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伊甸园里的动物们
47709600000071

第71章 动物中的佼佼者——哺乳动物

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它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能力:它的骨骼结构比爬行类更为紧凑和坚固,头骨上的各骨片已连接成完整的颅骨,骨片的减少或愈合导致了颅腔的扩大,脑量随之增多,因此,哺乳类比爬行类“聪明”。被人驯养,能帮人干活的大多数是哺乳类;牙齿有了分化,从简单的一种齿形分化出了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群体的不同食物来源(如食肉、食植物),即便是个体动物,口腔中的牙齿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负责咀嚼的臼齿和前臼齿,切断食物的门齿,撕裂、进攻用的犬齿等;听觉更灵了,由一块耳骨发展出了三块听骨,成年后身体基本停止了生长,对环境的需求不再增多(如不必因身体的增大频繁更换住处,对食物维持在一个常量上);体温恒定,提供了稳定的新陈代谢,加上体表有毛发,具备了保护、保温的功能、扩大了生活的领域;最重要的是具有胎生和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特征,在对后代的照顾上迈进了一步,提高了繁殖后代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

一般认为哺乳类是起源于爬行动物兽孔类中的,在三叠纪时就发现了这类爬行动物头骨片数愈合、减少,牙齿高度分化,已能够直立行走等哺乳动物的早期特征了,因而专家们推测在三叠纪时就有了哺乳动物的存在。这也表明爬行动物在一出现后就高度分化,兽孔类从“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时间要早一些,而它演化出来的哺乳类陪着爬行类的大家庭几乎度过了整个中生代。在中生代里动物进化的主干动物并不明显,而大量的侧生动物则占据了主要舞台。

中生代末期那次灾难,意外地给了哺乳类迅速发展的绝好的机会:它胎生哺乳,在窝中繁衍后代,其幼仔成活率比那些露天日照,自生自灭的爬行类幼仔要高;它们是恒温动物,天冷了或靠运动取暖,或靠冬眠躲避,不像爬行类变温,天冷时运动迟缓甚至被冻死;天热时靠出汗降低体温,而爬行类没有汗腺只能泡到水里,若无水则会被热死;它们身体各部分的骨头或愈合或固结,而爬行类身上“零碎”太多,行动不如它们方便灵活,活动范围也不如它们;植物界被子植物出现后,食植物的哺乳动物适应性很快,而食植物的爬行类因新陈代谢慢适应不了。总之,灾变后自身和环境的一切条件都不利于爬行类的发展,只能被哺乳类取代了。新生代开始后陆地又一次扩大面积,更给了哺乳类发展的地盘,它们以高层次的进化向陆地深处进军,无论是在沙漠或是高山,不管是炎热的赤道还是寒冷的北极(南极洲及澳洲被大洋所隔,过不去),都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它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身体结构又开始了分化,产生了各种的形状,生物学中管这种现象叫适应辐射。除了陆地外,哺乳类也向天空和水中发展,有趣的是,这两支“队伍”在外形上与爬行类向天空与水中发展的两支“队伍”非常相近、天空的一支其“翅膀”都是皮膜,而水中的一支也都是用尾巴来推进的,甚至连尾巴的形状都很相似。

哺乳纲可以分为4个亚纲,由于人们通常所说的野兽实际就是哺乳类,故分类上从亚纲至次亚纲都用“兽”来起名。

1.始兽亚纲包括了原始哺乳动物,现都绝灭了。

2.原兽亚纲是从始兽亚纲中进化来的,现已大多数绝灭。仅剩下下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和针鼹。

3.异兽亚纲也是原始的哺乳动物,但其进化路线与始兽亚纲不一样,是两栖类进化产生的。

4.兽亚纲包括了现代哺乳动物在内的30多种化石及现生种,它又可分为祖兽、后兽和真兽三个次亚纲。祖兽次亚纲在三叠纪末期已绝灭,后兽次亚纲到今天仅有一种有袋类,其余全是化石,今天现生的所有哺乳类动物都属于真兽次亚纲。

哺乳类尽管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但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仍然在不停地进化和演变着,如马,从低矮趾行的始马演化成今天高大蹄行真马;大象的鼻子也是越进化越长;海生哺乳动物也分化出了海豹、海狮、海象、海豚和鲸,其中鲸目中的蓝鲸演化成为古今最大的动物,它身长50余米,体重可达150余吨,而最大的恐龙长仅26米,重仅80吨,完全可把恐龙装进鲸的肚子中去。哺乳类最明显的进化表现在灵长目,此目有猿科与猴科,猿类的脑量与体重之比,在动物界中是最高的。两只眼睛都移到了头的正前方,尾巴退化了,前后肢因使用上分工,在构造上有初步的分化。它们不仅在树上生活有时也下地来活动,在前肢帮助下能半直立地行走,甚至偶然也能直立起来,猿类群体关系密切,常以家族为中心进行活动。由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有了这些特点,使它们以后在外界环境逐渐改变的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中诞生出了人类。这在动物界中是一次巨大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