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
47721600000017

第17章 诚实治学追求真理(4)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北美波士顿城,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在学校里读了两年书,就不得不辍学了。12岁时,他在印刷所当了学徒,常到收藏家亚当斯那里借书来读。亚当斯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他的书是不外借的。由于富兰克林非常诚实,一贯言而有信。每当他借来一本书总是很仔细、认真地阅读,还把书包上皮;如果必须在第二天归还的话,他就挑灯夜读,从不违约。所以亚当斯对他总是特殊优待。

富兰克林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并对电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8世纪,电学领域中盛行“二流论”,即“玻璃电气”和“琥珀电气”是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电;电是由摩擦产生的。这是人们公认的理论,这种理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是,富兰克林对这种观点始终持怀疑态度。他做了无数次实验、推理,都没有找到答案。“屈从于这种观点吗?不!科学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一定要搞清楚事实的真相。”富兰克林想。

他拿定主意,就亲自动手做实验。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富兰克林反复思考着。这一次,他请了两个人到自己的实验室,给他们每个人脚下垫一块绝缘蜡板,自己站在他们对面。他对其中一个人说:“请您用自己的手摩擦玻璃管。”随后,又对另一个人说:“请您去摸一下玻璃管。”最后,他又让这两个人分别接触自己,结果都闪出了电火花,这就证明两个人都带了电。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实验,他又把实验稍微变动了一下,让他们再那样带了电以后互相触摸一下,结果没有火花产生,这又证明二人不带电了。

富兰克林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身上的电哪里去了呢?电“消失”又说明了什么?他又经过反复实验、观察,运用广博的科学知识,以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充分研究了这“消失了”的电,最后,提出了电的“一流论”假说,从而推翻了传统的“二流论”假说,为近代电学奠定了“电荷守恒定律”的基本思想,即:电在本质上只有一种,并且不是摩擦而生,它本来就以一定比例存在于一切物质中,摩擦只是改变物质带电的状态,但是总电量并没有变化。

富兰克林用实验的结果换来了科学的真理,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他一生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他诚实治学的精神。藤野严格要求周树人学习之事,必须潜心研究,日积月累然后有所成就。

——林语堂

藤野严九郎是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教授。他对学生十分真诚,也十分严格。

藤野先生精专骨学、血管学、神经学。1904年,在他任教的班级,来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名叫周树人。一个星期后,藤野就让助手通知周树人,到他那摆满人体骨骼的研究室去谈话。藤野关切地问:“我写在黑板上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拿来给我看一看。”又说:“以后每星期交来让我看一回。”

藤野收了笔记本,第二天就发还了。周树人打开一看,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先生已经将他的笔记,从头到尾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而且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了。

有一次,藤野又将周树人叫到研究室,翻开他课堂笔记本上的一幅《下臂血管图》,指着说:“你看,你把这条血管的位置移了一点。”周树人说:“我想,这么移一点位置。血管图可以好看一些。”藤野先生却认真地说:“自然,这样一移,的确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他把笔记本合上,递给周树人,严肃地说:“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完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不可以任意改动。”

周树人明白了,先生是在教导自己:对待科学要十分诚实,来不得一点虚假,也来不得一点任性和主观臆想。不久,藤野先生带全班上“解剖实习课”。在实习台上,躺着一具具人的尸体,学生要按照教学的要求,操起手术刀,对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和记录人体骨骼结构、内脏位置、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走向、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其他种种作业。周树人发现,先生每提出一个实习要求,都注意地看他一眼,似乎是在嘱咐和鼓励他,便聚精会神地操作起来。

解剖实习课上了大概一个星期,藤野先生又把周树人叫到研究室,高兴地说:“你的实习课上得很好。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

在藤野先生严格要求和亲切鼓励之下,周树人在仙台医专勤奋地学习了两年,成绩很好,以致有的日本同学都嫉妒了。周树人明白,藤野先生这样器重自己,是真诚地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尽管周树人后来并没有操起医学的解剖刀,而是举起那治疗旧中国精神病态的文学之剑,成了中国当代铁骨铮铮的文学大师,但藤野先生真诚的关怀和教导,永远激励他勇敢地与旧中国的恶势力拼搏斗争。

这位弃医从文的周树人,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卓娅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绝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

——爱因斯坦

卓娅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位青年女英雄,战前她和弟弟舒拉都是莫斯科的中学生。1941年6月,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千百万青年走向保卫祖国的前线,卓娅和舒拉也都拿起枪和侵略者作斗争。卓娅在前线被俘,敌人百般折磨她,要她讲出军事秘密,卓娅宁死不屈,英勇牺牲了。苏联人民都十分热爱这位女英雄,称她为“丹娘”。战后,卓娅的妈妈写了一本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向人们介绍了她这一对英雄儿女成长的过程。

当卓娅还在莫斯科上中学的时候,她就是一名诚实正直的好学生。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因为她每学一课新知识,都在课前“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回答老师提问,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回家以后,要先复习,消化课堂学习的内容,然后再做“练习”,看看自己能不能用新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一个单元课程学完后,还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卓娅严格遵守这样的学习步骤,功课自然很好。

卓娅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一定要真正掌握知识。有一次,她和舒拉一起在家里上晚自习(舒拉比姐姐年纪小,可是两人上同一年级,学的内容是一样的),这天舒拉已经做完作业了,可是卓娅还有一道难题解不开,舒拉就说:“姐姐,这道题我已经算出来了,来,我解给你看!”

卓娅头也不抬,说:“不!我一定要自己弄懂它!”舒拉等了一小时,卓娅还是不理他,就生气了。他把作业本往桌角一摆,说:“姐,我睡觉去了!我的作业在这儿,解不出来你就自己看!”

舒拉走了,卓娅还是没抬头,她把当天新学的概念和例题看了又看,反复思考着。头昏了,就站起身打盆凉水,冼洗脸,揉揉太阳穴。当头脑清醒一些时,又回到座位上展卷思考。啊!问题的关键终于找到了,她解开了这道难题!

她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又把舒拉留下的练习本放到他的书包里。她的心情轻松了,因为是她自己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她自己求到正确的答案,是她自己通过诚实的学习掌握了知识!

当老师发回作业的时候,她得了满分,老师还加上简短的评语: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