃液来完成的。人的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正常成人每昼夜约分泌胃液1.5~2.5L。空腹时胃中胃液量约30~50ml,在消化食物期间,平均每小时分泌的胃液量为100ml。胃液中含有无机物和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有机物如黏液蛋白、消化酶等,其中黏液蛋白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以免受胃酸及机械性的损伤。
食物能刺激胃酸(盐酸)分泌,胃酸是消化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甜的食物可使胃酸分泌增多,而咸的食物则相反;较坚硬的食物刺激胃酸分泌较多,软食或流质食物则分泌较少。胃液中最重要的消化酶是胃蛋白酶,它与胃酸配合对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消化。
3.杀灭病菌
胃液中的胃酸能杀灭随食物进入胃中的病菌。
中医学中对胃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基本相同。胃也称胃脘,上口部分称上脘,下口部分属下脘,中间则是中脘。胃为六腑之一,被称为是“水谷之海”,主要功能是收纳、腐熟水谷,生理特点是“以通降为顺”,胃中的阳气主动,主温煦,是胃行使收缩、舒张和蠕动的原始动力,胃阳充足,才能把食物磨碎成为食糜,并把它推向肠中。而胃阴起滋润胃腑的作用,并制约胃阳的偏亢,没有胃阴的滋润,食物就难以形成食糜,从而消化作用就会减弱。所以实现胃的生理功能,胃阳、胃阴中的任何一方虚弱,都是不行的。
§§§第三节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十二指肠为小肠的首段,上连幽门,下接空肠,成人全长25~30cm,相当于十二横指的宽度,所以叫十二指肠。它位于腹腔后壁,形状像马蹄铁一样弯曲,将胰头包绕,所以如果胰头部发生肿瘤,会压迫十二指肠,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或梗阻。
十二指肠分为上部(外部)、降部和下部三个部位。上部又称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此处。降部的左后壁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入口处。下部形成一个十二指肠空肠曲,此处有一个平滑肌纤维形成的小皱襞,叫十二指肠悬韧带,也称屈氏韧带,常常是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风水岭。
二、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食糜由胃推送进入十二指肠后,即开始在小肠内进行消化。
在这里食糜不仅受到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而且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作用。
§§§第四节胆囊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胆囊的形态结构胆囊紧贴在肝脏的胆囊窝内,样子像个鸭梨。胆囊可以分为胆囊底、胆囊体和胆囊颈三个部分。胆囊底是钝圆形的,体表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相交处,胆囊底的末端紧挨着腹壁,所以这一点就叫做胆囊的投影点,胆囊发炎时,这一点可以有明显的压痛。胆囊底逐渐缩窄为胆囊体,继续缩窄就形成了胆囊颈部。胆囊颈部向下方延续形成胆囊管,胆囊管和肝总管平行一段距离后,汇合在一起形成胆总管。胆总管再与胰管相合并,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在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有增厚的环行平滑肌,叫做奥狄氏括约肌,这种肌肉有括约作用,收缩时可以防止十二指肠内的物质逆流入胆总管和胰管内,同时对胆汁和胰液的排泄起控制作用。有时,小肠内的蛔虫钻入胆总管和肝总管内,引起胆道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出现右上腹部的剧烈疼痛,临床上称此为胆道蛔虫病。胆道内有时也会出现结石,胆囊结石如果卡在胆囊管中造成阻塞,则可以导致胆囊积液和胆囊炎;如果肝总管或胆总管被阻塞,胆汁潴留,可使肝脏内的毛细胆管扩张、破裂,胆汁进入血液中,就会出现阻塞性的黄疸。
二、胆囊的生理功能胆囊的生理功能就是储存和排泄胆汁。平时,如果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就会舒张,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过左右肝管到肝总管,再经过胆囊管进入胆囊内储存和浓缩。在进食时,由于食物的刺激和条件反射,奥狄氏括约肌放松,浓缩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从十二指肠乳头流入十二指肠内,对食物进行消化。
胆汁中并没有消化酶,它的消化作用主要是依赖于胆汁中的胆盐来完成的。胆盐能增强脂肪酶的作用,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使胰蛋白酶原变成胰蛋白酶。胆盐还能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细小的脂肪微粒,分散在水中,这样就使脂肪大大地增加了与脂肪酶接触的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胆盐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刺激肠蠕动增强,抑制肠道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
胆汁中的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胆盐(或胆酸)和胆固醇之间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为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可能与长期高脂肪饮食有关)或胆囊上皮因炎症而吸收过多的水分和胆盐时,胆固醇可以沉积下来,成为胆结石形成的一种原因。
§§§第五节胰腺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胰腺的形态结构胰腺是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腺体。形状细长,呈三棱锥形。位于胃的左后方,分为胰头、胰体、胰尾三部分。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后面又有门静脉和胆总管通过,因此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时,常常压迫胆总管而导致阻塞性黄疸。在胰腺体内,有一条从左向右贯穿全长的排泄道,叫做胰管,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二、胰腺的生理功能胰腺是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腺体,它的内分泌功能主要是分泌胰岛素,而外分泌物则叫做胰液,通过胰管排泄到十二指肠,用以消化食物。
胰液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它含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这些酶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分解。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受到胰液中蛋白酶及肽酶的作用,进一步水解成氨基酸,以供小肠吸收。胰液中还含有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能把脂肪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胰液中还含有碳酸氢钠,是碱性物质,能中和从胃进入小肠中的胃酸,维持肠中碱性环境,保证胰液中消化酶的活性。
在胰管和胆总管的汇合处,如果有结石卡在那里,或者是由于肿瘤压迫,都会造成胰管阻塞,胆汁可以逆向流入胰腺管内,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这时由于胰液排泄受阻,胰液中的胰淀粉酶进入血液之后随尿排出。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尿和血液中,胰淀粉酶含量往往增高,是诊断胰腺炎的主要检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