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25

第25章 好父母要胜过好老师(1)

4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

如果有人说,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因为家长有问题,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同意。他们会想,自己为了孩子的成长愿意付出一切,还会有错的吗?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反驳:“听你这么说,难道是我错了吗?难道是我让他不好好学习的吗?是我让他整天去上网的吗?我让他上课好好听讲,可是他一点都不听;我让他好好做作业,他却整天地看电视……唉,真是气死人了!难道是我让他干那些坏事了吗?”

很多家长都坚信:“家长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我们家长的天职就是用自己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因此,家长们就不知不觉坐到了那把叫做“正确”的椅子上了。其实,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无知导致的误解。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像一张白纸,是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念和缺点毛病的。至于在若干年后,沾染上了种种坏的习惯,那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获得的。孩子的成长是从环境中选取样板,然后进行模仿学习。如果有好的东西做样板,他可能学习到好的东西;如果坏的东西作为样板,他可能学习到坏的东西。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对人没有礼貌,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在成长中曾经被没礼貌地对待过,或者没有人教会他如何礼貌待人。同样,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那么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没有人教会他如何学习,他也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以指导,那么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此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家长负完全的责任。假如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那就肯定是家长有问题。

也有些家长会很不服气,孩子沾染上了某些恶习,也有孩子的一份责任呀,不能完全归责于父母!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父母是成年人,知道所有的对错规则,你的身体发育成熟,你受过技能的训练,同时你有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责任。这样说来,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父母就应该负全部责任。

当然,没有哪个为人父母者会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而是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无意中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等,结果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没有学习过正确的教育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下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在不自觉中做对了一些事情,同时也做错了一些事情,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在孩子身上起什么作用,因此即使在教育上犯了错也不自知,更谈不上去做一些改变了。

成功一定有方法。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就像米饭没有煮熟,不是米有问题,而是煮米的方法有问题。孩子刚出生时,他对所有事情都一无所知,他长大后形成的所有观念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好,没有达到你的期望,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因此,你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然后通过向书本或专家学习,寻找到正确的方法。一旦你有了正确的方法,自然,孩子的成长方向也会按照你所期望的发展。

没有人会从来不犯错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却不懂得时刻反省和修正自己,就会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到最后发现自己付出了全部心血竟然铸造了孩子一生的悲剧时,再想弥补就已经晚了。卢梭说过一句天才的话:“父母费了太多力气,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可谓经典名言,家长们应该牢记!

点石成金: 单身父母如何爱孩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

⑴教孩子学会认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⑵教孩子学会做事,让孩子能够实践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学会一些做事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和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

⑶教孩子学会共同生活,让孩子理解人类的多样性,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⑷教孩子学会生存,使孩子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具有批判精神和判断能力。使孩子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知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应该做什么事情,能够在各种情况都能够生存。

49. 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 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该公司通过成千上万的案例研究发现,成功者们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懂得扬长避短。

盖洛普凭借近几年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例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

了解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根据其性格施以不同的教育,以获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孔子认为冉雍有性格谦逊,办事优柔寡断,所以经常鼓励他临事需果断,但对另一个学生子路,则由于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孔子经常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某杂志上曾刊登过一个对父母的测验:“如果能说出自己孩子的十个优点,那就是优秀的父母;能说出五个优点,那就是合格的父母;一个优点都不能说出的父母,那就该反省了。”

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正去了解过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更不懂得如何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

一个优秀的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尽己所能去发掘孩子的潜能,然后进行引导培养。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找出适合孩子发展的最佳方向,并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这样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也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说起他的成才过程,颇具坎坷和传奇。

在中学期间,瓦拉赫并没有选择化学,而是在父母的建议下先后选择了文学、油画等不同专业。虽然瓦拉赫很用功,但是成绩非常糟糕,甚至被众多老师断定为不可造就之才。瓦拉赫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聪颖,而是非常笨拙,让老师和父母都感到失望透顶。

这时,一位化学老师却与众不同,他认为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必备条件,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和瓦拉赫本人都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于是改学化学。

这下,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了,他在化学方面的潜能被激发了出来,这个一度被断定为“不可造就之才”的瓦拉赫一下成为在化学方面公认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学中遥遥领先,直至摘取诺贝尔化学奖。

如果没有这位慧眼识英才的化学老师,也许瓦拉赫的一生就要在庸庸碌碌中度过。这也告诉父母们,每个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的潜能,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及时地捕捉到,并不断地加以开掘。

要捕捉到孩子的潜能,就要了解孩子,就需要父母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些才能,有可能就在一举一动的细节中。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当孩子的才能火花闪现时,做父母的应当善于发现它,认可它。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只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就逼着孩子向某一方面发展,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不能在父母期望的方向表现得优秀,甚至会显得相当“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并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发现的潜能,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和认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

