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
47757500000004

第4章 孩子复仇记

这年头,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有太多赛事,我们不知不觉培养了孩子的争胜心、必胜心,有时,却渐渐忘了一些胜负以外的心灵教导。

忙是原因,也是借口,不停冲刺,让我们错过路上风光,让孩子遗忘生存本能。

莎士比亚的悲剧《王子复仇记》(又名《哈姆雷特》)有一句传世经典:“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410年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问苍天:要生存还是毁灭、复仇抑或哑忍,人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

世代更替,这句话一直在人间的十字路口被不断引用:走还是退?做还是不做?……前人智慧,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阵子经常出席家长讲座,台下狐疑之问总是:这怪兽家长,做还是不做?

路是这样走的、游戏是这样玩的,大潮流如滚滚长江水,你稍一迟疑或者停滞,就会被淹没、被盖顶。父母明明看出端倪,望穿苦路,领着孩儿该如何是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们拥有优质的教育环境:12年免费学业,“文盲”从此绝了种;千禧年或者后千禧年校舍的美轮美奂,求学本该是享受;教师不懈地进修,拥有几个硕士博士学位来教小学生已经是大势所趋……

可是,路上没有人以此为乐,读的苦,教的苦,旁边呐喊扬鞭的父母苦上加苦。女儿们不止一次对我说:“为什么上一代人小学毕业就算完成了学业,我们却要捱这么久?”

对,是捱,在这个教育故事里,每个人都在“捱日子”。

最近听说一所名牌小学是这样为孩子操练评估考试的:四年级学生做六年级的模拟试卷,做到烂,做到熟,做到全班只有几个人拿90几分,其余都是100分!

这些100分的背后,大概还有无数奖杯奖状和十项全能证书,孩子都被倒模成天才,没有人怀疑这已经成了病态。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写了篇文章《病梅馆记》,以病梅喻人,指出那些被斫直、删密、锄正以凸显梅树美态的育梅者,以错误的种植观念,扭曲梅树的生态,导致它们没法正常成长,成为病梅。

这一课书,是我辈中学中文课本中的一篇范文,考试要考的,今日为父为母的你我,或许已经忘掉了,但都应该读过。

龚自珍的病梅之喻,一是影射当时以八股科举取士的专制制度,知识分子只有苦读艰涩无用的八股文,才能考取功名,才可晋身仕途;二是讽刺封建女性的裹脚风气,以小足为美,残害身心。

当时的中国人思想被禁锢,身心被摧残,天下文人皆病,天下女子皆伤。龚自珍大声疾呼,警教世人:这是一种病态!

那年头,男的啃着八股文,为进仕途,为求一职,没了思想,没了自己;女儿家嘛,一把眼泪,一肚子怨气,刚一懂事就被父母拉去裹小脚,手起布落,孩子怨天,爸妈忍泪。缠足这一步,没人想走,却人人都要走。小脚是社会标准、是规条、是风尚,谁不依?不依的结果就是你将得到“没人要,嫁不成”的人生诅咒。

拿下一代的前途作赌注是最恐怖的越轨,寻常父母不敢妄为。

于是,今日我们把匍匐的孩子送上playgroup(早教中心),刚一学步就被捉去特训,刚一上阵便被当做“飞虎队”……明知是条不归路,可人家走我也走,谁都不敢越界离队,因为我们也背负了同一诅咒:不随波逐流,孩子就是死路一条。

结果,在这条教育的路上,我们到底种了多少棵病梅、裹了多少双小脚?

一千个孩子,本该有一千种个性,但今日人人都被修剪成一模一样的盆景,好看、值钱,却不健康。

近年我们给香港孩子冠了个新名叫“港孩”,一切大家看不过眼的下一代行为,其实,都是在我们强行扭枝削叶灌水后种下的果。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OUR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