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2200000018

第18章 春季乙肝的治疗与保健(10)

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能处处是阳光,时时有花香。“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旦失落感占据上风,主宰情绪,就会削弱生理功能,使各种致病因子(包括生物、化学、气候等)肆虐,损害身体健康。据资料显示,因压力造成情绪紧张而致病的约占71%,而80%~90%的工伤事故与不能解脱压力有关。我国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现医学研究证实,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积累与发展,人们的感情释放与古代人有极大的不同。在远古时代,人们只求温饱,并无奢望,感情释放是无保留的。现代人讲究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注重外部形体容颜乃至手中权力等多方辐射影响。斯文中蕴藏抑郁,沉默中执拗追求,平静中升腾激动,热烈中包裹痛苦,自若中浸润焦虑等。而这些往往容易导致心理损伤,引发病理性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出血、失眠、头痛及癌症等。当心理疲惫时,不应单纯在药物治疗上做文章,而应加强心理支持、养护和保健。实在气闷时,不妨采取适度的“感情发泄”,甚至可哭笑一番,或去找心理医生讲出自己的心态,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德国学者里奇说过:“压力太小与压力太大的害处相同。”要想做到完全不生气,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做法堪值效仿:岳飞虽气愤金兵入侵,宋君无能,却以《满江红》词泄心中之气;林则徐嫉恶如仇,却以“制怒”为座右铭告诫自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虽是“欺世名言”,但其真正寓意怕只有他自己明白。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有其“自欺可笑”的一面,但也不失为自我安慰、调节心绪的办法。人生旅途,成功与失败同在,顺利与困难交替,欢乐与苦恼共存,感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任何情况下,要保持乐观、平衡的心态,不积累“感情势能”。做到喜而不狂,悲而不郁,急而不躁,惊而不慌,让生命之歌的主旋律不受冲击或干扰,“不觅药方觅乐方”以达怡情爽神、益寿延年的目的。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过后连自己都后悔。更重要的是,这样对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台下或床头常常可以看到“制怒”二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在这个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是完全必要的。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像林则徐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烧。当你大发雷霆时,不妨试试下面几招。①坐下来,身子往后靠。如果站着跟人吵,会使人更加紧张。②用冷水洗脸,可让人冷静下来,降低皮肤的温度,消除一部分怒气,有利于平静下来。③不要钻牛角尖,老往坏处想。这样使你更加愤怒而气上加气、不能自拔。④盛怒之下,不妨跟自己说“我就不信毫无办法处理此事”,这样可以化愤怒为力量,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⑤话尽量讲得平缓一些,自己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气随之也会减少。⑥自我按摩肩部或太阳穴10秒钟左右,会有助于减少怒气和肌肉紧张。⑦赶快转变一下思路,想象一些轻松、愉快的情景,例如风和日丽的天气,青山秀水的风景,鸟语花香中的感受,或闭眼几秒钟,这样就能从矛盾中逐渐解脱,使你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春季起居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经常出现乍暖乍寒天气,特别是初春阴寒未尽,北方冷空气仍较强烈。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要注意防风御寒,衣着方面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之乙肝患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药王孙思邈指出:“春天不可薄衣,令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说明应注重衣物的加减,否则容易感冒。《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寿亲养老新书》说:“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注重衣物的加减,以防感冒。

以衣着为例,人体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故在晚春较暖和时,宜先减裤后减衣。但早春之际,气候冷热多变,风寒邪气易乘虚而入使人致病,故要适当“春捂”。由于背部为阳,尤需注意背部保暖,棉背心不可轻易去掉。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白昼为阳,黑夜为阴,起居应“夜卧早起,厂步于庭”,即适当晚睡,但要早起,以迎朝阳,避寒就温,采纳阳气。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春季娱乐

春日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欢愉的季节。

放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人发明了风筝,直到很晚,风筝才传到欧洲,并逐渐传遍了世界。常放风筝能益寿。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

制作一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的风筝也是一种创造。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专注、欣慰、恬静。这种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飞鸢,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与保健气功的作用异曲同工,其效应符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

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此外,放风筝的群体性很强。筝友相聚,妙语连珠,破闷解难,精神愉快。“笑一笑,十年少”,也是鸢者长寿的重要因素。

