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18

第18章 好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2)

父母对孩子发火是缺少智慧的表现。在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父母的愤怒会让孩子心里害怕,最后不得不服从决定。这样发几次火之后,孩子再也不敢有自己的主见了,只有唯父母马首是瞻,父母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再也不敢往其他主意了,慢慢地就成了一个没有主见、不能独立的孩子。

事实上,孩子和父母“抬杠”,正是说明他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如果他在父母不赞成的情况下,坚持要按自己想的去做,那么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因为他要让父母明白,他的决定是对的。如果做的不好,孩子也会承担后果,不会把责任推卸掉。

智慧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抬杠”时,会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孩子,你如果不接受妈妈的决定,可以按自己想的去做。但是,妈妈还是希望你再考虑考虑。”如果父母这样讲,孩子一定会冷静下来,仔细地考虑,从而决定是不是要听取意见。即使在孩子因为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把事情弄糟了以后,父母也鼓励孩子的敢作敢为,同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孩子下一次做出正确的决定,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法。

⑶循序渐进。

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父母要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穿衣服,父母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然后耐心地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和耐心地帮助他。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穿衣服要更麻烦,也更费时间,可是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这生活中的小事里培养起来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的方面,1岁时教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到将近2岁时,就要教孩子用左手扶着碗,右手拿勺子自己独立吃饭,自己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自己用纸巾擦嘴。到两岁半时,孩子就能独立地吃饭了。

点石成金: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四个步骤

如果父母高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很容易变得没有责任感,最终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因为父母的强行干预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我觉得你将来不能成功,所以最好先把成功放在你面前。”于是,青少年孩子就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了。

为了帮助和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也为了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松一口气,请遵守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安排孩子一些事情做,给孩子一种责任。

步骤二:相信孩子能承担把事情做好的责任。父母不要担忧孩子在前进过程中挫折重重,相反要感到欣喜。因为这是让孩子从经历中获得最大好处的方式。孩子在年幼时犯错误所付出的代价,永远要比长大后汲取教训必须付出的代价小。

步骤三:当他遭遇失败和挫折后,向后退缩时,要体现理解与同情,然后任后果自然发生,让他从挫折中汲取教训。

步骤四:鼓励孩子继续前进,而不是后退。父母不要帮助孩子做事,而要再次让孩子体会同一种责任感,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人们都是知耻而后勇,你也不例外。你很聪明,我相信你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知识。”一些愚蠢的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后会严厉批评孩子:“你做错了!现在我只好亲自出马。”这句话中的潜台词是:“你太蠢了,无法从所做的错事中获益。”

35. 培养孩子爱做家务的习惯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月月在家里跟着妈妈学习缝制浴衣。可是做到领子时,由于难度太大了,怎么也缝不好。于是只好向妈妈求助。她妈妈是一位优秀的服装裁剪师,缝领子这样简单的活儿对她来说小菜一蹀。但是,妈妈却一点要帮她的意思也没有,只是口头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可就是不动手帮她做。尽管妈妈自己心里清楚,只要拿出一点点时间,领子马上就能缝好。由于做不好,月月非常着急,不由得对着妈妈嚷了起来:“你帮我缝缝就不行吗?小气鬼!”

对此,妈妈是这样回答月月的:“其实从一开始妈妈就非常想帮你缝,心里也很替你着急。可是,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那你就永远也学不会缝制浴衣了,对不对?有些事情,虽然想帮忙,可帮了反而没好处。看到你发愁的样子,妈妈心里面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月月听了妈妈的解释后,发现自己确实有相当严重的依赖心理。于是,暗下决心,就算自己缝得不好,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坚持着做下去。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个小任务。

现在的孩子,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什么事情都是父母为之操办,一年级的学生连衣服都不会穿、鞋带不会系的大有人在。所以,对孩子加强劳动教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家长在孩子主动要求干家务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干不了,反而添了很多麻烦,不如自己干;孩子还小,劳动不劳动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就行。还有的家长认为本来自己这一代小时候就没少受苦,现在条件好了,应该让孩子多享点福。

