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18

第18章 斜而不倒——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奇观和旅游胜地。它巍然耸立在意大利的比萨城,它历经千年多灾多难的风雨洗礼,演绎了无数的沧桑故事。比萨斜塔是比萨教堂建筑群中的钟塔,在比萨大教堂的东南侧位置,是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建筑。在大教堂的同一轴线上还矗立着圆形的洗礼堂。这三座形体各异的建筑均为白色大理石建造,空券廊装饰,风格统一和谐,构成了一个建筑整体。在周围碧绿的草地映衬下,既没有宗教神秘气氛,也没有威严震慑力量,亲切生动,优雅秀丽,是这一时期欧洲建筑中的杰作。

公元11世纪时,比萨是海上强国。为了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当时的君王决定兴建一个包括有主教堂、钟塔和洗礼堂在内的宏大建筑群,而比萨斜塔就是其中的钟楼。原本在整个中世纪时代,意大利人的习惯是把教堂、钟塔和洗礼堂建成独立的建筑物。

比萨斜塔比萨塔在建造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当第三层完工后,也就是塔身建到106米时,建造者突然觉察到建筑物的垂直度在偏移。于是,工匠们赶紧进行补救。在随后的工程里,他们在塔身的南侧垒砌较高的石块,而在北侧用稍矮的石块,想以此来矫正。但这样只是使塔身变得弯曲,并没有改变它的倾斜。到后来,地基下松软的土层由于受到塔重的挤压开始渗出水来,工程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只好停止,这一停就是100多年。

13世纪,世人又将目光集中到这被废弃多时的工程上。当时著名的建筑师托马斯·皮萨诺对比萨塔进行了精心的测定后,认为现有的斜度并不影响整个塔身的建造,完全可以继续进行。于是,比萨塔开始了它的二期工程。这回,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如采用不同长度的横梁和增加塔身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来转移塔的重心。可比萨塔建到了第七层时,塔顶中心点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建筑人员不敢再冒险继续了。一直等到1350年,有关人员决定给这个七层的塔身,加一层钟楼封顶,以使工程正式竣工。然而正是这层钟楼给整个建筑物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因为如果没有这层钟楼的重量,比萨塔有可能永远稳定在原来15度的倾斜角上,而不是现在的55度。

到了1838年,比萨斜塔由于持续的倾斜,底层支柱雕饰华丽的根部已经隐入地下。一个名叫克拉德斯卡的建筑师为了让埋入土中的柱子重见天日,竟愚蠢地挖动基座边的土。结果发生了更大的不幸:短短几天内,塔身又向前倾斜了075度,塔顶向南倾斜了06米。比萨斜塔更加倾斜了。

为了保护好这座纪念碑一样的斜塔,使它免遭坍塌的厄运,从19世纪开始,人们就对其采取了各种措施。20世纪30年代,有关部门在塔基周围施行灌浆法加以保护。工程师们在地基上钻了好几百个洞眼,灌注了80多吨水泥浆,但这并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塔身进一步倾斜。在1965年和1973年,意大利政府曾先后两次出高价向各界征求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并从1973年起禁止人们在以斜塔为中心,半径15千米的范围内抽水。

为了避免斜塔进一步加大倾斜,从1992年开始意大利暂时关闭了比萨斜塔,开展了挽救工程。科学家们运用了120多种仪器来监测比萨斜塔的每一细微反应,工作人员使用直径20厘米的标准螺旋在塔的地基上挖掘钻孔,精心测量挖出的土方。按照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认为地下水位的季节性涨落是使倾斜永远存在的动因。工程师们推测,一旦塔身得以加固,在地下安置一个巨大的横断层,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就会防止塔身再度移动。但比萨斜塔重修工程充满了挑战性,也引起许多争议,因为任何一项干预性措施都是冒险性的,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而且也没法应付所有的自然力量。地震和恶劣的天气会给塔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有一年冬天,因为气温急剧下降,仅在1天之内比萨斜塔就向南倾斜了1毫米多。1980年的一次大地震又使斜塔遭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虽然没倒,却真是岌岌可危。

但挖土拯救实验的早期成果是令人满意的,4个月的挖土工作使塔身校正了33厘米。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减少10%的倾斜度,也就是相当于05度。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就有可能将塔调整回它3个世纪前的状态,这就为后人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以采用更先进的科技,使斜塔不致倒下。

比萨斜塔及旁边雕塑经过专家们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挽救工程已基本完成。2001年,比萨斜塔又向全世界人们开放了。人们又可以欣赏这建筑史上的奇迹了。

比萨斜塔平面为圆形,直径16米,外径约为154米,内径约为73米。塔身一共有8层,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体总重量达142万吨。塔高545米,从下至上,共有213个由圆柱构成的拱形券门。塔身墙壁底部厚约4米,顶部厚约2米。比萨斜塔的最下层是实墙,底层有圆柱15根,刻绘着精美的浮雕。中间6层每层分别有31根圆柱,用连续券做面罩式装饰;最上一层的圆柱为12根,向内收缩,作为结束。沿着塔内螺旋状的楼梯盘旋而上,走过294级台阶,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拱形门,就可至塔顶,人们可以在塔中任何一层的围廊上停留。由比萨斜塔向外眺望,比萨城秀丽明媚的风光尽收眼底。只见蓝天白云下,城中一片鲜红的屋顶,在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明快美丽。比萨大教堂的大钟也置于斜塔顶层。斜塔里面一共放置了7座大钟。最大的钟是1655年铸成,重达35吨。

斜塔造型轻盈秀巧,布局严谨合理,各部分比例协调,是罗马风格建筑的典范。它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立面呈现着丰富的明暗变化,富有韵律感,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

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一直是建筑史上的焦点。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加大,如果不全力以赴地予以抢救,这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迹很可能毁于一旦。

但幸运的是,该塔一直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倒”的现象,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名声大噪,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都会有近80万的游客来到塔下,对它“斜而不倒”的塔身忧虑、焦急,同时为自己能亲眼目睹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迹而庆幸万分。

比萨斜塔名闻天下,还有一个历史原因,是和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实验有关。那是在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在认真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于是,他就带领自己的学生。登上了比萨斜塔的顶层,让手中两个质量不等的铁球同时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个球同时着地。这一实验,轰动了全世界,一举推翻了禁锢人们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不同质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也不同”的定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一场革命。从此,比萨斜塔闻名全球,成为比萨城的象征。

比萨斜塔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因失误而名扬天下,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留给后人一道美丽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