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哮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3700000021

第21章 哮喘病的刮痧贴敷治疗

刮痧疗法的平喘机理

刮痧疗法,是应用刮痧器具刮拭皮表,达到疏通经络、排出邪毒、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吸取成功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其平喘效果迅速、方法简便易学,至今仍被广大哮喘患者运用。

刮痧疗法是集穴位刺激、局部按摩、药物外治于一体,通过刮拭局部体表,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之目的。其平喘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局部刺激作用:刮痧器具对局部皮表的直接刮拭,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加速,从而使阳气流行,血运顺畅,营卫调和,达到平喘作用。

(2)药物介质的药理作用:刮痧疗法可采用平喘中药制成的药物介质,通过皮肤穴位的吸收、渗透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较明显的缓急解痉平喘作用。

(3)肌肤溢邪排毒作用:人体皮部包括皮肤、肌腠、汗孔、毫毛等组织。刮痧过程可使局部腠理开泄,郁滞肌表的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毒以及内生郁积在经络气血之邪毒从皮腠排泄于外,从而廓清邪毒、抗炎平喘。

刮痧治疗方法

(1)常用刮痧器具与介质:刮痧器具可选择玉石、贝壳或水牛角等材料制成刮板。为了减少刮痧时的阻力、避免皮肤刮伤、增强治疗效果,刮治前常常在刮拭部位表面涂上凡士林或中药液等刮痧介质。

(2)刮痧常用部位和穴位:刮痧治疗时,常选择头面部的百会、印堂、太阳、风池等穴位;颈项部的风府、大椎等穴位;背部的夹脊穴和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胸腹部的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等穴位;四肢部的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3)具体刮痧方法:选择适宜体位(一般以选择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在一定的刮拭部位和穴位上,涂上凡士林等刮痧介质,运用适宜的刮痧工具,在该部位反复刮动,要求刮拭动作灵活均匀,由轻渐重,刮拭面尽量拉长,从内而外,由上而下,顺次刮拭,以皮表出现潮红、红紫色瘀点疙瘩及皮肤微微隆起为度。

注意事项

(1)刮拭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夏季避免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冬季做好室内保暖,避免患者感受外邪。

(2)刮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3)注意清洁消毒。刮治前,施术者的双手、患者的刮拭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常规消毒,刮痧用具必须常规消毒,严防交叉感染。

(4)刮前须检查刮痧用具,不可使用有缺口、欠光滑者,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5)手法不可忽重忽轻或强力牵拉,避免损伤皮肉筋脉。

(6)孕妇、久病虚弱、年老体衰者慎刮或禁刮;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或患较重心、肾、肝疾病者慎刮或禁刮;皮肤过敏或被刮处外伤、溃疡者禁刮。

(7)酒醉、过饱过饥、大渴、过劳者禁刮,以防出现晕刮现象。

(8)刮治后用干净软纸或毛巾擦干被刮处,患者可饮少量温开水或淡糖、盐水,休息10分钟,有助于机体康复。

贴脐平喘机理

药物贴脐疗法,源于古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贴敷于肚脐(神阙穴)之上,外以纱布或胶布封盖固定。通过药物对脐部的刺激作用,以激发经气,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平喘的目的。

脐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属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名为神阙穴。脐与经络、内脏,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联系。药物贴脐疗法,是利用中草药敷贴于神阙穴,通过脐部接受药物的刺激和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药物贴脐疗法既能通过肚脐皮肤吸收药物,又能通过接受各种刺激,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以达到消炎抗过敏、防感平喘作用。

中医也认为,贴脐疗法具有温通阳气、散寒平喘,温补下元、纳气定喘,健脾和胃、降逆平喘以及通经行气、宽胸平喘等多种作用。

贴脐平喘方法

贴脐平喘法一

[制法]取金沸草50g,代赭石50g,米醋适量。两种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加米醋调和如糊状备用。

[用法]取药糊涂布于脐中,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涂3~5次。

[主治]各类哮喘。

贴脐平喘法二

[制法]取麻黄、天南星、白芥子各等量,姜汁适量。将3味共研末,过筛,取姜汁和药末调匀如糊状备用。

[用法]取药糊涂布于患者脐中,外以胶布固定,干后另换,每天涂3~5次。

[主治]各类哮喘。

寒喘散贴脐法

[制法]取生麻黄6g,细辛4g,苍耳子10g,延胡10g,公丁香3g,吴茱萸3g,白芥子3g,肉桂5g。诸药共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裹细小球,塞入患者脐孔内,以手压紧使陷牢,外以胶布贴紧。隔2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贴药1~2个疗程即可获效。

[主治]各种寒性哮喘。

热喘丸填脐法

[制法]取炙麻黄、生石膏各15g,白芥子、杏仁、明矾各15g,甘遂3g,米醋50ml。将以上诸药共研为极细末,瓶贮密封。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以米醋调和如稠泥状,软硬适度,捏成如弹子大小的药丸备用。

[用法]取药丸1个填入患者脐孔中,按压使陷紧,外以胶布固定之。填药后4~6小时可除去药丸,每天换药1次,1周为1疗程。填药后脐部可能有水疱发生,可将药除掉,用热毛巾拭净局部皮肤,再用消毒针将水疱挑破,搽以龙胆紫药水,以免发生感染。

[主治]各种热性哮喘。

纳气散纳脐法

[制法]取故纸、小茴香各等量,共研成极细末,瓶贮密封备用。

[用法]取上药适量纳入脐孔,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哮喘日久,肾不纳气,气喘,喉间哮鸣有声,动则喘促更甚者。

注意事项

(1)注意体位,仰卧取穴:患者仰卧于床上,裸衣露脐,取药物填纳并敷贴于脐孔内,外以纱布覆盖或胶布贴紧。若用侧位,则易使药物流失。

(2)严格消毒,预防感染:治疗前,一般宜用75%医用酒精或医用碘伏,在脐部及四周皮肤上进行灭菌消毒,以免药物刺激皮肤损伤而导致细菌或病毒感染。

(3)认真覆盖,束紧固定:本法填纳或敷贴药物入脐之后,通常宜用消毒纱布或宽布带盖于脐上,外以胶布或橡皮膏贴紧固定,也可用绷布或宽布条束紧固定之,以免药物流失影响疗效。

(4)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本法一般在室内进行施药,但夜间、冷天或严寒季节施药时,室内宜生火取暖或覆盖衣被保暖。

(5)间断用药,疗程宜短:本法常用一些有刺激性或辛热药物敷贴于脐上,贴药之后可有局部皮肤发痒、灼辣感,甚至发生疱疹等现象。为了有效地减少上述问题,通常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更不应连续长期使用刺激性的药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提倡间歇使用,每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如发生皮肤水疱者,可用消毒针挑破,外擦甲紫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