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47677300000012

第12章 行由品(1)

本品记叙了惠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时,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邀于大梵寺为众生讲述自己的身平及得法因缘。通过讲述“闻经得悟”、黄梅参拜五祖等事由,暗示了南宗禅法与《金刚经》及东山法门的渊源。通过“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宣扬了南宗禅门的佛性理论,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记载了五祖弘忍欲传衣钵,命众人作偈,惠能因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颂深契五祖心意,从而三更受法,得传衣钵。五祖亲送渡江,惠能又提出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的主张,这些都揭示了南宗禅法扫相破执、直指心源、不落阶级、顿悟成佛的特质。接着惠能遵循五祖“不宜速说”的嘱咐,隐于猎人队中凡一十五载。后于广州法性寺因“风幡之议”而为世人瞩目,从此开坛说法,弘化一方。

原文

时①,大师至宝林②,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③,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④,为众开缘说法⑤。

师升座次⑥,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⑦,菩提自性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⑨。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⑩,左降流于岭南B11,作新州百姓B12。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B13,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B14,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B15。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B16。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B17。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B18,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B19,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B20,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注释

①时:佛教经典中一开始往往有简略的序,介绍佛说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时”即表示说法的时间,并非确指。《坛经》依照佛家典籍的格式,以“时”表明六祖惠能说法的时间。

②宝林:即宝林寺,位于广东曲江南三十五公里曹溪山,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南朝梁时由天竺僧智药建立。唐商宗仪凤年间(676-678),惠能主持弘法,学徒云集,法道大振,今存有六祖惠能肉身像。

③刺史:官名。汉代设置。隋时改刺史为太守。宋时刺史与太守已无区别。清时用作知州的别称。这里的剌史指韶州刺史韦璩。

④大梵寺:位于广东曲江。《广东通志》记载:“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714),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为刺史韦璩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1104),诏诸州建崇宁寺,致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1133),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可知此寺为僧宗锡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是刺史韦璩请六祖惠能宣说《坛经》之处。

⑤开缘说法:将说佛教教义以开导众人。

⑥升座:在说法的座位上落座。

⑦善知识:指正直有德、导人正道,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可以用来称呼出家的僧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未出家的佛教徒。

⑧菩提:意译“觉”、“智”等。断绝世间烦恼而达到涅槃智慧可通称为菩提。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

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认为人心先天就蕴涵着佛教的全部道理,是本来具足的,只要如实的运用此心,本来呈现,就能直接成就佛道。

⑩范阳:地名,唐代置郡,今天的北京大兴、宛平一带。

B11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约是今天广东一带。

B12新州:今广东新兴。

B13南海:今属广东佛山一带。

B14诵经:指诵读佛教经典,此为功德。

B15开悟:开启了人心本有的佛教智慧,觉悟了佛教根本的教义教理。

B16金刚经: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出,一卷。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著、不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B17蕲州黄梅县东禅寺:蕲州指今天的湖北蕲春。黄梅县是今湖北黄梅西北地区。东禅寺位于湖北黄梅西南。《湖广通志》记载:“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又称莲华寺、东渐寺。为禅宗五祖弘忍(688—761)之道场,当时门下僧众达七百余人。五祖于该寺碓房半夜密传衣钵于六祖惠能。寺内尚存六祖当年之簸糠池、坠腰石等遗迹。

B18五祖忍大师:即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弘忍(602—675),唐代僧人,湖北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得其心传。道信入寂后继承师席,在黄梅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建东山寺,弘忍发扬禅风,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敕谥“大满禅师”。弘忍门下甚众,著名弟子有神秀、惠能等。弘忍将禅贯彻到日常生活,认为行住坐卧都是成佛的行为和活动,这一点对惠能以及《坛经》的思想影响很大。主化:即主持教化。

B19见性:即指“识性”,指彻见自心之佛性,为禅家之语。

B20宿昔有缘:前世结下的缘分。

译文

当时,惠能大师来到广东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僚属们一道进山,请惠能大师到位于城中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演说佛法大义。

大师于说法的座位上落座,刺史及官员们三十多人,儒学学士三十多人,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众一千多人,都来参加盛会,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致敬,希望聆听大师演说佛法的精要。

大师告诉众人说:“善知识们,人心先天具有成佛的觉悟本性,本来清净没有污染,只要用这个清净的本心,就可以直接开悟成佛。各位善知识们,请先听听我讲述我求法得道的因缘和经历!”

