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47720900000011

第11章 人的行为(11)

有一次诗人西摩尼得斯在街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这具尸体无人认领并且身份不明,他将尸体带回去埋葬了。后来,在他准备出海旅行之前,得到这个已死老人灵魂的警告,说他如果出海,将会随船一起沉没。西摩尼得斯听从劝告没有出海,而其他出海的人全都葬身海底。据说,以后几百年间的所有人都对这个梦及与之有关的沉船事件,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要解释这一事件,我们首先就必须记住,在那个年代沉船是经常发生的,因此许多人在出海之前都可能做船只出事的梦。而这个梦之所以在许多梦中显得特别重要,是因为正好有现实的情况与之吻合,也正因如此,这个梦才显得不同寻常,遂广为流传。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那些喜欢在梦中寻找什么关系的人,都对这类故事特别敏感、喜欢,而我们非常理智的解释是:由于过于在意自己的安全,我们的诗人对那次旅行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做决定的前夕他仍犹疑不定,这个梦只是自己犹豫不决的一个借口。也正因如此,他让一个因得到体面安葬的死人在必要的时候出现表达感激之情,并借机扮演一个预言家的角色。那么,他不随船出海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船没有沉没,世人也就绝不会听到这个梦或这个故事了。我们都知道,当我们的大脑无法明白某种经验时,也同时证明了,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大智慧。只有明白梦境和现实都包含着个体对生活的态度时,我们才能对预言性的梦境做出解释。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梦都能轻而易举地解释出来,实际上,能够解释清楚的梦是很少的。很多梦只在记忆中留下片刻痕迹,很快就消失了;而且由于我们不是解梦专家,因此很难知道这个梦背后的深意。但是,要知道,这些梦也是个体的活动和行为模式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反映,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处境的渠道,而这是我们急切想要知道的。我们如果专注于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专注于研究问题的某一特定方向,那么只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动力,就能使我们发现解决的办法。梦强化了某种情感,或提供了解决某一困难所必需的动力。如果做梦者对此一无所知,那么情况并不会有所好转。但只要他能从中找到线索,并设法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梦就足够了。正如它将向我们表明做梦者的行为模式一样,梦本身就会为做梦者提供表达自我思想的证据。梦就像一缕烟,标示着火源的方位。经验丰富的樵夫能通过观察烟的特点,辨别出是什么树木在燃烧,就像精神病科医生能够通过对梦进行分析,而了解他人的本性一样。

总而言之,梦不但反映了做梦者正极力寻找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而且也反映了做梦者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梦中社会感和权力需求将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而他们是影响做梦者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六)才能

在影响我们判断个体心理活动的因素中,现在只剩下能力这一因素没有谈及了。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论,我们往往评价不高,因为我们相信人们都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每个人都会在他人面前修饰自己、展现美好的一面,因此耍些复杂的把戏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中得出某些观点,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想要正确判断某个人,我们就必须将他的思想和语言包含在考察范围之内。

我们所谓的才能,即做出判断的特殊能力。它一直都是众多考察、分析和测验的项目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儿童和成人的智力测验,即智能测验。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测验并未成功。因为学生在接受测验后所得到的结果,老师即使不用测验也能得出,测验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刚开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测验显得有些多余,不过实验心理学家们仍深感骄傲。毋庸置疑,智力测验确实存在争议,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儿童的思维判断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发展是不规则的,因此许多早期测验成绩不好的儿童,几年以后反而突然表现出超常的才能。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身处大城市、特殊社会圈的儿童有着广阔的生活圈,因此他们测验前的准备较为充分,也能更好地完成测验。这些儿童得到的高成绩与那些准备不足的儿童相比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他们的起点不在同一条线上。众所周知,在所有8~10岁的儿童中,成长于富裕家庭的儿童,比那些成长于贫穷家庭的孩子要更聪明、思维也更敏捷。这并不能说明富家子弟天资聪颖,只能说明优越的生活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

之前我们没有过多地论述有关能力的测评,主要是因为测验并没有获得让人满意的成功。在柏林和汉堡所做的测验显示,那些在测验中显示出卓越才能的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反而有很大一部分表现得并不理想。这似乎在说明,儿童智力测验的结果与未来的健康发展并不成正相关关系。不过个体心理学的实验给我们提供了指导性的答案,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确定个体最终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而是为了寻找那些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因素并对其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对儿童的发展加以指导。个体心理学的原则,是将儿童的思维判断能力作为心理功能的一部分,结合整体心理活动及其他心理过程,来研究思维判断能力的发展。

性别

(一)两性差异与劳动分工

我们已经知道有两大需求影响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这两种需求即社会感和权力需求,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并指导他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安全感,迎接人生中爱情、工作及社会这三大挑战。要想对人的心理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必须习惯于从研究这两个因素的量与质的关系入手,对心理现象做出判断。社会感和权力需求的相互关系是人们理解社会逻辑程度及对社会生活的劳动分工服从程度的决定因素。

劳动分工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会贡献出一份力量,那些不履行义务或否认社会生活具有价值的人,将成为整个社会的敌人,并失去同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利己主义、喜欢恶作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都是害群之马。较为特殊的就是那些性格怪异的人、流浪汉或罪犯。公众已经深刻领悟到它们是与社会生活相违背的,因此对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十分排斥。一个人的价值由对他人的态度及所参与的劳动分工程度所决定。对于这个社会的认可,促使他对其他的人产生影响,因此他本身也具有了重要性,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众多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旦这些链条出现问题,那么人类社会必将受到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决定着其在整个人类社会的位置,由于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过分追求,人们把错误的价值观引进到正常的劳动分工中来,因此使得这一真理变得难以让人们理解。对优越感的过分追求将搅乱整个社会的创造和发展,并使我们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标准。

