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10

第10章 三千越甲可吞吴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蒲家庄,这里是我国17世纪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出生地。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他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他一生坎坷,虽然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9岁初应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以后却屡试不第,有两次是被诬为犯规而轰出考场。个中原因,是因为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不允许更多的有才华的汉族平民进入官僚阶层。蒲松龄在这个“仕途黑暗,公道不彰”的社会里,悲愤满腔。由于家境窘迫,他31岁时去宝应县为同邑孙惠当过一年幕客,33岁时,即被西铺村毕氏聘为私塾教师,直到71岁才撤帐回家。

蒲松龄虽然一生未能中举,到71岁才援例拔为贡生,但是,他在悲愤中不忘进取。他在自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运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故事,表达了矢志不渝的决心。后来,蒲松龄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孤愤之书”。这是他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蒲松龄故居“聊斋”里,郭沫若曾为蒲松龄的画像题写了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一题联,正是对他一生的最高评价。

蒲松龄作为一位敢于仗义执言,刺贪刺虐的作家,虽在当时不得志,却为后世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