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博大精深的文化
47696700000163

第163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约466~约539),中国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原籍东莞莒县。关于他的生卒年,诸家说法不一。少孤、家贫,无力婚娶,曾依靠沙门僧祐居上定林寺10余年。他精研佛理,饱览经籍,于南齐末年写成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世称刘舍人。晚年出家。此外刘勰还有《灭惑论》等流传后世。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从第1篇到第4篇是全书的总论,首先提出“文原于道”的原则,其次说明写作必须学习儒家圣贤的经典,最后指出“纬书”的不可信。从第5篇到第25篇,分别讨论了骚、诗、乐府、赋等35种文体,诠释每种文体的名称和特征,说明他们的起源和演变,评论作家作品的优缺点,指出写作的方法。这是关于文体论的探讨,也是前任创作经验的总结,为建立自己的理论打下稳固的基础。从第26篇到第49篇,深入地分析了有关创作和批评的重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两方面的理论,是全书中最主要的部分。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了这部书的名称、写作动机、全书的基本内容、对过去一些文论的意见、对后代读者的期望等等。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其一是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其二是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其三是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其四是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致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