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57

第57章 从木工到大师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

——澳瑞森·梅伦

诞生于湖南湘潭农村的齐白石,幼年家境贫寒,仅仅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便失去了学业,齐白石自幼就因先天性的营养不足而体弱多病,而对于仅有一亩水田来维持生存的全家五口人来说,其艰难可以想见。

齐白石7岁时,已能将祖父教的300多个字背得滚瓜烂熟,牢记于心。祖父认为再也无力教授孙子时,开始长吁短叹:为家庭的贫困不能供养孙子读书,为孙子过人的天分被耽误。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齐白石的外祖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设了一所蒙馆。这样,齐白石虽无力教学费,因为是亲外孙,也得以在外祖父的蒙馆寄学。

聪明的齐白石勤奋好学之余,开始在描红纸上涂鸦起来,没想到他画的东西竟与实物十分相像。不久,他的画在同学中已经小有名气而流传开了。正在齐白石沉浸在读书、绘画的乐趣中的时候,学校放秋忙假了,不巧的是齐白石又生了场病,加上天公不作美,田里歉收,对于已经添丁加口的齐家,无异于雪上加霜。青黄不接的时候,连饭也没得吃了。齐白石的母亲别无他法,哽咽地对他说:“年头儿这么紧,糊住嘴巴再说吧!”懂事的齐白石只好无奈地中断了读了不到一年的蒙学。

辍学后的齐白石,平时挑水、种菜、扫地、打柴、放牛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空闲时间,他就读从外祖父那里借来的《论语》,家里能找到的纸片,都被充分利用起来,画满了自己喜欢的画。

齐白石16岁时,家里人考虑他身体单薄,重活也干不了,便想让他学一门轻松一点的手艺,加上齐白石自己喜欢画画,经人介绍,他便到当地一个叫周之美的名雕花匠那儿学习雕花技艺。这使他对雕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节约钱买笔墨纸砚,他吃最简单的饭食,穿单薄的衣服。20岁的那年,他在做活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套康熙年间刻印的《芥子园画谱》,他如饥似渴地用半年时间全部临摹下来,并且反复临摹,积累了上千张手稿。

1889年,齐白石在做活的时候,认识了颇有才学的私塾先生胡自悼和陈少蕃先生。

从此,他走上了专门的读书绘画的生活,几年下来,齐白石的画像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并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一些新技法,创作了不少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30多岁时,齐白石才开始苦练治印;他拜黎松安、黎铁安为师,把一枚枚印章刻了又磨掉,磨掉了又刻,学得非常辛苦,半年下来,他便掌握了汉印的基础。

齐白石虽然从未中断过画画,但对于这么精美的仕女画、花卉、走兽图案画,还从未见过和描习过,所以兴致特别高,学得也特别用心,周师傅特别喜爱这个聪明好学的徒弟,没有儿子的他,把齐白石当成亲生儿子看待,常对人夸他那有出息的好徒弟。不久,由于周师傅的好心提携,齐白石在白石铺渐渐也有了名气。1902年,年近40岁的齐白石游历了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要游历当地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为数众多的速写作品,同时结识、拜访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画界名人,鉴赏、临摹了许多秘籍、名画、书法、碑拓等艺术品。这样大大开阔了他的胸怀,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909年暮秋,齐白石回到故乡,购置了“寄萍堂”并在此居住,这一住就是10年的这期间,齐白石每天除坚持作画外,就是用功苦读诗词,闭门自修。通过这10年的刻苦磨砺,基本上形成了齐白石朴实、自然的创作风格。

1919年初春,齐白石已经56岁了,他决计北上,定居北京。初到北京后,齐白石的画并不能卖出,仅靠治印维生。生活极为贫困。但他不断地从黄宾虹等人的画中吸取营养,后来便来了个衰年变法,创造了中国画工笔草虫和写意花卉相结合的特殊风格,后在陈师曾的提携下,名声大振。并于1927年初春,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聘请为教授。他把自己几十年的绘画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著名画家王雪涛、李苦禅、李可染等,都成了他得意门生。在10多年中他居然创作出了万幅以上的作品。

80岁前后,齐白石的治印的篆法、章法、刀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印坛泰斗”。

其画作造型简括、神态生动、笔力雄健、墨色强烈,书与印苍劲豪迈、刀笔泼辣、神奇趣逸。他将画、印、诗、书熔为一炉,使中国传统艺术水平升到新的高度。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北平沦陷之后,齐白石愤然辞去了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职务,从此紧闭大门,充分表现了这位艺术老人的民族气节。1939年,为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纠缠索画,他在大门上贴一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及至1944年,他决意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愧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于恶人丑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才公开露面,1946年初恢复了他的卖画生涯。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大师走完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