生活中,有些父母一心盼着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便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例如,许多父母在看到各种媒体上一些关于“天才儿童”的报道后,便羡慕不已,于是省吃俭用,想尽一切办法为子女添置高级设备,让孩子去学芭蕾、学绘画、学小提琴、学外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做钢琴家、书法家、文学家的。很多孩子可能根本就对绘画、舞蹈、英语没有什么兴趣,父母的过于强迫反而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李月的父母勒紧裤带,四处筹款,为儿子购置钢琴后,便如同监工一般督促孩子练琴。但是,李月对钢琴根本就不感兴趣,多次向父母提出放弃练钢琴的请求,但每次都被父母拒绝,并且训斥一顿。

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意愿,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李月对此非常痛恨,父母这是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啊。于是有一天,李月趁父母不在家,举起锤子砸毁了钢琴键盘。父母回到家看到后,狠狠地把李月揍了一顿,同时逼迫他继续练习钢琴。被逼到绝路的李月竟然举起菜刀,剁掉了自己的手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不再强迫他练琴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当父母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要急于求成,太过性急地去训练孩子。父母要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才能使孩子扬长避短,打造最佳的成长模式。

点石成金: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产生的动机的驱动下做出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父母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愉快地去学习,使学习和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给家长们建议,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⑴循序渐进。开始给孩子一些难度小的任务,然后逐渐提高难度,让孩子总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并且从中体会到快乐,建立起自信心。

⑵顺其自然。强迫孩子学习或做功课只会让孩子变得不耐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⑶多多赏识。父母的表扬是对孩子的鼓励,因此父母要经常赞美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

⑷不做比较。有些父母总喜欢拿孩子与成绩优秀的孩子比较,这只会令孩子反感,滋生消极情绪。父母一定要比较的话,应该进行纵向比较,拿孩子的昨天和今天比,这样就能发现孩子的进步。

⑸激发好奇。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在家里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⑹拒绝依赖。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马上去帮他解决,而应鼓励他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思考,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经验中积累方法。

⑺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喜欢学习,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50. 聪明的孩子是“玩”大的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孩子也是一样,为了发展他们将来用得着的能力,必须进行游戏,而且孩子所做的游戏必须适合他们将来能用得着的能力。

——[法国]司各脱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父母正确的爱是催孩子向上的无比强大的力量。但有的父母,往往过分地溺爱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对孩子有求必应,尤其是怕孩子受伤害,不让孩子帮大人干家务活,更不许孩子参与有危险的游戏和活动。家长的这种做法,使孩子幼小心灵中产生他们很无能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如大人,从而降低自我价值。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相对缺乏时,他会感到自卑,甚至看不起自己,从此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并因此厌倦生活。

孩子大多淘气贪玩,有很多大人嫌孩子把房间搞乱了,把东西砸坏了,而经常加以制止。其实,孩子爱玩,是他的探究精神使然。父母应该给他充分的空间,让他尽情释放着他的想象力,而不要去破坏他探究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的小孩子喜欢往地上或桌上砸东西。父母们一般都是立即制止:“不可以摔东西。这些都是花钱买来的,要爱惜啊!”可孩子还是不停下来,父母就会生气地说:“这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可孩子心里高兴着呢!因为那是他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孩子喜欢东西扔到地上的那种声音和感觉,这种声音和感官上的刺激给他带来新奇感,会在那个幼小的躯体内产生愉悦感,满足他探究的愿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在对这个世界探索,父母应适时地引导他,让他充分享有探索的机会,满足他的好奇心,开发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究精神,而不是强行地禁止。贵重的东西就事先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使他无法触及,就可以避免呵斥。

一个2岁小孩的姥姥,看见自己的外孙在公园的草地上高兴地打滚儿,立刻把孩子拉起来,教训道:“看,刚换上的干净衣服,又弄脏了!”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发生意外,怕孩子弄坏东西,当孩子上蹿下跳,不停地触摸贵重物品、不停地去拿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件时,总喜欢说:“别碰,脏!”“别摸,危险!”“你过来干什么,没你什么事,一边去。”……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的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中,思维非常活跃,思想也会不断地闪现出火花。这个时候对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手段都难以达到的。

这种时候,在确认了周围环境基本安全的情况下,不应该简单阻拦,也不要在一旁指手画脚,应当因势利导,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眼睛和思维,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玩耍中尽情挥洒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基本上都是通过玩耍自我养成的。过分约束孩子们,只会减弱他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和孩子的一生发展相比,一件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瓷器,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好的早期教育就是玩,就是通过对他的各种感官的刺激,通过让孩子经历更多的事,来丰富他的阅历,让他获得更多信息,而不是逼着没到学龄期的孩子读写,把小学的教育内容低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