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脘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7772700000012

第12章 胃癌(2)

(三)肝肾阴虚型

①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质偏红或少苔,脉细数。②治法:滋阴凉血,补益肝肾。③方药:兰州方加减(裴正学教授经验方)。杭白芍15g、生地15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人参须15g、太子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龙牡各15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

(四)脾肾阳虚型

①症状:神疲体倦,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迟。②治法:温补脾胃,益气填精。③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0g、肉桂10g、附子(先煎)10g、枸杞子10g、杜仲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0g、当归15g、黄芪30g、甘草5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

除上述四种辨证分型外,尚有下列成药、单方亦可配合使用。①六味地黄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对造血系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②升白片。由补骨脂30g,淫羊藿、胎盘粉各15g,女贞子60g,山萸肉75g,鸡血藤60g,三七粉9g,虎杖30g组成。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85g,每次5片,每日3次。③升血汤。生黄芪、太子参、鸡血藤各30g,白术、云苓各10g,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各15g,每日1剂,早晚口服,6星期为1疗程,配合化疗,血细胞无下降,血小板有所增加。④贞芪扶正胶囊(冲剂)。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6星期为1疗程。

临床上治疗骨髓抑制,常选择使用下列药物:黄芪、党参、黄精、地黄、当归、白芍、龙眼肉、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鸡血藤、枸杞子、紫河车、女贞子、何首乌等。

§§§第四节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文献中有“胃脘痛”“噎嗝”“反胃”“心腹痞”等名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均与胃癌有关,特别是对“噎嗝”“反胃”的症状描述,与贲门癌、幽门梗阻的症状非常相似。比如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嗝咽不通。”《景岳全书》则认为:“噎嗝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嗝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外台秘要》则说:“夫荣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于胃管则藏冷,藏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则吐。”经过中医临床工作者近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目前对胃癌的病因和病机以及辨证分型等方面的认识已基本趋向一致。认为胃癌是涉及整体的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或感受外来邪毒,引起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出现食滞、气滞、血淤、痰结、邪毒内壅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症瘕积聚,形成癌肿。国内著名的中医肿瘤学专家钱伯文教授指出:气机失调是诱发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发病前多有长期郁闷忧愁,或蒙受打击而不得解脱等肝气郁结的现象。因此胃癌的演变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起多由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肝胃不和,脾胃气滞,这一阶段病情较轻。继续发展则成肝郁气滞,气机失于宣发,阻于血络,血滞成淤,痰淤互结,日渐成积,此为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错误,病情迁延,久则阳气耗损,气血互结,脾胃失调,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虚;另一方面因新血不生,恶血不去,症积形成,病情加重,患者求医治病多在此阶段。病人气血大亏,脾胃虚弱,同时又有痰淤症积等实邪存在,形成本虚邪踞的局面,给治疗带来了困难,攻邪怕伤了正气,扶正又恐堵塞了邪之出路,必须慎重协调好扶正固本与攻伐邪气之间的利弊关系。

一、辨证分型治疗

(一)肝胃不和型

①症状:胃脘胀满,甚则疼痛,窜至两胁,嗳气泛酸,纳呆呃逆,甚则反胃,噎食不下,舌质淡红或暗红或见淤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②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③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0g、川芎10g、丹参15g、白芍15g、炙草6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若恶心较重,舌苔腻,可加藿香、陈皮各10g;泛酸者,宜加吴萸6g、黄连12g,胁痛或胃脘痛甚者,或舌质见淤斑隐现或舌质暗者,可酌加川楝子10g、元胡6g、木香或砂仁6g、三七粉5g。

(二)脾胃虚弱型

①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不荣,气短神疲,四肢无力,食欲不振,食后脘腹饱胀或胃脘不适,胃痛时轻时重,喜暖喜按,大便溏薄,形体消瘦,舌质暗淡,舌体胖大可见齿痕,苔白腻或腻腐无根,脉细弱无力。②治法:健脾益气养胃,兼以消积化淤。③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20g、黄芪20g、陈皮10g、半夏10g、枳壳10g、木香10g、白术15g、茯苓15g、焦山楂30g、鸡内金10g、砂仁10g、甘草6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

(三)气滞血淤型

①症状: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腹部胀满,不欲饮食,面色黎黑,大便如羊屎或见柏油样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细涩。②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淤止痛。③方药:膈下逐淤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元胡1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丹皮10g、赤芍15g、炙甘草6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肿块明显者,去川芎、丹皮,加三棱、莪术各10g;呕吐宿食者去香附、郁金,加厚朴、莱服子各10g,山楂20g;兼痰湿气郁而成气滞血淤痰阻者,可合用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姜)、海藻玉壶汤(陈皮、半夏、茯苓、郁金、海藻、昆布、象贝、金瓜萎等);若见吐血及柏油样便,加三七粉6g、白及10g、仙鹤草20g。

(四)脾胃湿热型

①症状:胃脘部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胃脘部胀而有烧灼感,患者大部分有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干结;一部分患者有消化道梗阻症状,消瘦、精神委靡,时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②治法:清热燥湿,行气止痛。③方药:黄连解毒汤、清胃散、半夏泻心汤加减。黄柏10g、黄连3g、黄芩10g、山栀10g、干姜6g、半夏6g、丹参10g、木香3g、草蔻3g、当归10g、白芍15g、制乳香3g、制没药3g、甘草6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若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后下)10g,黑便加仙鹤草20g,呕血加生赭石20g、肉桂3g,胃痛剧烈加元胡10g、川楝子10g。

(五)胃阴虚损型

①症状:胃脘灼热隐痛,或时感胃脘刺痛,嘈杂不适,饥不欲食,口干喜冷饮,大便干,舌红而干,或见舌裂纹或舌暗隐青,苔少或苔花剥,脉细数或虚数。②治法:益胃养阴,清热解毒。③方药:叶氏养胃汤合丹参饮、黄连解毒汤加减。北沙参30g、麦冬10g、玉竹10g、石斛10g、丹参10g、木香10g、砂仁3g、半夏10g、黄连3g、黄芩10g、干姜6g、黄柏6g、山栀子10g、元胡10g、川楝子10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津少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各20g,知母10g;热灼胃络出血者加仙鹤草20g、侧柏叶或生地榆10g、生石膏15g;兼气虚者加西洋参6g或太子参15g。

在临床上,上述证型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互相交错的。它们发展变化的最终结局都是气血两亏,阴阳皆虚;另一方面,气滞、血淤、痰凝、热毒更加顽固。所以总的治疗原则是在扶助正气的前提下,采用祛淤解毒,软坚散结。此外,无论何种情况,清热解毒要贯穿始终,也就是说,每个辨证方药上都应选加一些解毒、清热、抗癌的中药,如喜树皮、藤梨根、七叶一枝花、银花、黄药子、山豆根、肿节风、半枝莲、紫草、败酱草、蛇莓、龙葵、白英、山慈菇、凤仙花、八月扎、垂盆草、白屈菜、土茯苓、石见穿、石上柏、绿萼梅、红藤、白花蛇舌草、野葡萄藤、菝葜、水红花子、拓木、铁树叶等。

二、因病选方

(一)胃癌前病变

软坚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黏膜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方由三棱、莪术、山慈菇、九香虫、皂刺、花粉、生麦芽、鸡内金组成,水煎2次兑匀,每次150ml,每日2次,3d为1疗程,治疗1~2疗程。临床运用时,如肝胃不和者加苏梗、木香;脾胃虚寒者加桂枝、良姜;胃阴不足加麦冬、沙麦、百合;脾胃湿热加茵陈、黄芩;淤血阻络者合丹参饮。治疗115例,无效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