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化学家的困惑
47675700000025

第25章 气体元素之谜(4)

在化学上,拉瓦锡是第一个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成为化学方程式的首创者。新生事物在一开始,常常遭到旧势力的非难。尽管在当时,拉瓦锡已经十分明白地揭示了燃烧的秘密,但是,仍然有一些化学家还不相信拉瓦锡的实验,死抱住燃素学说不放,连著名的普利斯特列在临死时还坚持燃素学说,罗维兹在1786年还企图用实验证明燃素的存在。但“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真理不怕时间的考验。当时拉瓦锡的学说虽然未被普遍承认,燃素学说仍占上风,可是到了18世纪末,拉瓦锡的学说终于被化学界普遍承认,燃素学说终于被推翻了。

物质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之谜

二氧化碳常作为灭火剂用,那么,一切物质都不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吗?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有些物质在二氧化碳中照样能够燃烧,关键在于要正确理解燃烧的概念和发生燃烧的条件。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已做过的几个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镁带的燃烧放热,发光,生成白色固态物质:

2Mg+O2点燃2MgO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放热,发出白光,生成物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点燃CO2

硫在氧气里燃烧放热,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点燃SO2(二氧化硫)

铁在氧气里燃烧放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点燃Fe3O4

氢在氯气里燃烧发出苍白色水焰:

H2+Cl2点燃2HCl

从上面可知,这些物质燃烧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激烈,反应过程中都发光并放出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同样也放热),化学反应的本质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什么叫燃烧?燃烧的定义是这样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显然,从这个定义出发,燃烧需要有氧气参加。但我们学过氧化还原反应以后就会发现,有些反应同样是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没有氧气参加,例如氢气在氯气里的燃烧。因此有必要将燃烧的定义加以扩充,以加深对燃烧概念的理解。我们知道,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本身被还原。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物质的燃烧绝大多数是在空气中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燃烧反应有氧气参加。但我们从上面也可以看到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因为氯气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它与氢的反应同样是激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也应该叫燃烧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燃烧的定义扩充成“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消防用的泡沫灭火器中装有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当使用灭火器来灭火时,将灭火器倒转过来,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相混合,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同氢氧化铝形成泡沫喷射在已燃烧的物质上。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与泡沫一起覆盖在燃烧物质表面使其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效果。二氧化碳所以能灭火,其内因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燃烧物质不能进行反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二氧化碳能用来扑灭一切燃烧的火焰吗?不。因为二氧化碳中碳原子的化合价是+4价,为碳的最高化合价,它有可能得到电子变成+2价或0价。所以+4价的碳可以被还原,故二氧化碳是一种氧化剂。当它遇到强还原剂时也可以进行激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在盛满二氧化碳的烧杯里,放进点燃的镁带,可以观察到镁带在二氧化碳里继续燃烧。反应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态物质——氧化镁,同时在烧杯壁上附着黑色物质——碳。其反应方程式为:

2Mg+CO2Δ2MgO+C

在这个反应中,镁从CO2得到氧,使镁氧化,镁成为还原剂。而原跟氧化合成CO2的碳从+4价变为0价,被还原成碳,所以我们说CO2是氧化剂。除此以外,钾、钠、锌等活泼金属都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

是不是能使二氧化碳的碳原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都叫燃烧呢?也不能这样说。例如,碳在高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为:C+CO2高温2CO,这个反应不放热,也不发光,而是吸热,故不能叫燃烧反应。

综上所述,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常作为灭火剂,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不能在二氧化碳里燃烧。

熟悉的“霹雳”气味——臭氧之谜

1840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舍恩拜因走进自己的实验室,准备开始工作。这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气味。啊,多么熟悉的气味!舍恩拜因立刻被带进了童年的回忆。那时候,舍恩拜因还是一个勇敢而又顽皮的孩子。一次,他在离家挺远的野地里,同几个小伙伴玩捉迷藏。他们正玩得高兴,突然天气骤变,翻滚的黑云压了上来,天空闪过几道亮光,跟着雷声大作,“轰隆隆、轰隆隆”,怪吓人的。直到暴雨如瓢泼般倾泻下来时,惊恐的孩子们才明白过来,他们赶紧跑到附近的一个草棚去躲雨。雷声越来越响,闪电像银蛇般在空中舞动,忽然,“轰”的一声巨响,远处一座高大的教堂被雷电击倒了。孩子们忘记了害怕,他们冲出草棚,拔腿朝教堂跑去。教堂里烟雾弥漫,到处是瓦砾和砖块,空气中还有一股刺鼻的臭味。大人们都惶恐地说:“啊!这是魔鬼进到教堂里了。”

可是,舍恩拜因却不相信,因为他早就注意到,每次雷鸣电闪之后,都能闻到这种味儿。舍恩拜因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霹雳的气味”。只是,今天教堂里的气味,比平时闻到的要浓烈得多。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28年了,可那种特殊的气味舍恩拜因却忘不掉。今天,他刚进实验室,就又闻到了“霹雳的气味”。出于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和一个化学家的敏感,舍恩拜因感到必须尽快搞清这气味的来龙去脉。

毫无疑问,产生这气味的物质肯定就在实验室里。舍恩拜因赶紧关闭了门窗,开始一处一处地搜寻起来。很快他便发现,那“霹雳的气味”是从电解水的水槽中散发出来的。

舍恩拜因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时,会产生氢气和氧气。可是氢气和氧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却出现一种奇怪的气味,那么,难道电解水时,同时还生成了其他的物质吗?一定要搞清楚。舍恩拜因开始了研究,在经过反复实验后,果然收集到一种新气体。这种气体的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比普通氧气分子多1个氧原子。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臭味,舍恩拜因叫它“臭氧”。

打雷闪电时,空气中的氧气受到放电的作用以后,有一部分转变为臭氧;电解水时,阳极上生成的氧气,受到电流的作用,也有一部分转变为臭氧,这就是舍恩拜因闻到的“霹雳的气味”。少量的臭氧能使空气清爽,雷雨之后空气格外新鲜,就是这个道理。

臭氧还是一种氧化剂,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常用来消毒饮用水和净化空气。臭氧还存在于地球的上空,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短波射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