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得到了曼陀罗果实自是欢喜。虽然没有寻得百合,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这百合比起曼陀罗来要好找得多。于是与庞宪一起往东返回。由于没去太和山,省下了许多时间,所以也不急于赶路,一路上专拣那偏僻的小路走,希望还能采些药物或发现什么新的玩意儿。
说来也凑巧,师徒俩这日来到一片树林处,见有一樵夫模样的人守在一只笼子旁,那笼子里有只小动物在转来转去。李时珍和庞宪俩走近一看,见这小动物一尺多长,全身披着鳞甲,头小嘴尖,从口内不断伸出细长的舌头在树干上舐着蚂蚁吃。
李时珍很有兴趣地看着这小动物吃蚂蚁,对庞宪说:“这是鲮鲤,又叫穿山甲,它身上的鳞甲是一味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的药物。”接着又转过身去与这樵夫模样的人聊了起来。那人告诉李时珍,这只穿山甲是他的亲戚从广西弄来的,说是要送给他蕲春老家的一位郎中。由于多日来末吃东西,怕它饿坏了,故而抬到此地让它吃蚂蚁。
李时珍听了,心中有些疑惑,便对那人说:“我也是蕲春人,不知你亲戚说的那郎中是谁?”那人回答:“姓李,叫李时珍。”这时庞宪高兴了,“你说是李时珍?这位就是!他是我的师傅!”那人听了,用目光将李时珍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问:“先生真是李时珍?”李时珍很有礼貌地对他作了个揖,答道:“在下正是。因采药路过此地。”那人忙回礼,说道:“久闻先生大名,请到家中稍息。”说着就要去抬那笼子。李时珍拦住了他:“别忙!别忙!让它再吃一会儿吧!”还问这位樵夫模样的人:“它就是这样吃蚂蚁?”那人不解地反问:“不这样吃还有别的办法吃吗?”李时珍说:“我从书上看到,说它白天爬在河岸上晒太阳,把全部鳞甲张开,装着死了的样子,将一群群的蚂蚁引诱入甲中,然后将鳞甲紧闭,爬入水中,进入水中之后,又将鳞甲张开,这些蚂蚁便都浮上水面,它就在水中捕食。”这樵夫模样的人听了,只是摇头:“没见它这样吃蚂蚁。”“不信咱试试!”说完便去抬那笼子,让李时珍和庞宪俩人退在身后。
李时珍和庞宪随这人来到了一条江河边,那人把笼子放下,在河边走了几个来回打着手势让李时珍和庞宪过去,李时珍走到他面前之后说:“先生请看,这地上有不少蚂蚁吧!”便将那笼子抬过来放在这里。这穿山甲可能是真饿了,在阳光下它依然像在树林里一样,伸出舌头舔食蚂蚁,并不是像李时珍刚才所说的那样躺在地上装死。过了一会儿,这樵夫模样的人又把笼子换了个地方。这地方蚂蚁不多,那只穿山甲在笼子里低着头,东钻钻,西钻钻,来回地走动着觅食蚂蚁,还是没躺下。
待李时珍看了个够以后,那人又把笼子抬入河中,说:“咱们再看看它在水中是什么样子。”只见那穿山甲一会儿把全部身子淹入水中,一会儿伸出个头来。不论是淹入水中或伸出头来,都不见它吐出舌头或张大嘴巴寻找食物。李时珍在岸边睁大了眼睛望着它的鳞甲,这鳞甲如在陆地一样,紧紧地裹着它的身躯和整条尾巴。
这樵夫模样的人特别热心,唯恐李时珍不放心,又把笼子从水中抬起,放到岸上,待一会又从岸上放入水中。他们三人看了好几遍,没有见到穿山甲有什么新的花样。李时珍对那人说:“辛苦您了,古人经常把想象中的事情写进书中,我看到这段关于穿山甲觅食的描述就有些怀疑,今天可揭开真相了!”接着很爽朗地笑了起来。
那人把李时珍和庞宪请到了家中,樵夫的亲戚一见李时珍非常热情、恭敬地迎了出来,李时珍见到了他,也想起了一段往事。