人们由于不满于自己本来的位置,不愿在原来的位置上维持下去,因而搅乱了社会的劳动分工。此外,一些人的野心和权力欲望妨碍了正常社会的生活和工作,也给劳动分工增加了难度。同时阶级差别同样带来无数的纷争,更为劳动分工增添了很多困难。此外权力和经济利益也影响着劳动分工。人们给某些有权势的阶级保留较好的位置,而其他阶级的个体则被排斥在外。这些社会结构中的因素是劳动分工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他们不断搅乱已有的劳动分工,给一些人以特权的同时又使另一些人受到奴役。

两性差异带来了另一种劳动分工。由于男女两性在体格上存在差异,因此男女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使他们与工作做到最大程度的匹配。这种劳动分工根据一个完全客观的标难制定,只要妇女解放运动没有超出这一逻辑范围,那便是合理的,也应当支持。这种劳动分工没有剥夺女人的权力,也没有搅乱男女间正常的自然关系,而是提供给男女双方最适合自己的劳动机会。这种劳动分工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成形,女人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那么同样,男人也在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工作。只要根据工作能力差异,做到人尽其才,保证各自的体力和脑力没有降低或损害,这种劳动分工就是有意义的。

(二)男性在当今文化中的支配地位

文化朝向个人权力发展的结果,使劳动分工进入一个自然而形成的歧路,歪曲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特别是社会上某些希望维护特权的人和阶级的努力,更加快了这一错误的进程。最终的结果就是男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再被提高。劳动分工不仅使男人这一特权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而且还使他们拥有支配女人的权力,其结果就是自高自大的男人占尽了好处,为了维持他们令人愉悦的生活方式,安排着女人的活动,将那些自己不愿从事的工作分配给女人。

目前的情况就是,男人一直在努力掌握支配女人的权力;而女人又对男人的支配权相当不满。很容易想象,在关系甚密的男女两性之间,这种持续的紧张最终将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协调和严重的生理疾病,双方都将处于痛苦之中。

所有的制度、传统文化、法律、道德及习俗都向人们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享有特权的男人为了延续他们的光荣,决定着和维持着它们的方向和发展。这些风俗甚至延伸至幼儿园中,对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虽然儿童可能对这些关系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其感情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它们的影响。这很容易通过调查发现,比如给一个小男孩穿女孩子的衣服时,他就会很生气,瞪着眼怒视你。一旦儿童的权力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他就会表现出一种男人天生的优越感,认为作为一个男人本该如此。我们已经提到,现今的家庭教育过分夸大了对权力的追求欲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父亲这一家庭权力象征的人物对于维持和夸大自身男人特权的愿望。与母亲无处不在的照料相比,父亲的神秘出入行为更令儿童感兴趣。儿童很快就会意识到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他是如何调整全家的步调,如何安排家中的一切的,他一直都是以一家之长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样看来,父亲在家庭中似乎一直都是强而有力的角色。在有些孩子的眼中,父亲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是绝对标准,他们认为父亲所说出的一切都是定律格言,是不容置疑的。在强调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时,他们总会以爸爸曾经这样讲过作为证据。即使父亲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儿童也会从父亲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这一点上认识到父亲的主宰地位。而之所以是父亲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是因为劳动分工的结果,目的是使父亲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能力。

从男人掌握支配权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象并非自然形成的。无数法律都是为了保证男人的支配权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从侧面表明,男人的支配权在没有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之前,还存在特权并不掌握在男人手中的时代,历史上的母系氏族即是一个事实证据。在母系氏族中,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母亲、女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尊重母亲崇高的地位是氏族里男人的职责和义务。某些习俗和习语仍然带有这种古老制度的色彩,比如介绍陌生男人给儿童时,都会让儿童称他们为“叔叔”或“堂兄”。从母系氏族向男性主宰过渡的过程中一定充满着战争。那些一直相信自己的特权和优越感是上天赋予的男人们,一定会在得知他们是依靠斗争获得这些特权而非一开始就拥有这一情况时,感到非常吃惊。男人大获全胜便意味着女人被征服了,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证明了这一征服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且充满了困难。

男性的主宰地位并非天生的。许多事实证明,这种主宰地位是原始部落间不断征战的结果。男人所担当的武士角色在持续不断的厮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之后,他们又凭借获取的优势巩固其领导地位,达到他们成为主宰的目的。随之出现的是男人具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确立,这些共同构成了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基础,因为男人财产的聚敛者和所有者。

这一点无须查阅资料,成长中的儿童便会知晓,因为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无时无刻不在感觉到男人是一个家庭中的特权成员,即使他对那些历史资料一无所知。即使家长洞察到这一点,想要扭转这一自远古年代发展下来的男性特权现象,认为人人平等,并做到以礼相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也仍会有男人是家庭的特权掌握者的认知。

自从一出生开始,儿童就已经对男人占据优势特权耳濡目染,也早已习惯了。由于他是个男孩,因此在他出生后受到欢迎。大多数父母都更喜欢男孩,因此男孩也更受欢迎。儿童一直清楚正因为他与父亲一样都是男人,才享有更多的特权,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旁人的讨论强化了他的这一认知,使他形成男性角色更为重要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