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②
下者飘转沉塘坳。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④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⑤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⑥秋天漠漠向昏黑。⑦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⑧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⑨
自经丧乱少睡眠,⑩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①三重:三层。三:言其多。②江:指浣花溪。挂罥(juàn):挂结。③塘坳(ào):低洼积水处。④忍能:忍心这样。盗贼:气恨之词。⑤呼不得:即呼喊不出声来。⑥俄顷:顷刻,一会儿。⑦秋天:秋季的天空。漠漠:阴沉迷濛貌。向:接近。⑧恶卧:睡相不好,脚乱蹬,把被里子都蹬破了,所以说“踏里裂”。一说恶卧为不愿意睡。因为被子像铁似的又硬又冷,小孩子睡在里面不舒服,把被里都蹬破了。⑨雨脚如麻:形容密雨如麻线一样,不断倾注。⑩丧乱:指安史之乱。长夜沾湿:指茅屋整夜漏雨。彻:彻晓,天亮。何由彻:怎么挨到天亮?庇(bì):遮护。寒士:贫寒之人。突兀(wù):高耸貌。见:同“现”。庐:茅舍,即指草堂。
【评析】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一场狂风卷去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夜来又降大雨,床头屋漏,难以栖身。其起句,即如飘风之笔,疾卷了当。之后描述了这种不幸,但更使他忧虑的是战乱以来和他遭受同样苦难的人民。于是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幻想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结句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表现其“己饥己溺”的仁者情怀。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杜甫画像》,都体现了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吴农祥评曰:“因一身而思天下,此宰相之器,仁者之怀也。中间夹说无衣受冻,故结兼言之。针线之密,不可及也。”(《杜诗集评》卷五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