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的现实和未来
47698200000033

第33章 构建人海和谐关系(1)

海洋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21世纪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管理公共资源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基本原则作为发展指导,以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为支撑体系。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面积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1/3,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沙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做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构建和谐人海关系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该:1.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2.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完善制度体系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实现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以保护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工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沙、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5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氢能

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因此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水是氢的大“仓库”,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将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热量的上万倍。氢的燃烧效率非常高,只要在汽油中加入4%的氢气,就可使内燃机节油40%。

以氢气代替汽油作汽车发动机的燃料,已经过日本、美国、德国等许多汽世公司的试验,技术是可行的,目前主要是廉价氢的来源问题。氢气燃烧不仅热值高,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快,点火能量低,所以氢能汽车比汽油汽车总的燃料利用效率可高很多。当然,氢的燃烧主要生成物是水,只有极少的氮氧化物,绝对没有汽油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环境的有害成分。另外,氢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

共同呵护生命的摇篮

海洋是孕育所有生命的摇篮。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要维护一个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奉献它的资源,否则它带给你的就是惩罚性的灾难。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海洋环境的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贻害子孙,后患无穷。

由于海洋占去了地球的“大半江山”,因此,只有全人类联合起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制定各国遵守的海洋保护公约,并努力实施;减少对海洋等水体的废水、废渣、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加强监测,加大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的开发海洋矿产、生物、能源等资源;加大海洋科学的研究和投入等等,迫在眉睫。

共同呵护生命的摇篮保护海洋各国在行动

瑞典设立奖项

1999年瑞典政府宣布设立“波罗的海水奖”,以奖励为保护和改善波罗的海水质作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

据瑞典外交部介绍,“波罗的海水奖”奖金额为1万欧元(合1万多美元),由瑞典有关方面专家评选,在每年8月中旬举行的斯德哥尔摩水节上颁发,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任何个人、组织或政府机构都享有获奖的权利。

波罗的海1999年8月11日,瑞典政府宣布把第一届瑞典“波罗的海水奖”授予波兰的普拉奇水公司,以奖励该公司为改善波罗的海水质所作出的努力。

由瑞典有关方面人士组成的评审机构认为,普拉奇公司作出的努力不仅有利于波罗的海水质的改善,而且还促进波兰全国环保意识的提高。

普拉奇公司采取了两方面行动:1.在波兰一些主要河流上建立清污厂,以清除流入波罗的海的河水中含有磷与氮等化学物质;2.清除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城市入海口处的污染物。

日本全民行动

2004年6月,在日本全国性的社团法人组织“海和沙滩环境美化机构”的指导下,日本各地海洋环境美化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保护海洋。

1.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活动是清除海洋沿岸垃圾。

海洋沿岸垃圾分人工垃圾和自然垃圾。(1)人工垃圾主要有纸、布类、玻璃、陶器、塑料、金属饮料罐、油污等,多由观光旅游、洗海水浴和垂钓者乱扔和海上生产活动所致;(2)自然垃圾包括漂浮物如木头、草类等,多由陆地流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