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哮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3700000024

第24章 咳喘病的防治与科学保健(2)

咳嗽外治三法是什么

热敷止咳法 对于由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局灶性肺炎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背部热敷具有使上呼吸道、气管、肺等部位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等作用,止咳效果明显。具体方法可选用不同型号的热水袋,内装60~70℃的热水,外包一毛巾,放在患者背部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持续3~5天。热敷时,喝足温开水,有助于痰液稀释排出。值得注意的是,对老年、体弱、婴幼儿,热水袋中的水温不宜超过50℃。热敷过程中,如发现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热敷。有发烧者忌热敷。

足心贴膏止咳法

将大蒜捣烂成泥,捏成饼状,敷于双足底涌泉穴,外盖胶布。每晚洗脚后擦干换药一次,7天为一疗程。对风寒、风热、燥热三型咳嗽以及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的咳嗽,有很好的疗效。有的人贴后脚底起水疱,是由于大蒜刺激性强的缘故,可改用止咳化痰的杏仁、白芥子等药研末调糊代替大蒜泥。这种经皮肤给药的疗法,可提高药物利用度。另外,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有“寒从脚下起”的反应关系,双脚一受凉,上呼吸道黏膜温度便急剧下降,感冒咳嗽即起,用药物胶布贴治后,可加强调节机制,从而收到止咳效果。

蒸气吸入止咳法

用一个带嘴的烧开水壶,内装少量水,置于火炉上,待水烧至冒出蒸气时,用口对着壶嘴冒出的蒸气,一口一口地吸入,每次持续20至30分钟,一日2至3次,对咳嗽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外感风寒引起的急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疗效更佳。吸入时应注意,口离壶嘴的距离要适当,太近易烫着,太远温度不够,以能忍耐的温度为宜。

小儿咳嗽治疗四法是什么?

风热咳嗽

症见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日重夜轻,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方用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橘红6g,木蝴蝶6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适合于5岁用量)。

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频作,痰色白稀薄,恶寒无汗,发热头痛,鼻塞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淡。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橘红6g。水煎,服法同前。

阴虚燥咳

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方用养肺止咳汤: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水煎,服法同前。

肺寒咳嗽

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用冬花五炙饮: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水煎,服法同前。

如何选用治疗咳嗽的非处方中成药

咳嗽为秋冬季常见病症,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两类,因此临床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咳嗽。

风寒咳嗽

多由风寒之邪侵袭,内郁肺气,肺卫失宣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痰稀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频频,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小柴胡散、麻黄止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也可参考选用。

风热咳嗽

多由于风热之邪犯肺,肺失肃降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复方鲜竹沥叶、桑菊感冒片、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

燥热咳嗽

多由于秋冬气候干燥,燥邪伤肺,肺津受灼,肺失宣降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20g,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润肺丸、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

肺火咳嗽

多由于外感风热,久郁化火,或偏嗜肥甘厚味,烟酒过度,酿生火热,壅滞肺脏,失其肃降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2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宣肺抑火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痰湿咳嗽

多由于脾虚健运失常,以致痰湿内生,上渍于肺,阻碍气机,肺失宣降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选用清金化痰丸(由法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白术、枳实、胆南星、海浮石、当归、知母、天花粉等组成),每次服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二陈丸、橘红丸、参苓白术散等也可参考选用。

肺阴虚咳嗽

多由于肺阴素虚,或火热久郁,津液消耗,肺失濡润,宣降失职而引起,主要表现为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可选用养阴清肺丸(由生地、玄参、麦冬、川贝母、白芍、丹皮、薄荷、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复方鲜竹沥液、百合固金丸、蛤蚧养肺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肺气虚咳嗽

多由于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久咳不愈,耗伤肺气,肃降功能失司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日久不愈,痰少色白清稀,伴有气喘,声低无力,疲倦畏风,自汗心悸,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治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可选用人参保肺丸(由人参、五味子、杏仁、玄参、枳实、砂仁、罂粟壳、麻黄、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它功效相近的还有玉屏风散、补肺丸、利肺片等也可参考选用。

