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名也是名的一种,它也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痛苦,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勾心斗角,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忍对虚名,则要不受它的诱惑,脚踏实地地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虚名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心理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不做进一步的努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应力忍对虚名的羡慕之心。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是智者的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应该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易,但是只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有何可惜呢?
《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救。
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其实天下的人所敬仰的是那些真正认真刻苦攻读的人,而非徒有虚名的人,而这位书生如果白天闭门读书,也就不会有这种好名声,谁去拜访他?只图虚名,害人害己。
《新序》中说叶公非常喜爱龙,家中的桌椅、器具上都雕刻着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人间有一位自己的知己,就下到人间来拜会叶公。谁知叶公这位一向以好龙而闻名于世的人,见到真龙,吓得失魂落魄,面无人色,拔脚而逃。徒有好龙名声的叶公,见到真龙却吓成这样,可见他所喜欢的也不是真龙,只是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而徒有好龙的虚名又有何益?不如干点其他的事情。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对它的追求。在这种忍让和放弃中,不必用语言和文字等去表明自己的态度,更妙的方式是一种无声的行为。这种无声的行为可以给人们一种对名声和荣誉毫不在意的印象,即根本就不屑一提,甚至是想都不想。这才是真正的忍对虚名。
忍对虚名可以减除虚名之累,让人轻松上阵,不必有任何的压力和包袱。虚名有百害而无一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忍耐住对虚名的渴求对自身的修养、对他人的团结都有利。
不术宾的虚名是短命的
有的时候,虚名总比没名要强,所以还是有不少人去追求它。但这种不忍虚名、不求实的态度是不可能长久的。人有了虚名,往往容易被人利用。三国时的许靖就是由于有些虚名,被士大夫们所看重,因而也被刘备利用了。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扶风郡人。他原来在益州刺史刘璋手下做代理军议校尉,很不得志,后来投靠刘备,帮助他夺了益州。刘备很器重、信赖他。
刘璋属下还有个叫许靖的,汝南郡人。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样,以善于褒贬品评人物著称。后因战乱,辗转来到益州,先后担任巴郡、广汉、蜀郡等大郡的太守,与华歆、王朗、陈群这些魏国的辅佐大臣都有来往,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很有些名气。
可是,就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许靖曾准备背叛刘璋,私下里出城投降刘备,因为被发觉了,没能出城。刘璋也看到自己本来是危在旦夕,没有杀他。后来刘璋投降了,刘备对那些跟着刘璋投降过来的人,都妥善地予以安排任用,就是瞧不起许靖,认为他对主人不忠,不打算任用他。
法正向刘备进言说:
“天下有获虚名却并无实际才能的人,许靖就是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您才创建大事业,凡事您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向人们去解释。许靖的虚名,传扬于天下,如果您不特别礼遇、重用他,天下的人因此就会说您轻视人才。您应该敬重许靖,以此让远近的人都知道,您是多么地重视人才,就像战国时候的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先厚待郭隗一样。”
刘备听了法正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立即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总管将军府事务。后来刘备做了汉中王,又尊崇许靖做了太傅,那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荣誉官衔呢!于是,好些有才能的人,甚至曾经反对刘备的人,都倾心为刘备效力了。
许靖的虚名为他带来了一时的好运,但实际上刘备心中对他别有想法,用他也是为自己的大事业考虑,把许靖当作一个招牌,招揽天下人才罢了,并不是真正欣赏他的才能。
不追术虚荣,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与赏识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个什么名,却很有讲究。有的人留了一世恶名、骂名,有的人留的是清名、正名,还有的人留的是虚名,让后世的人每每读史作为笑谈。
在别人眼里,王湛是个大傻瓜,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从不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连他的侄儿王济也瞧不起他。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明明有许多好菜,王济也不让这位叔叔吃。王湛吃不到好鱼好肉,就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了,但王湛并不因此而生气。
有二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子里去玩,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难读懂的书。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懂这样一部书呢?于是就问:“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坐在床头随便看看。”