原来这人家中有一老母,已六十多岁,老是腹泻,已经有五年之久。进食肉类、油物、生冷之品就腹痛。有的医生说是脾胃不和,用调理脾胃的药物;有的则说是中气下陷,用人参、升麻之类升提;有的看她病了这么久,就用止泻的药物。但是这些药服了之后,病情不但不减轻,反而更重。后来请李时珍诊治,李时珍发现这老妇人的脉沉而滑,认为是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他记得唐代医家王冰说过:大寒凝内,久则溏泄,反复发作,病情迁延多年的。应该用热药通下,这样就可以使寒去而腹泻止。于是用蜡匮巴豆丸五十丸让她服下,服了之后病人连续两天无大便,这腹泻也就痊愈了。
李时珍记得,为了用巴豆,曾与面前这人费了半天口舌,这人知道巴豆有毒性,是力量很厉害的泻药。所以李时珍要用巴豆来治疗他老母亲的泄泻病时,他顾虑重重,极不放心。李时珍对他讲了这病的根本所在,讲了唐代医家王冰的经验,他还是不愿贸然试用。最后是他的母亲自己作了决定才服了这蜡匮巴豆丸。
病愈以后,这人自然佩服李时珍的卓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李时珍得知他经常去南方做买卖,就问他是否见过穿山甲。这人见李时珍对这小动物很感兴趣,便在广西寻觅了一只,准备给李时珍送去,不想两人在此相逢。
李时珍对他赠送的穿山甲再三道谢,又说自己并不是要这穿山甲,只是想弄清它的生活习性。就把书本上如何描写穿山甲吃蚂蚁的情况对他讲了一遍。此人听了以后觉得非常好笑,说:“这写书的人想象力够丰富的,要不就是人云亦云,听别人说了就信以为真。”“我在南方经常见到穿山甲,它会打洞,有时趴在地上,伸出长长的舌头来引诱蚂蚁这倒是有的,但说它装死,张开鳞甲来引诱蚂蚁这从没见过。”李时珍也笑了起来,很坦率地告诉他写《本草纲目》的事,这人听了,更加鼓励李时珍,对李时珍说:“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弄个明白吧!”他建议把这穿山甲杀了,剖开肚子,看看它的内脏。李时珍想,把这穿山甲带回去也没多大意义,便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亲自对这穿山甲作了解剖,发现它脏腑俱全,胃特别大,里面有蚂蚁一升左右,他把这些都作了笔记,后来写进了《本草纲目》。
在言谈之间,李时珍又说到了百合,这樵夫模样的人对他说自己年年种百合,都是用鳞茎繁殖的。并告诉他现在秋季正是种百合的时间。现在种了,到春天就会开花。李时珍问他:“蚯蚓会不会变成百合?”这樵夫模样的人听了觉得很奇怪,反问道:“蚯蚓怎么变百合呢?我这田里蚯蚓很多,如果我不把这百合种下,这田里也不会自己长百合呀!”李时珍说:“我想也是,所以总不相信这种说法。我倒想自己种些试试。”那人说:“这好办!这好办!种百合并不难。”说着就从屋外取了一袋百合来:“这些您就带回去当做种子吧!您到家就该种上了。”李时珍谢过后,让庞宪收了。
李时珍回到家中,先后把百合、曼陀罗种了。在他的住所旁边,专门开辟着一块种药的场所,这里有薄荷、地黄、石斛、红花、芍药、菊花等。现在又增添了百合和曼陀罗。李时珍在种药过程中,不断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下了这些药物的形态,这些都成了编写《本草纲目》的宝贵资料。
在《本草纲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百合结实略似马兜铃,其内子亦似之。其瓣种之,如种蒜法。山中者,宿根年年自生。未必尽是蚯蚓化成也。蚯蚓多处,不闻尽有百合,其说恐亦流传耳。”这是他经过考察和栽种百合得出的结论,纠正了百合是蚯蚓变成的错误说法。
还有:“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折,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这是多么生动而具体的描绘!不是让没见过曼陀罗的人也有了一个明晰的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