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哮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3700000022

第22章 哮喘病的针刺治疗

常用穴位

祖国医学应用针灸治疗哮喘,远在《内经》就已提及。以后,《甲乙经》《千金方》和《医学纲目》中不断有所记载。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由于不需服用药物,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深受人们喜爱。

(1)尺泽:手太阴肺经腧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

(2)列缺:手太阴肺经腧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3)少商:手太阴肺经腧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4)丰隆:足阳明胃经腧穴,位于外踝上8寸,条口穴外1寸处。

(5)风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6)肺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7)膏盲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8)膻中:任脉穴,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

(9)大椎:督脉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

(10)定喘:经外奇穴,位于大椎穴旁开0.5寸处。

(11)外定喘:在背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间,左右旁开1.5寸处。

(12)解喘:位于骶部,平第1与第2骶背侧孔外侧约1寸处,左右各2穴。

针刺疗法的平喘机理

针刺疗法对哮喘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针刺与哮喘相关的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感应,纠正阴阳寒热平衡,可达到疏邪利肺、纳气平喘等作用。

针刺疗法的平喘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据报道,针刺具有宣肺疏邪、肃降肺气、温肺散寒、补肾纳气、培土健脾作用,不仅能够缓解喘息症状,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抗变应性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等。

针刺平喘的取穴处方及操作方法

取穴处方

哮喘的针灸治疗,可根据“寒热虚实”的辨证原则进行取穴。如属热性哮喘,则应取肺俞、列缺、丰隆、少商等穴位。如属寒性哮喘,则应选取肺俞、膻中、列缺、膏肓等穴位。如属肺脾肾虚虚性哮喘,则应选取肾俞、关元、气海等穴位。

操作方法

每次可取一组主穴及1~3个次穴。针刺手法的选择应视病情的性质而定,如症属热性实喘,针刺手法应选用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症属寒性虚哮,针刺手法应采用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留针时间一般15~20分钟,连续10次为1个疗程。一般间隔2天后行第2个疗程,不同哮喘患者,可针刺3~5个疗程。

艾灸采用麦粒灸,每灸5~8次不等,每隔3天灸1次,每灸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停3~5天行第2个疗程,一般经5~6个疗程,可使哮喘症状减缓或治愈。

另外,可选择一些针对哮喘具有独特疗效的配穴和针刺方法,如:

(1)背三针:由定喘2穴及大椎穴所组成。具体针法:针定喘穴用2寸毫针。斜向椎体刺入1.5寸,针感下传导至背或腰;针大椎穴也用2寸毫针,稍向上斜刺1.5寸,针感麻、胀至头,或向腰或两肩传导。一般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周左右可进行第2个疗程。

(2)定喘七灵穴:由督脉之腰俞、腰阳关穴及其两穴之间的腰与骶椎棘突间组成,共7穴。针法:用长1.5寸毫针,第1针由骶尾关节进针,向上沿皮斜刺,第2针依法在上一个棘突间向上斜刺进针,如此共针7针,每针必须在两椎棘突间进针,先直刺0.3~0.5寸,捻转提插,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上沿皮肤斜刺。针感为局部酸、麻、胀。一般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压疗法

由于耳壳与人体各部分存在着一种生理的内在联系,因此,当病发哮喘时,耳壳上就出现相应部位的敏感点。捏压这些特定的敏感点可以达到即刻的平喘效果。本法平喘奏效迅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易于掌握和推广。

一旦哮喘发作,可取解痉平喘穴如肺、交感、内分泌、肾上腺等进行捏压。具体方法是:剪0.3厘米小胶布块,每块上粘贴1粒王不留行籽,然后将其按压贴到所选穴位上,每日按压穴位2~3次,发病时按压效果更明显,有时能起到立即平喘的效果;哮喘晚上发作者,可在发作前30~60分钟按压1次,能起到控制夜间哮喘发作的作用。

耳压要求两耳交替进行,夏天3日交换压耳1次,天凉时,可1周交换1次,交换5~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可行第2个疗程。

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针具:现在多选用不锈钢针具,应根据哮喘病患者的体型胖瘦、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体壮、形肥、针刺部位肌肉丰满者可选用稍粗稍长的毫针,体弱、形瘦、针刺部位肌肉较浅者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

(2)选择适当的体位:适当的针刺体位,有利于正确取穴和施术,还可防止晕针、滞针和弯针。精神紧张、年老体弱的患者宜采取卧位,不宜采用坐位。

(3)严格消毒:穴位局部可用75%酒精棉球从里向外绕圈擦拭。施术者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干净,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针具可用纱布包扎,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应做到一穴一针,若能使用一次性针具更佳。

(4)掌握正确的针刺方法: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头面部、胸背部及皮薄肉少的穴位,一定要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

(5)其他:过于劳累、饥饿和精神紧张者,应待恢复正常后再进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