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忍学(历代经典文丛)
47676300000068

第68章 附录(16)

召公虎长叹一声,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治水就必须疏通河道,让河水畅通地流向大海;治国也一样,要让人民自由发表意见,再由大王善加引导,吸取其中正确的部分,这样,人民的不满就会渐渐平息。如果硬堵住河道,河水会更加凶猛,终究会破堤而出,泛滥成灾;强行堵住人民的嘴,人民的不满只会越来越炽烈,最后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周厉王不听劝告。召公虎呆立了一会儿,只好黯然退出。

3年后,召公虎的预言应验了。镐京中的国人忍无可忍,终于发动了大规模的暴动。愤怒的国人们手持武器,攻进王宫,指名要杀祸国殃民的周厉王。周厉王吓得魂飞魄散,带着少数亲信狼狈逃出王宫,一直逃到黄河边才摆脱了国人的追击。

周厉王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了王位。国人们恨他人骨,不但要杀他,事后还要杀他的太子姬靖。都城中的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共同主持政务,行使周王的权力,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从这一年,即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有了确切的纪年。

召公虎关于统治者不能压制舆论,要让人民说话的见解十分高明。历史证明:它是统治者维持长治久安的基本方法之一,这是作为统治者应该具有的起码的常识。如果不能忍受别人的批评,阻塞言路,那自己的统治也就岌岌可危了。

对付诽谤,一定要忍住猜疑,明辨是非

不信谗言,不听诽谤之辞,是忍住自己的猜疑之心,信任他人的表现。聪慧明智的汉昭帝能够精于分析,冷静思考,明辨是非,使诽谤霍光的阴谋没有得逞。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汉昭帝才不过8岁,还是个孩童。汉武帝放心不下,把他托给霍光、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地位最高,掌握着朝廷大权。

霍光忠心耿耿辅佐汉昭帝,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威望日益增高。但是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汉昭帝的大姐)等一批人。这些人本来就忌妒霍光,这时因为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更是恨透了他。正好当时汉王刘旦(汉昭帝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做成皇帝,也对霍光极为不满,上官桀等人就和刘旦勾结起来,想设计除掉心头之患霍光。

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一伙趁着朝廷让霍光休假,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书信,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信送到了汉昭帝手里。汉昭帝接到信一看,上面说:“大将军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居然擅自摆上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皇上才能享用的饭菜,不守法度,耀武扬威。他还不经皇上批准,擅自往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简直是独断专行,没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我愿辞去王位,到宫里保卫皇上,提防奸臣作乱。”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一声令下,就把霍光逮起来。谁知昭帝却没有动静。

第二天清早,霍光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呆在偏殿中等候发落。汉昭帝不见霍光,问道:“大将军在哪儿?”上官桀回答:“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霍光进去,自己摘掉帽子,跪下磕头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霍光又高兴又纳闷,问:“皇上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羽林军就是最近的事,增调校尉到现在也不到10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能这么快就知道?再说,将军如果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呀。”上官桀一伙和文武百官听了都大吃一惊,觉得这小皇帝年纪不大,却真不简单呢。

汉昭帝又说:“这事只问送信人就可以弄明白,不过要是其中有鬼,他肯定逃跑了。”左右连忙去找送信人,果然跑了。汉昭帝马上下令捉拿,还连连催问捉到了没有。上官桀他们吓得要死,就劝汉昭帝:“这小事一桩,皇上就不必追究了。”汉昭帝说:“这事还小吗?”从此他更加信任霍光,怀疑起上官桀一伙来了。

后来上官桀他们又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发火了,说:“大将军是位忠臣,先帝嘱咐他辅佐我,谁敢再诬蔑大将军,我就办谁的罪!”上官桀他们看这法子行不通,就商量着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埋伏下士兵把霍光杀了,然后废了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这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了。上官桀一伙全被杀了头,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也只好自杀了。

靠陷害他人,诽谤他人,运用恶毒的手段,即使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会维持长久,早晚会被别人识破。

