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47720900000026

第26章 性格的科学(11)

对人类社会这种合理和内在的法则进行反抗,显然是不值得的。然而由于存在时间和距离上的影响因素及或许会发生的难以量化的复杂情况,我们几乎不能准确地确定这种恶行和报应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唯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个体完整的生活模式,唯有对一个个体的历史进行透彻的研究之后,我们才能发现这种联系,并指明错误的起源在哪里。

(四)无教养的本能

我们会将一些人的性格特征称为无教养或不文明,这种性格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来。有很多人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会有咬指甲、经常挖鼻子和其他一些举止,或给人以一种对吃有着无教养的欲望、饿鬼扑食的感觉。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犹如饿狼一般地进食,并显露出他毫无节制、毫无羞耻的贪婪时,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上述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他发出很响的吃东西的声音!他的胃就如同深渊一样,消灭了每一口食物!他有着飞快的吃东西的速度!饭量又非常大!同时,他总是吃个不停!难道,那些若不吃点什么东西就难受得要死的个体你没有见过吗?

肮脏和杂乱是另一种无教养的表现形式,那些因事务繁忙而不拘泥于小节的人,或正在勤奋工作的人可能表现出的杂乱无章并不包括在内。我们所指的这种人总是游手好闲、常对所有有用工作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却总是表现出杂乱和肮脏。看上去,这些个体似乎是故意制造出凌乱的状态和对他人无礼的行为,另外,他们的性格特征与他们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我们想到他们的同时无法撇开他们的性格特征。

这些只不过是无教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我们通过这些特征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并不是遵守游戏规则,而是拉开与其他人的距离,与别人分道扬镳。由于这些人具有这样的无教养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坚信,他们极少会对同伴有多大用处。大多数的无教养行为都起源于儿童时代,原因在于,几乎所有儿童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有些成年人却从未克服这些儿童的特征。这些无教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厌恶与其同伴接触的倾向。那些缺乏教养的个体都希望保持自己与生活的距离,同时都不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对于那些要求他们放弃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说教,他们总是置之不理,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一个人不愿意遵守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时,其实,他的一些表现,如咬指甲、挖鼻孔或诸如此类的特征都是没有错的。的确,要躲避与他人接触,没有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了,因此他们总是把衣领污黑的衣服或是污迹斑斑的衬衫穿在身上,以便达到这一目的,这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此外便别无他法。

倘若,他每次出现在人们面前都是以这种方式,那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使他招致更多的批评、更严厉的谴责和更加引人注意呢?或者,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让他更为顺利地逃离爱情或婚姻的桎梏?理所当然,他不会取得竞争的胜利,而与此同时,他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实际理由,他也总是谴责他的无教养,他还义正词严地宣称:“我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如果我没有这种坏习惯的话!”可同时,他又低语着他自己的申辩:“不过,不幸的是,这种坏习惯却存在于我的身上!”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实例,在这个病例中,无教养的行为充当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工具,并被用来压迫环境。这是关于一个22岁仍尿床的姑娘的实例。在她的大家庭中,她是排行倒数第二的孩子,母亲对她十分关爱,因为她体弱多病,所以她也特别依赖母亲。她总是竭尽所能地让母亲守护在自己的身边。白天,她使用的办法是“焦虑状态”;夜里,恐惧和尿床成了她的法宝。一开始的时候,对她而言,这自然是一种胜利,并且慰藉了她的虚荣心。为了使母亲陪在她的身边,她甚至以兄弟姐妹为代价,她做出了各种错误的行为。

在这个女孩身上存在着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她无论如何都不能交到朋友,更无法走入社会,亦无法入学。每一次必须离开家门时,她必定会显得焦虑不安,即便长大成人之后,晚上必须外出办事时,对她而言,独行夜路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每每回到家,她都是精疲力竭、焦虑不安,她会把路上所碰见的各种危险遭遇和悲惨故事说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切特征都意味着,这个年轻的姑娘希望一直留在母亲的身边。可是,迫于经济条件的压力,她最后还是必须外出工作。终于,她被迫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只过了两天,她尿床的老毛病又发作了,雇主对她的恼怒迫使她不得不放弃了工作。母亲狠狠地责备了女儿,因为她不能理解女儿这种疾病的真正原因。接着,这个年轻姑娘就企图自杀并被送到了医院;此后,她得到了母亲的誓言,母亲再也不会离开她。

“尿床”“对黑夜的恐惧”“对独自一人的恐惧”及“自杀的企图”,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相同的目标。对我们而言,这一切意味着:“我必须待在母亲的身边,或者,我必须一直得到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尿床这一无教养的习性,就在这种方法的维护下获得了健全的意义。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在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时,可以以这些不良的习性为根据。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只有当我们依据病人的生活环境完全理解病人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消除这些错误。

一般来说,儿童为了获得周围成人的注意,会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和不良习性,这是我们时常可以见到的。有些想扮演重要的角色或向他们的父母显示出自己有多么虚弱和无能的儿童经常会使用这些方法。这些儿童会在摆放陌生人位置的时候表现得很差,这种普遍存在的特征也蕴含着相类似的意义。客人若是进入家门,有时候那些品行优秀的儿童宛如魔鬼附体一般,极尽调皮捣蛋之能事。这些儿童想要扮演某个角色,同时,只有在他们认为这种目的圆满达到的情况下才肯罢休。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后,在逃避社会的要求时,也会利用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或者,通过在他人的交往中设置障碍来破坏公共福利。所有这样的表现之中,都潜藏着专横的充满野心的虚荣心。只是,对于这些表现,我们不能认清其诱发的原因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这些表现形式各异且经过了很好的伪装。

