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47663500000023

第23章 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14)

会用脑。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意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在一般人看来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通常会产生疑问;一般人用惯常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喜欢用创意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创意项目的完成,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观点。

多用脑。要促进灵感的产生,还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创意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地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意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究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地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说:“我不做具体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

由此可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意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意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如下:

(1)观察分析。在进行创意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这里所说的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

在观察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意的认识。

(2)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意,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意的认识。

(3)实践激发。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创意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促使人们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进行探索和钻研。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4)激情冲动。激情使人们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创意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人们的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深化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不能遏制的创意冲动,并且表现为按照客观事物的既有规律办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的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说明,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5)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的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创意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意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在引发灵感的过程中,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交叉运用其他方法。

进入“蒙娜丽莎”式的灵感境界

灵感突现时,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境呢?有人用“蒙娜丽莎”式的境界来形容灵感突现的瞬间,这个比喻用得十分巧妙。下面通过两则真实的故事来“再现”一下这种境界。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的论文《排队论中一个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也曾得益于灵感的启示。20世纪60年代,当他还是唐山铁道学院学生的时候,看到有本关于排队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巴尔姆断言,我们看不出怎样证明的这一点,甚至并不知道这个断言在一般的陈述中是否正确。”

巴尔姆断言真的不能证明吗?侯振挺决心攻下这一堡垒。他潜心研究这一课题,可是进展不大。后来他到北京参加科研调查工作,仍继续顽强地进行着业余研究。

随着一年多岁月的流逝,他怀着急切求教的心情,把自己研究的资料整理出来后匆匆忙忙地赶到了火车站,准备让去唐山的同学带给母校的老师们看看。

在车站的候车室里,他久久地望着排队上车的队伍,望着在人流中忽隐忽现的伙伴的身影,回想着几天来整理资料的情景……突然间,他神思飞跃,觉得这一排排长长的队伍变成了一行行算式,在他眼前浮动跳跃着;这一个个人影,似乎都变成了数学符号在向他扑来……猛然间,他眼前一亮,一年来梦寐以求的说明竟然清晰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顾不得服务员的阻拦,冲上站台,向着刚刚开动的火车,向着火车里的同伴大声喊道:“解决了!我解决了!完全解决了!”

回到住处后,他用微微颤抖的手写下了《排队论中一个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不久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数学学报》上,后又由《中国数学》用英文转载,出现在国外数学界的面前,并引起了数学界的重视。

可见,灵感突现时,是如梦如幻的感觉。这也难怪人们把它与“蒙娜丽莎”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在什么样的情景、场合、条件下容易产生灵感呢。我们先来看看文学家们是怎样的情况。

意大利戏剧家阿尔菲内在听音乐时最易产生灵感,他的作品大半是在听音乐时酿成的;法国的作家伏尔泰和巴尔扎克常借助于咖啡;美国的保笛·昆塞则常借助于鸦片。当卢梭思索的时候,总爱让赤热的阳光晒着自己的脑袋;英国诗人弥尔顿作诗时喜欢躺在床上;哲学家尼采在散步时新思想最容易涌现;而法国剧作家贝克认为产生灵感最理想的时刻是在洗澡时躺在澡盆里。我国古代的李贺有“驴背寻诗”的故事;李白则在饮酒之后创作最为旺盛,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看来这位文学大师在骑马、睡觉和上厕所的时候最易出现灵感。

而许多科学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认为在森林中容易产生激情;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喜欢躺在寂静的草地上想问题,等待灵感出现;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习惯于夜间躺在床上思考;法国数学家阿马达则常在喧哗声中产生灵感;法国物理学家彭加勒和美国物理学家坎农都认为,躺在柔软的床上而睡不着觉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某些出色的设想;德国物理学家爱赫尔姆霍茨发现最为巧妙的设想往往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清晨,或者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葱的小山村时产生的……

让我们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蒙娜丽莎”的召唤下,多出创意,多出灵感吧。

第十五课 激发创意的意识

不要轻易拒绝看似荒谬的想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看似荒谬的想法”,指的就是一些伟人大胆提出的假说,创意者可以用他们独特的创意意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再对这些假说进行发明创意。

