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忍学(历代经典文丛)
47676300000064

第64章 附录(12)

后来,梁柳升官了,被朝廷任命为城阳(今山东省鄄县)太守,皇甫谧自然非常高兴。在梁柳上任之前,有人劝皇甫谧说:“梁柳既是你的表兄,又是你的好朋友,他现在就要去做官了,你就办一桌好酒席来为他送行嘛,按说这也是应该的。”

皇甫谧摇摇头,笑着回答说:“梁柳过去在贫寒时,每次来访问我,我接送他都不出门口,招待他不过是些粗茶淡饭。我们贫穷人交往从来不用好酒好肉来作为礼节。现在他当郡太守了,我如果办一桌好的酒宴送他上任,这是太看重了城阳太守的官职,这样做反而看轻了梁柳本人,哪里符合我们交友的原则?也不符合古人的规矩,这也不是我心中所想的。”于是他还像过去那样对待梁柳,依旧是粗茶淡饭,两个人促膝而谈。这样一来,梁柳反而更加敬重皇甫谧,十分珍视他们之间自然纯真的友情。

3:显身扬名的“忍学”要诀

每个人生于大干世界之中,都愿意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首先要使自己显身扬名。要显身扬名也有许多途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一个字:忍。要显身扬名就要适时地表现自己,但不是去图私利、图虚名。争名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得不到名,得不到利,自然气愤难平,弄不好要口出诽谤之词,惹来是非,行动中好小勇,自以为得计,其实失去的远远要比得到的多。这也就是古人讲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显身是靠自己的奋斗,扬名是靠自己的才干,如果一个人一心只想当官享受,光宗耀祖,而不是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去奋斗,势必会走上狭隘的个人奋斗的路上去。显身是为国,扬名是利民。

一、不遇之忍:是金子,埋在土里也会耀眼夺目

积极冕与消极等是两种结票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话:“无名草木年年发,不信男儿一世穷。”的确,人的一生,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墨子·尚贤上》也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讲人不可能总是得志,也不是一世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关键是要把握住机会。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就能够忍耐不遇的窘境,而最终成大事。

人怀才不遇是经常的事情。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相顾,像鸟要择木而栖那样。这样就要忍受一时的贫穷、困苦,忍受住自己的不得志,而不能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禄,放弃自己的追求。真正有大志的人,即使是平生不得志,也会廉洁自守,刚正不阿,不会依附权贵,更不会与奸人同流合污。他们不怕失败,也不畏惧别人的嘲讽,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他们能忍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体创伤,等待时机。古人认为不遇的情况常有,要忍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他们总结了许多前人忍受不遇的例子,用以告诫后人。

不少古人认为,人能否富贵腾达,是命中注定的。

《论语》中记载,子曾曾说:“生死由命运决定,而能否富贵,却取决于天。”这其实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许不利于才能的施展,如果因此而气馁,不追求,不积极地进取,那就会贻误一生。

有人说,遇与不遇,只与运气的好坏有关,运气一来,就像在自家地里摘取果实;运气没有或是运气不佳,似乎就是在石头上种谷子,这不无道理,但也不够全面。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完全是谷子,他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环境生存。在环境不利于自己的才能发挥的时候,也有不少办法。一是忍耐一时,待条件成熟了,再干一番事业;二是用已有的条件,尽力寻找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忍受艰苦,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环境。忍耐不遇,就是积极主动地进取,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不能唉声叹气,惧怕困难。当然这种奋斗是很艰苦、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确实,对于任何人来讲,不遇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不满、怨恨的心理,满腹经纶,却不遇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或是小人当道,无法实现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当然让人心里气不过。于是就有可能口出怨言,牢骚满腹,势必会触怒某些人。这样说来,不遇的情况尤其要忍,否则一时气盛,铤而走险,最后食恶果的还是自己,不忍耐怎么行呢?要忍对不遇,就要随遇而安,顺时而变,待价而沽。是真金就不怕火炼,是千里马总会遇见伯乐。即使与草木同朽,没有能够发挥自己所应有的作用,也没有什么可以报怨的,依然可以效法先人,自我完善,乐耕于陇亩之中,又何必去追名逐利呢?真正的贤德之士应该有独立的见地和人格,不随波逐流,这是士人首要的节操。不卑屈志向、曲意逢迎他人,像巨石一样挺立在洪流中,岿然不动。结交气焰炽盛的权贵之家,有可能早晨如炭一样炽热而晚上就像冰一样寒冷;借助公侯援引,有可能他高兴时对你亲近而发怒时就视同仇人。东汉傅燮拒绝了赵延让他讨好别人的建议,东汉韩棱不随众人向窦宪呼万岁;南宋喜淑不依附刘湛,南朝王僧虔不曲从受皇帝宠信的阮佃夫;北魏李昕不因汝南亲自动手搬床而和他们一起做失礼的事情,北齐李浍不向有权势的太守崔谋提供鹿角。依附人则为邪,奉行道则为正。愿如松柏那样正直挺拔,不能像女萝那样依附他物。女萝失去了依托就立不起来,松柏在霜雪中却傲然高耸。