其他性格表现

(一)兴高采烈

我们已经注意到一点,我们可以轻松地估量出每一个人的社会感,只要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准备服务于他人、帮助他人和给予他人欢乐即可。如果一个人具有某种给别人带来欢乐的才能,他就会显得妙趣横生。我们更易于被快乐的人接近,在感情上,我们觉得他们更富有同情心。我们似乎可以通过直觉认为,这些特征表明了他们具有高度发展的社会感。他们从不愁眉紧锁、忧心忡忡,从不将自己的烦恼传染给他人,他们总是兴高采烈的。只要与别人相处时,他们就会流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情,并用自己愉悦的心情感染别人,使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更为美丽,也更加有意义。通过他们的行动、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他们说话的语调、他们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及他们全部的外在表现、举止风度、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笑声,人们可以意识到“他们是好人”。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想认识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一个人的笑比通过一种乏味的心理学调查来得更加容易。”联系可以因笑而建立,也可以因笑而摧毁。那些嘲笑他人不幸的带有攻击性的笑声,相信我们都曾听到过。因为远离联结人类的固有纽带,有些人竟不拥有笑的能力,而他们给予或表现欢乐的能力也随之丧失了。此外,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不能把任何欢乐带给别人,这是因为,无论他们置身于何种境况中,他们只会感到阴云密布,感受到痛苦的生活。他们存在于世界上,来来往往,好像就是要把所有欢乐的灯盏熄灭。他们根本不会露出笑脸,要笑的也许只有在受到强迫的时候,又或者,即使他们笑了,那可能只是他们希望给向人们展示的一种表象。如此看来,同情和反感的感情的秘密,就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了。

有些人恰恰与这种富有同情心的人相反,他们败坏他人的兴致,并且总是对他人横加干涉。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就是悲哀和痛苦的无底深渊。他们勉强度日,似乎对生活的重负早已不堪忍受了。他们夸大了每一个小小的障碍,在他们眼中,未来变得暗淡无光且令人沮丧,更重要的是,在别人欢天喜地时,他们会不惜一切也要把卡珊德拉式的悲哀预言说出来。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如此。在他们周围,若是有人得到了幸福,他们马上就会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他们总是企图发现事情令人沮丧的一面,对此他们乐此不疲。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还利用干扰性的行动去促成这种不幸的发生,他们希望以此阻止他人快乐的生活及享受人类间的友谊。

(二)思维过程和表现方法

有时,人们会觉得某些个体的思维过程和表现方法是如此地矫揉造作,所以我们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有些人的想法和言谈举止,会使人感觉好像一些警句和格言就浮动在他们的思想地平线上。他们只要一开口说话,你就能知道他们将要说些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似乎取自于最糟糕的报纸上的陈词滥调,而且他们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本廉价的小说,此外,俚语、行话或技术性的词汇充斥在他们的话语中。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一个人。有一些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或词汇,是人们不曾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在每一个句子里,都能找到他们粗野而庸俗的风格,就连说话者本人也会因此倍感诧异。这证明,说话者在使用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时,根本不会想到他人对此可能做出的批评。当他们不假思索地用从通俗小报和电影中学来的陈词滥调或俚语来回答每一个问题时,他们其实是在判断和批评他人缺乏同情心。无须赘述,这些人不能用任何别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他们心理和智力的迟钝也被这种思维方式所证明了。

(三)学童的不成熟性

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停止了发展,而且从未达到过“中学”阶段,这就是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不管是在家里、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上,他们都好似学童,急切地倾听,同时在迫不及待地抓住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于在各种聚会中提出的问题,他们往往急于回答,他们似乎想让每个人都知道在这个话题上他有很多知识,并等待着别人给他们一个很高的评价。唯有在固定的生活形式中,他们才能感到安全,这正是这些人的关键问题。他们若是发现身处一种学童的行为已经完全不够用的情形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被焦虑不安和重重疑虑所占据。在各种知识阶层的人中,都出现了这一特征。在缺乏同情心的情况下,他们往往表现出枯燥乏味、严肃古板和难以接近的特征,或者,他们极力扮演一个精通各种知识的角色,仿佛每一学科包括其基本原理他们都很精通,而且一切都可以依据先决的法则和公式推演出来一样。

(四)学究型及奉行原则的人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学究类型的人”,在对所有的活动和所有的事件进行分类整理时,总是依据一个他们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对这一法则他们笃信不疑,也绝不会废除这一法则。同时,一旦有些事情无法用这一法则做出解释时,他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枯燥乏味的学究。对此我们已颇有印象,由于自己总是心神不宁,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他们觉得必须把所有的生命和生活都体现在一些法则和公式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对生命和生活感到恐惧和不安。当一种没有法则和公式的情况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逃跑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倘若他们遇到自己并不精通的法则,那么他们就会像受到伤害一样感到不悦。无须赘言,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试图获得极大的权力。比方说,我们一定能在数不胜数的反社会的“拒绝服兵役者”的情形下明白,这些过分的个体动机就是无限制的虚荣心和无止境的对法则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