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47677300000016

第16章 般若品(1)

本品讲述应韦刺史的请益,惠能大师为众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密法”即“大智慧度”的意思,“摩诃”为大,“般若”即智慧,“波罗密”为到彼岸,从而阐述了般若智慧的本意。还进一步指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的宗趣,即不开悟,佛是众生,一念开悟,众生是佛,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当下顿见真如本性。

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①,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②。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③,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④,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⑤,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⑥,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⑦,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⑧,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⑨。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⑩,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注释

①请益:本为《礼记》、《论语》中的用语,即学人请示老师教诲的意思。佛教中指高僧大德对弟子讲法,先有所予,弟子复有所请教,称之为请益。

②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指智慧之意。波罗密,即“到彼岸”。全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③万劫:指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极长。劫,是指分别世界成坏之时的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

④梵语:又称天竺语,古印度之标准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相对于一般民间所用之俗语,梵语又称雅语。

⑤心行: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心之对象,心之作用所及范围,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于心所起之分别意识、妄想、计较等。

⑥虚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佛教中往往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譬喻无变易的常性以及无碍、无分别、容受之义。

⑦刹土:指国土。刹,即梵语“差多罗”,意译为土田。

⑧真空: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

⑨无记空:于善不善皆不可记别的空。

⑩须弥诸山: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其外围的八个山就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请惠能大师继续讲法,大师于讲坛上就座,对大家说:“大家都清静自心,念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又说:“善知识!菩提般若智慧,世上的人本来都有,只是由于自性蒙昧迷惑,而不能自我开悟,必须借助于极富有智慧的大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我们应该知道愚人和智人,他们的佛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由于迷惑和开悟的状态不同,所以才有了愚智之分。我今天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你们各自都得到智慧,用心仔细倾听,我来为你们讲。

“善知识!世上的人们整天嘴里念诵般若,寻找智慧,却没有认识到自我本性中存在的般若智慧,这就好比嘴里说各种食物是不能使人肚子饱的。寻求般若智慧如果只是嘴上空说,虽历经万劫,也是永远不能明心见性,终究对学法是没有增益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要内心体认,而不是口头上说。嘴上说而内心不体认,一切将如同梦幻泡影,如雾如电,转瞬即逝全都是空。口中念诵,内心体认,才能心口一致,相互契合。人的清静本性就是佛,离开自性没有别的成佛的可能。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的意思,人心广大无限,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边际,不是方形圆形,没有大小,没有青黄赤白之色,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怒欢喜,没有善恶对错,没有开端和尽头等。佛性境界,都等同于虚空。世上之人的本性其体本空,含一切万法,不舍一切法。所谓自我本性为真空妙有,也是这个道理。

“善知识!不要听我谈论空,便立刻又执著于对空的追求。首先是不要执著于空;如果一味什么也不想地坐在那里,虽无善恶分别,但又落入虚妄的无记空了!

“善知识!世界虚空,却能包含万事万物,各种现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的大海,须弥山及其周围的山,都全部含纳于虚空之中。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这样的。

“善知识!能含藏一切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存在个人的自性本心之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和恶,都能够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执著,心如同虚空一样,这样就称之为大,所以称为‘摩诃’。

原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①。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②。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③,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④。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密?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⑤,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⑥。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⑦,烦恼即菩提⑧。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

①邪见:指不正之执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②法界:为十八界之一。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称为法界。法界又称法性、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

③心量大事:指开发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心量,指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大事,指转迷开悟之事。

④唐言:就是指汉语。

⑤著境生灭起:指由于人们追求一切外在的现象,产生了行为、语言、思想方面的“错误”行动,继而引起生死轮回。境,指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所感知和认识的对象,泛指一切认知对象。

⑥真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不妄叫真,不变叫性。

⑦凡夫:略称凡,指凡庸之人,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⑧烦恼:又作惑。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译文

“善知识!执迷不悟的人终日口头空说,智慧开悟的人用心体认。还有一种愚迷蒙昧的人,绝弃思考,死心静坐,什么一切都不思考,自己妄称这就是大。这一种人,不能与他谈法,因为他持不正的执见。

“善知识!自性本心广博浩大,含藏遍布一切对象和常物。其功用便是能使一切清楚明白,运用它便能体认一切。一切都在本心,本心含藏一切,去来自由,无所滞碍,这就是般若之智。

“善知识!一切般若知识,都是从自性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在附加进去的。千万不能体会错了用心和含意,才能称为体用真正的自我本性。以此本性真实不虚,则观一切万法皆是真实不虚。转迷开悟的大事,不能用空心静坐这些小道来获得。嘴上不要整天说空而心中不修行体认。就好比平头百姓称自己为王,但他终究成不了王,这种人不属于我的弟子。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般若,汉语就是智慧的意思。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不痴迷愚昧,而能常起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修行般若。任何一个念头转入迷愚,般若智慧便立刻灭绝,一个念头开悟,般若智慧又立刻生起。世上的人愚迷不悟,都无法体认般若智慧。嘴上谈论着般若,心中却时时愚迷不悟。常常自己称自己在修行般若,但时时都说空且执著于空,而不能识见真空。般若智慧没有形态相状,人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如果作这样的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么是波罗密?这是印度语,汉语意思是到彼岸,解释它的意思就是离生死。执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会产生生灭的心念,如同水生起了波浪,这种情形称为此岸;不执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无生灭,如同通流无碍的水一样自然,这称为彼岸,所以叫波罗密。

“善知识!愚迷不悟的人口中念诵的时候,就产生了妄念和是非之心。如果时时刻刻能够心行,就称为不妄不变的真性。悟到的这个法就是般若法,修这个法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俗子,一念修行,自身就与佛等同无异。

“善知识!凡夫俗子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二者本无差别。前一念痴迷愚昧则就是凡夫,后一念转迷得悟则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著于外境则就是烦恼,后一念超离外境则当下是佛。

原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①,三世诸佛从中出②。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③,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④。

善知识!我此法门⑤,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⑥。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⑦,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⑧,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注释

①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生。住,意为住着之所。

②三世诸佛:三世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③尘劳:为烦恼的异称。贪嗔等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谓为尘劳。

④三毒:指贪、嗔、痴三种烦恼。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故特称三毒。为根本烦恼之首。贪毒引取无厌之心,嗔毒引起恚忿之心,痴毒引起迷暗之心。

⑤法门: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作为世间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的通处,又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⑥无念:即无妄念之意,正念的异名,指意识没有存有世俗的忆想分别,而符合真如之念。

⑦真如: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

⑧般若三昧: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贵,最至上,最第一位,它随缘而起,无来无往。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应当运用这个大智慧,破斥消除人的烦恼,这样来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