垂钓

中国自古便有春日踏青的习俗。清明佳节,男女老少,齐赴郊外游览,领略无限春光。在这大好环境中踏青钓鱼,此乐何及。谚语曰:“钓鱼钓鱼,十钓九娱。”

在春暖花开的春季钓鱼,对人的心理、生理都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既有趣,又有益。钓鱼消遣,大概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了。姜太公垂钓渭水,孔夫子“智者乐水”,陶渊明结友渔郎,严子陵七里钓滩,至今传为佳话。古代文人画师笔下更是留下了许多描绘渔父钓翁的不朽画卷和千古绝唱。南唐后主李煜的《渔父》词,更把春日钓鱼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依有几个。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唐代著名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诗中说:“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首诗把春光、鱼情、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春日钓鱼真正乐无穷。

春天垂钓,沐浴阳光,面对两岸随风飘荡的垂柳,杨柳依依,碧水盈盈,夕阳残照,芦荻纷飞。那大河边,小溪畔,荷池旁,坐在石礅上、小凳上、船头上、矶头上的垂钓者,手执钓竿,丝纶慢卷,凝神屏气,细观动静,只待漪涟初起,浮标下沉,便急急扬臂抬竿,继而起身,或有或无,或鱼或虾,都是一笑一乐,然后又重复下一个程序。那种轻松悠然,那种宁静安详,真使人神清气爽,万虑皆消。临风把竿,心旷神怡。钓鱼有味,钓鱼有趣,钓鱼有益身心。有谚语云:“天悠悠,地悠悠,钓鱼的人儿无忧愁。”春天是一年中垂钓的黄金季节,因为鱼儿经过一个冬天的潜伏,春天纷纷出来活动,加之要蓄卵、产卵,需要充分的营养,就得大量进食,故春季的鱼亦最肥。

人们一冬在室内时间长,怕冷,嗜睡,食少,心烦。春季在郊外垂钓,呼吸着新鲜空气,神清气爽;走路,提竿,弯腰,取鱼,四肢得到运动和锻炼,皮肤适应外界风寒的袭击,傍晚归来,吃得多,睡得香,感到疲劳尽去,舒适愉悦,有益健康。

钓鱼要求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对提高人的视觉敏感和头脑反应的灵敏性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春天垂钓,有美丽的景色和新鲜的空气相伴,是一种很好的自然疗法。

春天万物复苏,春绿大地,钓鱼人终于迎接来了好心境和好收获共同相伴的大好时光。钓鱼既可娱乐健身,又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确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钓鱼可以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春季肝阳偏盛,临河钓鱼可调节人的情绪,得以平肝潜阳,有益养生。“雨余残景照渔家,渔子鸣榔彻君衙。今夜相呼好垂钓,平湖新雨涨蒹葭。”钓鱼既然是休闲消遣,陶冶情操,那就抛却尘烦杂念,超然物外,如行云野鹤般的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到真正的钓鱼所在去寻求乐趣吧。

踏青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物更新,生机勃勃。在这春光明媚的好时节,远离都市的喧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或踏青郊野,或登山远眺,或信步观赏都是人生乐事。春天的空气十分清新,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极多,最适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既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又可振奋精神。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使呼吸、循环系统得到锻炼,改善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使腿部力量增加,筋骨变得更加灵健。

然而,一年四季之中,春天的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特别是清明前后。天气的剧烈变化使人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很易使人患上种种疾病。外出春游时,旅途颠簸、过度劳累、环境改变、水土不服、饮食不洁也可能诱发许多急症。

因此,在尽兴游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卫生和安全,提防疾病困扰。

春季饮食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月干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延胡索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初春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芫荽、红枣、花生等皆宜。在春季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如胡萝卜、花菜、白菜、青椒。寒凉油腻之品易损脾胃功能,应少食。一般地讲,也不主张在春季服用补药及服用过多的补品。清淡爽口的饮食更利于春季乙肝的调养与治疗。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日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日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日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黏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春季食养

春季三月是阳光明媚的季节,也是万物萌生的阶段,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调养与治疗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黄帝内经》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为先,合理的饮食能排除邪气,安定脏腑,有利于气血的化生。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道理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