怎样用针灸疗法治疗咳嗽

咳嗽为呼吸系统疾患的主要症状,根据其发病原因,概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证之发生,其原因有二:一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于是肺气雍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一为它脏病变,累及肺脏而致咳嗽者,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得下降;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盛烁肺,气失清肃,均可导致咳嗽。

辨证

1.外感

(1)风热:咳嗽咯痰色黄,身热头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2)风寒:咳嗽喉痒,痰液稀薄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脉浮紧,苔薄白。

2.内伤

(1)痰湿侵肺:咳嗽粘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肝火烁肺:咳嗽胸胁引痛,气逆作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疗

1.针灸

(1)外感咳嗽

【治法】取手太阴、督脉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肺俞、列缺、合谷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少商、尺泽。

发热:大椎外关

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宜浅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相为表里,取其络穴列缺,原穴合谷,配以肺俞,三穴合取,能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肺之功能得以恢复。凡风热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泻尺泽,可清泄肺热以消肿利咽。发热者取大椎、外关用泻法,以疏泄热邪,使邪从外泄而热自解。

(2)内伤

①痰湿侵肺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加灸。

【处方】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三阴交

【方义】原穴为本脏真气所输注,故取肺原、太渊与脾原、太白,配合肺俞、章门,健运脾土而利肺气,因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肺同取,为标本合治之法,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化。

②肝火犯肺

【治法】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液门、期门

【方义】肺俞调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期门清泄肝胆二经邪热。以免肺阴受灼。

2.灸法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

【方法】采用麦粒灸,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或予艾条灸。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对咳嗽的辨证论治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痛等症。舌苔白,脉浮。

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以致肺卫失宣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风寒客肺,肺气闭郁不宜,故咳嗽、咯痰、鼻塞流涕;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外之阳气被遏,故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之邪束表客肺之象。

外感咳嗽

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药:杏苏散或金沸草散加减。杏苏散中用紫苏、前胡疏风散寒;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甘草止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共奏解表宣肺之功。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紫菀;咳而气急者,去紫苏加麻黄、苏子宣降肺气;表邪较甚者,可酌加防风、羌活;若见气虚者加党参。

对其兼夹证,需注意随证施治。

①外寒内热:症见咳嗽声重音哑,痰浓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寒鼻塞,或有身热,口渴咽痛,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黄,舌质红,脉滑数。此证为风寒外束,肺热内郁所致,俗你“寒包火咳”。治宜散寒清热,用麻杏石甘汤。此证与燥邪伤肺不同,不宜早投清润之剂。

②风寒兼湿:证见咳嗽痰多,兼有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濡。此为湿邪内郁,复感风寒之邪,肺气失于宣畅所致。治宜疏散风寒,兼予燥湿去痰,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之类。

③风寒夹饮:主要症状与风寒证相同,但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薄白滑利,脉浮紧或弦滑,此属风寒外束,饮邪内犯,肺失宣降而发咳嗽,治以疏散风寒以除表邪,温化寒饮以逐内患,用小青龙汤加减。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营卫失和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风热犯肺、热灼肺津,故见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口干;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鼻咽部先受其邪,故鼻流黄涕、咽痛;风热客表,营卫失和,故头痛、发热、汗出、恶心。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初犯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以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如见咳甚者,加鱼腥草、枇杷叶、浙贝母、矮地茶;若热邪较重者加银花。

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

病机分析:痰热蕴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黄难出;痰热化火,灼肺伤络故见痰血咽痛;痰热壅盛,气机不利,故胸闷,口干而苦为热甚伤津。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方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皮清热肃肺;陈皮、桔梗、瓜蒌仁理气化痰;麦冬、贝母、甘草润肺止咳;茯苓健脾渗湿;共奏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之效。肺热壅盛,咳而喘满、壮热、口喝者,去桔梗、陈皮,加金银花、鱼腥草、石膏、葶苈子等清热泄肺。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