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伊甸园里的动物们
47709600000049

第49章 我国独有的珍禽——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在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

黄腹角雉为我国特有物种,体形比家鸡略大,体长约60厘米,尾长20~23厘米,体重约1.5公斤。雌雄雉羽毛颜色不同,雄鸟羽毛色彩极其华丽,头顶具有前面为黑色、后面为橙红色的冠羽。冠羽下面隐藏着一对长约20厘米的翠蓝色肉质角,喉下长着一个橙黄色的肉质裙。身上的羽毛大部分为粟红色,其间点缀着许多卵圆形的黄色斑块,圆形斑块的周围镶着黑色的边。身体下部呈皮黄色,因此得名黄腹角雉。雄雉的尾为棕黄色,尾的尖端布有黑色的横带,尾部为钝圆形。雌雉个体稍小于雄雉。上体羽毛主要呈棕灰褐色,其间散布有形状不规则的黑褐色或白色的斑纹。雌雉的肉角没有发育,也没有肉裙,还没有冠羽。雌雉的体色显然不如雄雉华丽。

黄腹角雉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内,经常在流水的沟谷中、灌木丛林中觅食,主要吃植物的嫩叶、花、浆果、种子,也吃少量的昆虫。到了秋季、冬季主要吃青岗的种子,交让木的叶和果实。这些树木数量极少,只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区。因此就决定了黄腹角雉生存范围狭小,数量也就极少了。所以黄腹角雉这种我国独有的珍禽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

3月中旬黄腹角雉开始发情,在发情求偶期间,雄鸟常在清晨时发出短暂的、激烈的、好像婴儿啼哭的声音。这声音实际上是求偶的鸣叫声,这声音对人不怎么好听,可是对于雌鸟来说,却是非常美妙的声音。与此同时,雄鸟在雌鸟面前上下起伏,它那位于头部后方的冠羽不断竖起,抖动它那暗蓝色的肉角(有3厘米长),以引起对方的注意。雄的黄腹角雉平时肉裾比较小,不显眼,到了发情求偶期也变得颜色特别鲜艳,翠蓝色的条纹纵横交错在充血膨胀的肉裙上。那条纹远看似繁体的“寿”字,故有人又称其为“寿鸡”。其肉裙交替舒缩,突然充血膨胀展开,下垂在胸前,一边抖动,一边鸣唱,直到使得它面前的雌鸟满意为止。

黄腹角雉的巢筑在高大的树干上,而且非常简陋,雌鸟把枯树枝等较细的枝条,用腹部压成一个浅浅的窝,这就是它的巢穴。4月初产卵,卵的大小比鸡蛋稍大,为土棕色,其间分散有褐色的细点。产卵时不是一次都产出,而是隔日产1枚卵,平均每窝2~4枚左右,每年产1窝。

孵卵的任务由雌鸟担任,雌鸟在孵卵期间非常认真负责,每天只离开巢1个小时左右外出觅食。有时遇到天气不好,或下雨天,雌鸟可以1~2天不离巢,它用自己的身体或张开双翅把雨水挡住,以保持卵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孵化期为28天左右。出壳的雏鸟身体表面布满了棕褐色的绒羽,在出壳的当天,雏鸟即可扇动它那幼小的双翅,这说明雏鸟的翅羽成熟得很快。雏鸟出壳之后,亲鸟对它还是百般地爱护,一直用身体给雏鸟保暖,一直到第三天的清晨,雌鸟才带着雏鸟从巢中飞落地面,雏鸟跟随雌鸟到处寻觅食物。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一般两年以后才能发育为成鸟,性成熟。

由于黄腹角雉飞行能力差,行动缓慢,反应迟缓,易被天敌捕食,故又称“呆鸡”。加上它生存的环境范围狭窄,繁殖能力差,性成熟时间长,人为的捕猎等等因素,黄腹角雉现已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鸟类。1975年在黄腹角雉的原产地浙江省泰顺县鸟岩岭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并于1987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1986年又在广西建立了西岭岗自然保护区,面积有200平方公里。1988—1989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内人工饲养并繁殖出幼鸟,且两年以后达到了性成熟,1990年进行人工控制光照促使发情提前的实验,同样获得成功。经人工驯养的黄腹角雉,提前一个月发情并产卵成功。黄腹角雉将在数量上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