“我惠能的父亲,原籍范阳,后来因事遭贬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从而成为新州的普通百姓。惠能自幼不幸,父亲很早离开人世,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后来又迁移到南海这地方,由于家境贫寒,惠能只得每日进山打柴,担到集市卖掉,以此维持生计,勉强度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买了惠能的柴,并让送至客房,送达后,客人收了柴,惠能得到钱,刚走到门外,就见到一位客人正在诵读佛经,惠能一听客人所诵的经文,心中立刻顿然开悟。就请教这位客人所诵的是什么经典,客人告之是《金刚经》。惠能又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如何获得这部经典?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并弘扬佛法教化众生,门下弟子达一千多人。我到东禅寺拜谒五祖弘忍大师,并听闻领授了这部佛经。弘忍大师常常劝诫僧人和在俗的人,指示只要依《金刚经》所讲的修行,就能自己识见自心佛性,直接了悟成佛。惠能听了客人的这番话,觉得自己与佛法宿世有缘,正好承蒙一位客人取了十两银子给他,嘱咐他用来安顿老母,充当其衣食生活之所需,然后去黄梅县东禅寺,参拜五祖大师。”

原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①,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②,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③,猫獠身与和尚不同④,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⑤。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⑥,不离自性,即是福田⑦。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⑧,汝更勿言,著槽厂去⑨。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⑩,差惠能破柴踏碓B11。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注释

①作佛:即成佛。《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断妄惑、开真觉,根除无明烦恼,开启真实觉悟。

②獦獠:是对当时生活在南方的以行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侮称。如此称呼表示轻蔑的意思,意指惠能是未开化、无知识的蛮夷。

③佛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又作如来性、觉性。为如来藏之异名。《涅槃经》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④和尚: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

⑤随众作务:随同大家一起劳动、做活。

⑥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⑦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指认识自我的本心就像在福田播种,其收获的成果就是成就佛道,并不需要通过随众作务这样的苦修来达成。自性,指自体之本性。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的个性,称为自性。福田,指人们做善事犹如在大地里播种庄稼而有收获一样,能够得到福报。这里是以田为喻,故名福田。“田以生长为义,农夫播种于田亩,必有秋收之利。人若行善,能得福慧之报。”佛教中认为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

⑧根性大利:“能生为根,数习为性。”根为能生之义,善恶之习惯曰性,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大利,大好,非常好。这里指惠能禀赋极高。

⑨槽厂:马房、马棚,指养马的地方。

⑩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是修行佛法的通称。也指居住佛寺但留着头发修行的人。《释氏要览》卷上云指未剃度而在丛林内服诸劳役的带发修行者,即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

B11踏碓:发明于西汉,是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工具。

译文

惠能安置好老母亲后,便辞别老母北上奔赴黄梅。不到三十天的时间,惠能便抵达了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道:“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

惠能答对道:“弟子我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想觉悟成佛,别无他求。”

五祖大师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未开化的獦獠,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别,但人的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我们都具有的成佛本性却有什么不同呢?”五祖还想和惠能继续交谈下去,因为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让惠能和大家一起先去干活。

惠能说:“惠能禀告大师,弟子内心常生出智慧之念,认为不离自我本性便是成就福田,不知道大师还要让我干什么?”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根基很不错,禀赋很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马棚里干活去吧。”

惠能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惠能于劈柴舂米的活。

如此,惠能一连干了八个多月,一天,五祖突然看到惠能,便说:“我考虑到你的见解是很可用的,恐怕有坏人嫉妒而要加害于你,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惠能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心,所以从来不敢到前堂大殿上去,以免被别人察觉。”

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①。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②,各作一偈③,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④,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⑤,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⑥,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⑦,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⑧,现为教授师⑨,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⑩,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B11: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B12,流传供养B13。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