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45

第45章 求知若渴的罗蒙诺索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是一个渔民的儿子,他10岁就下海捕鱼,没有机会上学。可他非常爱学习,有空时就跟着一个邻居学识字。有一次,他跟父亲去邻村一户村民家,在那户人家发现了一本科学读物《算术》,就恳求那家送给他。那家的儿子提出要用一只活的小海象来换。当时不是捕海象的季节,上哪儿去弄小海象昵?求知心切的罗蒙诺索夫。用白干40天活的代价,从一个商人那儿换来了一只小海象。

他满怀喜悦把海象送给那户人家的儿子,那人却恶作剧地要罗蒙诺索夫再在坟场上睡一晚上。为了得到书,罗蒙诺索夫去了坟场。跟死人待在一起,他心里感到很害怕。为了不想那些可怕的死人,他望着天上的星星作起诗来。第二天,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向往已久的书。

罗蒙诺索夫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19岁那年,他向邻居借了3个卢布,步行20多天,来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小同学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这所学校有个规矩:按成绩排座次,成绩最好的坐第一排,最差的坐最后一排。罗蒙诺索夫一个拉丁文都不识,坐在了最后一排。小同学们趁机起哄他:大傻瓜来啦!他对这些毫不理会,每天用心听课,刻苦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他的座位不断向前移动,不久就坐上了第一排。他一年学完了3年的课程,第二年就跳入了四年级,成为全校闻名的优等生。

由于出色的学习成绩,罗蒙诺索夫被选中去德国学习采矿和冶金。他就学于有很高威望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教授。教授经常教导他说:“不要生活在别人的智慧里,即使对著名的学者,也不应盲目信任。”

他在德国学了5年。回来后,冲破重重阻力,前后奔走好些年,建立了俄国第一座化学实验室。从此,他在那里大显身手,通过研究获得了许多化学和物理知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那时候,化学还没有统一的理论,对一些已知的化学现象有人用一些唯心的观点来解释。例如,对燃烧这个现象,有人认为可燃物中有一种叫做“燃素”的东西,它是一种特殊的发热的流动体,一会儿侵入物体内部同物体结合在一起,引起燃烧,一会儿飘浮在空中。燃烧时,燃素以光和热的形式放出去了,但燃烧物的重量会增加,这是因为燃素有负的质量。

然而,燃素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许多人用各种办法寻找燃素,可谁也没找到。

罗蒙诺索夫决心用实验揭开这个谜。他把金属屑倒进曲颈玻璃瓶,封好瓶口,称准重量,放到火上煅烧。金属屑烧成灰末后又冷却称重。结果发现每次燃烧前后玻璃瓶重量都没有变化。但如果打开瓶口,空气进入后,玻璃瓶的重量就会增加。罗蒙诺索夫断定:金属燃烧时变重是因为与空气(其实是氧)化合的结果,所谓的燃素根本不存在。又经过许多次观察和实验,他发现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总重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重量。据此,罗蒙诺索夫提出了物质和运动不灭的概念,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在化学上占统治地位的燃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