恩格斯曾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物就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一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起来,那么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对各种相互联系作系统了解的需要,总是一再迫使我们不得不在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周围营造丰收茂盛的“假说”之林。

恩格斯的这段话论述得十分精辟,在大多数情况下,创意都是以科学假说为先导的。

创意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过程,要求创意者把全部所需资料收集齐后再去做出发现,是不切实际的,他们需要提出假说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以加速发现过程。正像一个在陌生大地上旅行的人一样,不是等待有关这块土地的信息收集齐后,再出发,而是先设想某一条道路可能会到达目的地,然后边走边观察边打听,逐步校正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创意者正是借助假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的。

1543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积40年的探索和观测,终于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学,向“地心说”提出挑战,向科学的宇宙体系迈出了十分艰巨而又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宇宙的复杂性和当时科技水平的局限性,这种理论体系是一种假说,那么,这个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呢?应当承认,哥白尼提出这种新的宇宙学假说不是偶然的,当时的托勒密“地心说”与天文观测事实相矛盾,应用“地心说”不能准确测定地球上的方位,而无法满足历法的需要,此外,哥白尼还受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迪,敢于正视旧体系遇到的困难,继承了来自古希腊的哲学和各种不用于“地心说”的宇宙学模型,这是他的假说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哥白尼的宇宙学说经过后来的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已建立在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之上,成为人们反对这一假说的依据,尤其是1821年法国学者布瓦尔德发现了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道,有偏离理论计算的椭圆轨道的现象,这样天王星轨道的摄动就构成了检验日心说的一个最关键的步骤,只有在伽勒根据法国青年勒维烈的提示下发现了海王星之后,天王星轨道的摄动现象才得到解释,哥白尼的学说才成为人们公认的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评价说:“哥白尼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后来伽勒确定出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明了。”

由此可见,假说不仅是一种认识,具有知识形态,而且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科学创意的任何一个阶段,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大部分假说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一些新的事物被发现,使得旧的理论不能解释它们了,于是产生一种新的猜测性的说明——假说。如我们前面举到的“日心说”。此外,X射线、放射线、电子的发现与原子不可分的学说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各种原子结构的假说。有的假说是为了直接解决理论自身的矛盾或对新的事物矛盾的假定性说明,比如哈恩否定费米的假设而提出自己的假说的过程。当时由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推断失误,匆忙宣布发现了超铀元素,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大失误。后来,德国化学家哈恩通过正确的推断,提出了大胆的假说:最重的一些元素吸引中子之后直接分裂成为两个差不多对等的部分,从而产生了一些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间的元素,最终发现了裂变反应,推翻了费米的假设,从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假说通常有两个特征:

一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任何假说都以一定的事实或理论作为根据,解释与它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而避免与将它引为根据的已有理论的矛盾,比较而言,事实更为重要,因为理论要服从事实,假说必须能解释事实,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在前人的理论和自己发现的事实基础上提出的,哈恩的也是如此。

其二假说还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假定性,它虽然以科学为依据,但在研究问题时,根据常常不足,资料也不完备,对问题的看法只是一种猜测,所以任何假说都常有猜测性和假定性成分。同时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假说,但这些假说都要制约于反映客观情况的真实程度。

所以,假说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看似荒谬的想法也是发挥创意思维能动性的有效环节,而且不同看法的争论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它凝结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劳动,离开假说科学不可能取得进步。

敢于提问才能见真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意。”

由此可见,任何有创意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想获得知识和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与成绩,都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深造,一步一步地更新知识,创意同样也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凭空创意,不可能无中生有,他的创意发明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按照一定的规律,合理地利用所具备的一切条件而进行。

在创意和发明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现有的一切都正确,持“向来就是如此”的态度,只能导致原地踏步。循序渐进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以旧的东西为准绳,束缚人们的思想。“迄今或许如此,然后如今恐怕并非如此”,我们需要经常以这样的态度和意识来观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