王济怀疑叔叔读《周易》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便有意请王湛说说书中的一些意思。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练而有趣味,这是王济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于是,他留在叔叔的住处,接连好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比起叔叔简直差了一大截。他惭愧地叹息说:“我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30年还不知道,这是我的一个大过错呵!”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很客气地把他送到大门口。
王济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马,特别难骑,就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不?”王湛说:“还有点爱好。”接着就骑上这匹烈马,姿态容貌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超过他。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
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地喂养,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就进行比试。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背着重量才能知道它的能力,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于是,王济就让两匹马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果然摔倒了,而督邮的马还像平常一样,稳稳当当。
通过这样一些事情,王济从内心深处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他回家以后,就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太不应该了。”
晋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呆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开他的玩笑,说:“你屋里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可这一次,王济大声回答说:“我叔叔根本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地讲出来,武帝也相信了。后来,王湛还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因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王湛善于忍耐,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与赏识。
三、莽直之忍:锋芒不露真能人
过分直露自己会招致他人的妒恨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你干得不好,也不会“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妒嫉,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一味地说好。忍莽直是让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让别人改过,使事业、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黎民百姓,他们不能坐视不管,所以他们忠言劝止,直言犯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如果只为苟延残喘于世,就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士是绝对不肯干的,他们是不会屈从的。可是他们拼却性命地去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聩的王侯,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却不能审时度势,无疑是过于迂腐,是愚忠了。这时候你就要听人劝,耐住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劝的冲动,首先保护好自我,再图发展。故而古人说:“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吾子好直,思免于难。直哉史鱼,终身如矢;以尸谏君,虽死不死。夫子称之,闻者兴起;时有污隆,直道不容。曲而如钩,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于道边。枉道事人,堕名丧节;直道事人,身婴金铁。噫,可不忍矣!”
《左传》载:成公十五年,晋国的大夫伯宗,非常贤德且为人性情耿直。每次上朝,他的妻子一定要劝告他说:“盗贼讨厌主人,人民憎恶当官的,你喜欢直言,肯定会因此而受难。”他后来果然被人诬陷,晋厉公把他杀了。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出访各国。他到了晋国,与叔向关系很好。将要离开的时候,季札对叔向说:“您要好自为之!您的国君很奢侈,又多有良臣,大夫们都富了,政权会落在他们的手里。您喜欢正直,您一定要考虑怎样免去灾难。”
谁都知道,凡是心怀私利,以权谋私者,必然做事的时候心怀鬼胎,他们的所作所为为正直的君子所不屑,所鄙弃。正直的人,心中无私,与这样的小人进行斗争时,少不了要受到他们的诡计陷害。尽管如此,耿介之士不以为意,能够忍受住自己的名利地位的损失,而为国家民众谋利,虽然知道直言面对社会的黑暗、腐败会受到打击,也依然我行我素,是心中光明磊落的表现。
从某种角度讲,一个社会是正直之风盛行,还是奸邪小人当道,统治者的作用很大。作为一个统治者应该认识到起用正直之士,也许时常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心里不受用,但对自己的统治和国家的发展而言,耿直之士要比那些善于溜须拍马之辈有用得多。历史上许多忠臣遭贬,关键的一点是作为君主的人不能忍受刚直之士的批评,只图自己一时的心里快活,国家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他看得很轻,灾祸也就来临了。
东汉《五行志》记载:顺帝晚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说:“正直如弦,死于道边;弯曲如钩,反而封侯。”后来,梁翼独把朝政,独出号令。李固被长期关在狱中而死,死后尸体被扔在路边,无人收尸,而胡广、赵戒却都被封了侯,前面童谣说的内容,全都应验了。李固、杜乔等人,都有做将帅的才能,但就是因为坚持道义,被别人诬陷,被逮捕并且死在狱中;而胡广、赵戒等人,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一味顺从,反而得到了宠信。这些史实看了令人寒心,也让我们警觉,应该引以为教训,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样要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才能杜绝自己的失误。
不逞一时的刚勇,以婉转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辞流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