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伊甸园里的动物们
47709600000038

第38章 水中国宝——白鳍豚

作为陆上动物大熊猫为我国所独有,而作为水中动物的白鳍豚,也是我国所独有的动物,并且,在数量上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少,估计目前仅存200只左右,至多不超过300只,也有人估计不超过200只,还不到熊猫的现存数的1/5。从人工饲养量来看,只有我国有两只,足见其珍稀程度。说它是“水中国宝”,称它为“江中大熊猫”那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同样,它也是当之无愧的“活化石”。因为它本属于古老、原始的鲸类,研究鲸类的演化,它是极为珍贵的活体材料。

白鳍豚又名白鳍、淡水海豚。它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通常在河、湖与长江的汇流处,如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这些地方水生物繁多,食物充足,适宜白鳍豚生活。

白鳍豚体型呈纺锤状,体长约1.5米至2米,少数也有达2.5米长的,它那尖细的长吻就可长达30公分以上。它那与身体浑然一体的脑袋上,长着豆粒大小的一对小眼睛,耳朵退化得更厉害,只有针孔大小的两个耳眼。它的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尾鳍扁平状,分为左右两叶。上下颌骨上密密地排列着130多颗圆锥状的牙齿,但吃东西从不咀嚼,都是整吞,捕猎到小鱼都是整条整条的吞到肚子里,由此可见它那极强的消化能力。成年白鳍豚体重可达130至230公斤。通体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浅灰蓝色,腹面白色,那三角形的背鳍与两片胸鳍呈白色,“白鳍豚”的大名就是由此而得来的。它的鼻孔长圆形,长在头顶的偏左部上方,约30秒钟左右将头部伸出水面,换一次气。

白鳍豚眼睛、耳朵几乎退化得完全失去功能,但一点也不影响它们在浑浊的江水中生活、觅食。原因在于它们体内有一套独特的发声和接受回声的定位组织,其频率都在超声波范围内,其精密程度远远超过现代化的声呐设备。它们识别物体、捕捉猎物、联络同伴、躲避敌害都仰仗这套声呐系统,因此,它们又获得了“活雷达”的雅号,仿生学研究者对它们的这套本领很感兴趣,正在下大力气研究。

白鳍豚喜欢群居,大多双双对对地活动、觅食,三五成群的也有。冬末春初是它们的交配期,怀孕期长达一年,每胎仅产一仔,幼仔靠吸食母乳长大。刚出世的幼仔体长达70公分,体重可达5至7公斤。它的寿命可达30年。

白鳍豚有着相当发达的大脑,大脑的表面积大,沟回复杂,因而很聪明,专家们认为它比长臂猿、黑猩猩还聪明。尤其有意思的是它的大脑两半球轮流工作、休息,因此白鳍豚在睡觉时也照样游动不止。

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的城陵矶附近,我国首次捕捉到一只活的白鳍豚,这一重大新闻迅速传遍全国、传遍全世界,动物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一重大新闻。我国的动物学家给其命名为“淇淇”。1981年12月初,江苏省镇江市的渔民在该市谏壁镇附近的江面上又捕捉到一头白鳍豚,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将其放入该所的养殖试验场的养殖池内饲养,取名“江江”,可惜由于这只白鳍豚是被滚钩捕获的,终因伤重难治,不久就死了。1986年3月31日又捕到一只活白鳍豚,取名“珍珍”。现在“淇淇”、“珍珍”被放养在武汉市美丽的东湖附近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生物学家前来考察、研究。国内各地前往的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人们争相目睹世界上仅有的两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

白鳍豚数量极少,属于濒危动物,而且濒危度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为此,学术界曾不止一次发出呼吁,但捕杀白鳍豚的事仍未禁绝。捕获“淇淇”的风波还未平息,洪湖县竟发生扎死活捉到的白鳍豚事件。那只被扎死的白鳍豚长两米有余。重122.5公斤。“淇淇”被捕获时身长才1.47米,体重仅36.5公斤。80年代中期在安徽省的安庆、铜陵之间的长江段内,竟发生过一个月内捕杀4只白鳍豚的惨痛事件,这样的惨剧再也不能让它发生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白鳍豚,保护所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