由此可见,真正的豪杰,才智能力远远超过别人,他们能够独立地追求向上。

曹魏李康的《命运论》说:“困窘或显达,都是运气造成的;高贵和卑下,这都是时机决定的。”很多情况下确实是这样。对此《孟子》中也说:“孔子出仕合于礼,他辞官合于义,得到或没有得到,他认为在于命运。”又说:“天下稳定时,应该出仕来成就天下的安定;天下混乱时应该抽身隐居,保持自己的节操。”意思是说:当天下不合于道德规范的要求时,就应该保持自己人格的纯洁,不要贪图富贵和权势而出仕,那样做是有损于个人和国家的。对于我们来讲,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从小就能独立思考,有主见,这是今后能够发挥自己才智的前提条件,也只有这种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才能在遇到机遇时冷静思考,忍住机遇的引诱,如果不遇,也能忍耐,静待时机。

在自己没有遇到良好的时机去建功立业时,要能够保持自己的品性,正直向上,不为权势所诱惑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不去巴结讨好那些在位的权贵,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唐代杨国忠天宝十一年任右丞相,凡公卿以下的官吏他都可以随便指使,没有人不害怕他。朝廷重要部门有不听他指使的,统统贬斥外放,有人劝陕郡进士张彖去拜访一下杨国忠,张彖却说:“你们把杨右相当作泰山那样依靠,可在我看来他是一座冰山,如果太阳出来了,你们又依靠谁呢?”于是隐居到嵩山。张彖有志气,不依附于权贵而求知遇,认清形势和事态发展的状况,隐忍以退,保持自己的节操,这同样是能忍不遇的一个方面。

所以唐代李德裕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讲:“一个正直的人好比是一棵松柏,笔直地耸立,不偏不倚。邪佞的人如藤萝,不依靠他物就立不起来。所以正直的人一心忠于国家,为国家出力,而邪佞的人拉帮结派。”

如果像藤萝那样,见到哪棵树粗壮,便依附于它,树也有被砍倒的时候。如《阮佃夫传》载,阮佃夫,会稽诸暨人。明帝初,出阁任主衣,后为太子的师傅,很受人们信任。宋明帝即位,封为建成县侯,权力仅次于皇帝。他喜欢收受贿赂,不管求他办什么事都要很厚的贿赂才行。

家里的仆人都占据着不应当有的官位,因此朝廷上的人没有不和他交结的。他骄傲不知进退,到废帝即位,他的权力更大,事务管得更多,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加给事中、辅国将军,后来由于阴谋造反,皇帝令他自尽。

能够被重用,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应该谨慎从事,忍住自己的骄傲和狂妄,保持自身的清正,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要不珍惜自己的机遇。

耐佳性子,以慧眼识上司

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耐住性子,慢慢去寻找一个适于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

王猛慧眼识君,他不是见一个君主便要投身于他,而是经过耐心的分析,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君主,这也是不遇之忍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猛本来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因战争动乱,他随父母逃难到了魏郡。而苻坚是氐族在长安建立秦国之后的一位君王。当时,汉族人的东晋政权还依然存在,王猛为什么要投奔到氐族苻坚的手下去呢?

这是因为王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了极为认真的选择。他心里明白: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上司,其才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个人才能和智慧的体现。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召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请,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待时机的到来。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坚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坚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他问王猛说:“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说:“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沉默了好久都没有回答,因为王猛的话正暗暗地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实际上是,自己平定了关中,只得个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做嫁衣裳,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

桓温听了王猛的话,更加认识到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地说道:“江东没有人能比得上你。”

后来,桓温退兵了,临行前,他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到华山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他第二次拒绝别人的邀请和提拔。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了5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终年51岁。苻坚这时才38岁,他为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经常悲伤流泪,不到半年头发都斑白了。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于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生。王猛同诸葛亮一样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业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辉煌。

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是你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二、虚名之忍:忍虚名,是成功者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虚名是一种有百客而元一利的包袱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便能够享有很大的权利;有了名,则往往会万事亨通,光宗耀祖。名确实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