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共往事风云录3
47768900000086

第86章 微醉中的对峙

6月7日,周恩来、林彪再次再到蒋介石的会议室。这次会见,多了一个人物,即侍从室第六组组长、军统局帮办唐纵。他戴着一副近视程度不深的白金框架眼镜,带着高深莫测的笑容,观察着共产党的这两位要人。其实,去年10月17日,他第一次见到这两个人时,就在日记中记下了最初的印象:“林彪黄埔第四期毕业,现任一一五师师长,前年负伤赴莫斯科医病,今年始回国。据悉林在苏系学习机械化,观其面部一脸阴气,深沉阴险而干练,言谈审慎。周恩来年40余,望若30许人,如一白面书生。”

来此以前,周恩来已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电报,电报说共产国际解散,中央即将开会讨论中国的政策,请他即回延安。他知道蒋介石不会轻易答应他,自“皖南事变”后一年半来蒋介石还没有答应过他回陕的要求。但他还在尽力争取。会谈开始后,主要由张治中和林彪交锋。

张治中态度强硬:“你们现在不解决,将来战事结束,你们还拥有武力,将何以为国人所谅解!”

林彪也不示弱,以狡黠的微笑或点头,似是而非:“到那时当然不好,所以现在大家要接近,将来便容易办嘛。”

“如果中共放弃武力,本党采宽容态度。”蒋介石忍不住插了一句。

林彪当即答道:“将军队交出来,但国民党必须道德树立诚心!就是使共产党能相信国民党给予共产党合法地位之保障。”

张治中满脸不高兴:“何总长说前方摩擦继续,情况不明,我们的谈判只好搁一搁了。”

这是蒋介石集团企图利用共产国际解散之际,加强政治攻势,辅以军事压迫,逼迫八路军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潜台词。

这时,会场气氛凝重,双方扫视着,各自都认为有权要求对方做出解释。情况开始有些变化。

周恩来抓住张治中最后一句话,顺水推舟,并有意“次”说成“主”:“谈判暂搁是我们意料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决定回延安,如果要谈时可再来。”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我自己也想回去一趟,以便使延安了解外间情况,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他将要回延安的同一目的分别叙说,看起来又漫不经心。

蒋介石尽管始终保持着威严的表情,但对周恩来的要求不好回绝,随便地点了一下头。蒋介石终于放行了。

6月14日晚上,张治中为周恩来、林彪饯行,邀集了与黄埔有关的教官及同学作陪。军委会政训处长贺衷寒走进餐厅时,身子习惯地向右倾斜,他身穿浅色礼服,打着领带,手里还拿了一根小手杖,那不是拄着走路用的,而是当玩具的。

想到即将回到阔别三年的延安,周恩来心情格外愉快。他那富有朝气而又坦诚的脸上,今天更多的是笑容。也许是因为高兴,他喝得既多又猛,酒至半酣,他就有些醉意了,脸上麻酥酥的,有些发紧。他还是举着酒杯,面露微笑,欢迎贺衷寒等人的到来。

贺衷寒一贯桀骜不驯,一种被压抑的领袖欲总使他在酒桌旁如火中烧。自打“西安事变”跟着何应钦主张炸西安,便被蒋介石冷落,郁郁不得志。蒋介石暗地跟人说:贺有野心,不能掌兵权。所以总安排他搞政训什么的。他喝着闷酒,很快酒劲也上了头,话便不好听起来:“怎么,堂堂周主任还没等赶走日本人,自己就要先撤了?”

能一句话噎住周恩来的人大概还没有出生。

“正相反。”周恩来反唇相讥,“我只是不想成为打内战的英雄!”

贺衷寒性本冲动,说着说着竟骂起人来,不停地晃动手中那根小手杖。餐厅里顿时紧张起来,双方同学都担心会出现不愉快场面。贺衷寒与周恩来的对峙没有逃过张治中的眼睛,他过来打起圆场。周恩来也在唇枪舌剑中恢复了理智:“来吧,为了抗战胜利,我喝醉了也心甘!”

贺衷寒勉强点点头,又举起酒杯。但又一次斜着肩膀,摆出他喜欢在部下面前摆的那种可笑的派头。

6月20日晚,周恩来、林彪在卡尔登饭店回请黄埔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