这些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想法,导致了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如果不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将来会后患无穷。习惯于一切靠家长的孩子很少会考虑到母亲,这些孩子把母亲为他们做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如果母亲没有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些孩子很少有尽他们应有的孝道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懂得关爱父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孩子常看到母亲的劳动,也经常参与劳动,因此对母亲的辛苦体验更深,比城里的孩子更加心疼母亲。

有一位家长,因为孩子不服管教而深感头疼,便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请教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

马卡连柯便问这位家长是否经常给孩子叠被子和擦皮鞋。在得到“是”的回答后,马卡连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症结所在。”

无论父母有多么宠爱孩子,让他们帮助大人做点家务活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他们会从中受益匪浅。即使那些有条件雇佣保姆的家庭,也需要让孩子自己洗小衣物和整理自己的房间,要让孩子在家务活中体验一下家长的劳累,以免他们养成“老爷作风”。

其实,儿童的参与意识很强,他们很乐意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孩子参与劳动的过程中,父母要努力让他掌握每项工作的要领,并且在做完每一件事时,都要加以表扬、鼓励,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喜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敢于承担同样的或更加复杂的劳动,这不仅使孩子学会了自理,还有助于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成长需要进行劳动和制作。劳动和制作必须靠动手,手上有许多通往大脑的神经束,这样可以促进脑神经的发育;而且劳动和制作,同时伴随着思维和想象,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心灵和手巧相连。

父母不要小看了家务活里的学问,孩子帮助干家务学到的知识,甚至有可能胜过书桌前的学习。例如,让孩子帮忙摘种花草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学到生物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再比如,怎样把衣服叠得整齐美观就很有学问,上衣和裤子的叠法各不一样,怎样叠才最简单好看呢,这些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美感。

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在厨房择菜也能学到不少知识,白菜、菠菜和芹菜各有择法,同样的菜也有嫩、老、新鲜度等不同状况,怎么择又快又好也有不少知识可学的。通过择菜,还可以知道一些农事知识,什么季节有什么菜,是怎么长出来的等。

总之,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家务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通过动手促进大脑发育,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要花钱靠自己的双手。这样,孩子就会要想拥有财富就得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而不能一味地依靠父母。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用了40年的时间,对256名波士顿少年的表现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的结论是:那些从小爱劳动、能自理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与社会上的各种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比那些不爱劳动的孩子要多2倍,失业要少16倍,收入要多5倍,其身体健康状况也要好很多,生活美满幸福。

不过,在教孩子做家务时,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虽然孩子热心参与,可是却往往越帮越忙,比如说洗菜时溅得到处都是水,家长必须能够容忍这些状况,并把每件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让孩子做。另外,不要让孩子做那些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情,比如让一个3岁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会使他不知从哪做起。要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家长要陪在他身边指导和监督,等孩子走上了轨道后,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点石成金: 懒父母的懒方法

闲懒的育儿生活一定是很多父母所向往的,但是懒有懒法,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实行。

⑴身懒心不懒。

父母懒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而是用心良苦。父母要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刚开始懒一点时,父母也许更累。例如,孩子刚与大人分床睡时,妈妈夜里就要起来很多次给他盖被子;刚让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饭时,会撒得到处都是,家长就得洗衣服、擦桌子拖地;孩子自己学着洗袜子、手绢时,洗不干净家长还要给重洗一遍;孩子自己洗澡,搞得水漫金山,家长还得收拾半天,当然没有自己直接包办更为方便,且省时省力。但这却是促成孩子成长的好机会。

⑵互相表达爱。

家长有时要偷点懒,其实这是给了孩子培养独立能力的好机会。在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不适应,从而产生情绪。父母就一定要经常把爱说出口,帮孩子扭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的稚嫩想法。