六、不平之忍:心底无私,自然就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你在冤屈的时候,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他继而进一步阐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处于安乐;在身处贫贱的时候,内心却达到了富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张的时候,内心却是居于广大宽敞的境界,就自然会无往而不泰然处之了。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不遇上一点曲折,不被别人误解?天下之大,哪能什么利益、好处都被你占了去?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觉得委屈,得不到好处,就报怨命运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只是怨天尤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要豁达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时的不顺利为念,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了委屈、冤屈,自然要倾吐,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被委屈、不公正的待遇、不平的遭遇所困扰而无法解脱,什么事都没有心思去做,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不平遭遇之中,仿佛你是天下最悲惨的一个,这是不行的。面对这一切,应该心胸放开,眼光放远,不以委屈为念,正像古人说的,如果你视平川大路如沟壑纵横,视身强体健为病痛满身,视平安无事为不测祸福,那你还有什么不平不能忍呢?《劝忍百箴》中谈到忍不平时认为:处在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发出声音,这是物理的常性。豁达的人目光远大,与世无争,尽管别人得到的东西很多,给予我的却很少,我也能忍,不去争讨。别人自视圣明,却认为我愚笨,我也不去计较,依然能忍。优待别人而轻视我,我不看重待遇,同样能忍。别人不能忍受,争斗引起大祸。我的心境淡泊寡欲,不怨恨也不愤怒。他强大而我弱小,应该看到强弱一定有它的原因;他兴盛而我衰微,那也是盛衰自然有它的定数。人在很多时候能战胜天的意志,而天的意志也常常能左右人。世态炎凉不定,而我的心境却常如春天般温和。唉,怎么能不忍呢!

这里反映了古人对待不平的态度。首先,人的一生中随时可能陷于不平的境遇。要忍受自己所遇到的不公平对待,心胸要宽广,不去计较那些小事,而应自我完善。其次,既然知道自己遭受不平时心中难免气愤,所以也应该能够理解他人在遇到不平时的心态。三是要平等对人,不能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处于不平的境地,这是忍不平的另一个方面。最后,作为一个统治者或握有一定权力的人,应该不因私废公,以偏盖平,执法要公允,不能枉法徇情。这也是不平之忍的内容。

人遇到不平,就会像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讲的那样:“一般来说,物体处在不平衡的状态就要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无声,风吹就发出了声音,水本来无声,风吹就发出了声音,金石本来也无声,有人敲击就发出了声音。人们之所以要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不平在心中,所以不得不出口为声。”不平则鸣,这不是不能忍不平,相反是谋求消除不平的办法之一。“鸣”也要有分寸,要鸣的是不平,这就有一个向谁“鸣”的问题,对那些自以为他是天下最为公正的人去谈这个问题,他会置之不理,对明白事理的人去讲,他才能帮助你消除不平。

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是不平,什么事情只要有好处,他自己要得很多,而给别人却很少。自己视自己为高高在上的圣人,却把别人看作地位卑贱的蠢人。贾谊在他的一篇赋中说:“小聪明的人总是很自私,而卑贱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很高贵。”这些都是不平的例子。

《左传》中记载:楚国和秦国侵犯郑国,5月份到了城麋。郑国出城与楚军作战,结果打败了楚军。穿封戊与王子围争这次战功,请伯州犁来评判公平。伯州犁说:“让我问囚徒。”于是让囚徒出来。伯州犁举起他的右手说:“这是王子围,国君的弟弟。”又举起他的左手说:“这是穿封戊,都城的官吏。是谁抓到你的?”囚徒说:“我们遇到了王子围。”穿封戊大怒,又拿起戈追赶王子围,没有赶上。像这样不平于心,导致争端,最终将成为灾难的根源。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忍耐,淡然处之,不以小事存于心,那样的话又怎么会有怨恨和怒气?

故此汉代贾谊的《鹏鸟赋》里说:“通达的人看待世间万物,没有不合适的。”而《大雅·桑柔》篇中写道:“君子为人豁达,总是与世无争。”其实,我们也看到不平的产生是由于自己对于他人的境遇优于自己过于挂在心中,才觉得自己的境遇不佳。而人往往在看自己的才能时,过高估计自己,看待别人的功劳时,却又低估他人的实力,这样,心中就更不满于自己所持有的一切,愤恨于心,不满流露于言辞之中。

因此,正如《淮南子》中所讲的:“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也。”遇到不平之事,要善于忍耐,处理好这种事的最佳方法就是自己去用行动改变它。

心底无私,坦然相对,不平之境自然消除

一心为公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妒嫉,由此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样的不平之遇要善于忍受,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让小人得意,自己反而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西晋的石苞面对不平,心底无私,坦然相对,使晋武帝终于自省,也消除了自己的不平之境。

石苞是西晋初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还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北担任监军的名叫王琛。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

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人,陷人于不平之中,实在是不义之举。

于是,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等到王琛的秘密报告送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

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军队将要来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武帝听说石苞固守自卫的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将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经过一天时间也没有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怀疑,于是,武帝想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力量,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老百姓,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去征讨,又调来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王琛的诬告,武帝的怀疑,对石苞来说,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于是,他采纳了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处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打消了。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了晋武帝的优待。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石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紧急关头,应该冷静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要勇于忍受,不要因此而惊恐不安或是气愤不已,轻举妄动,那样只能是把事情搞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