⑶多信任少埋怨。

孩子年龄尚小,出现失误在所难免,父母不要用大人的准则去限制他。相信孩子有自己的问题处理方案。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少点指责和埋怨,孩子就会多点信心和满足。

36.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

尊重他人,是一切礼仪规则的核心,是每个人所应当具有的一种最起码的修养。如果你希望别人尊重你,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一个人连尊重他人都做不到的话,想必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会四处碰壁。

现在的一些孩子由于受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过多宠爱,养成了自私、自利,做事从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习惯。一些孩子在做事时只顾着自己开心,看着不顺眼就想指责别人,别人一有失误就抓住“把柄”加以“发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在他们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任意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殊不知,人人都有自尊心,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伤害到自尊,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美。但又有谁会去替那些自尊心被严重刺伤了的人考虑呢?我们都有过被他人恶语中伤的经历,那种滋味很难忘。

大学毕业后,肖建在一家报社当见习记者。

一次,有个巡回演出团来本市演出,报社安排肖建随一位资深记者一同去观看演出。当然,有关演出的评论由那位资深记者来写,肖建更多的是学习。但肖建并不这样想,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东西。

那晚,剧场爆满。人们对剧团排出的四部剧目深表赞赏。大多数演员同肖建年纪不相上下。肖建发现那个黑头发的漂亮女主角挺紧张的,还说错了一句台词。那位男主角走上舞台时摔了一跤,但他马上即兴说了几句幽默的话,轻松了舞台的气氛,观众也很满意。为了文笔犀利,肖建把这些演员表现欠缺的地方写进了自己的评论文章,那些表现优秀的方面都没有提。

第二天,报上发表了那位资深记者的文章,他热情表扬了演员们作出的努力。肖建也把文章交给了编辑,同样得到了发表。

肖建把自己发表在报上的文章足足读了5遍。他很是骄傲了一番,似乎看见未来一片光明,他的文章将不断变成铅字。

在街上碰见剧团经理时,肖建正沾沾自喜,“您一定看了我的评论吧,感觉如何?”他自鸣得意地问。

剧团经理只说了一句:“有多少人被你伤害了?”

这句话很短,却像一支箭,一下把肖建这只飘在空中自我陶醉的气球戳瘪了。他不得不在心里承认:“那些演员们都为这场演出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我那些刻薄的文字会无情地伤害他们。我为了得到自己渴望的荣誉,竟然全然不顾这些。”

肖建怔怔地站在那里,他想,剧团经理一定会怒斥自己。可是,经理只是语调温和地说:“你很有文采。但你要知道,有些工作都是很难的,生活也是如此。与其不遗余力地挑刺和拆台,倒不如互相帮助,共同把事情做好。”

肖建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中,为自己的行为懊恼万分。通过这件事后,肖建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首要的是尊重他人,应尽量从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

人类有时候真的是很残忍,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一切的一切……会把人伤得很重。而且,对心灵的伤害远远大于行为的粗鲁。“外伤”往往能够痊愈,但要想治愈“内伤”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一生都难以痊愈。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逞一时口快或一时之勇,肆意伤害他人。一旦伤害已经砸在他人心上,无论你怎么道歉,怎么弥补,也会留一个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是不容破坏的。如果一个人能善于尊重别人的感觉和尊严,那么一定会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受益匪浅。

作为父母,不应只是在物质层面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应给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表示尊重的方法:把唯一的一把椅子让给女士、被介绍给年长者时要站着、听老师说话时不插话、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等。每个表示尊重的姿态都将强化我们与别人的联系,加强我们内在的修养。

专家指出,尊重别人的行为和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已经养成了粗鲁的习惯,也应如此对待。下面是一些对家长可能有指导意义的原则。

⑴为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互相尊重的榜样更能说服孩子,这比单凭说教更有用,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尊重父母的感情。当然,教育孩子尊敬长者并不局限于自己家中。多让孩子参加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中,让孩多多表现,总是得到大人们的称赞,孩子也会感到高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