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47663500000022

第22章 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13)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的名作《月光曲》,但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被大师创意出来的吗?贝多芬在一次演出结束后出来散心,走到了一个破屋前,听到里边传来优美的音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门口。“哥哥,要是我们能买到音乐会的门票该多好啊!”弹琴的女孩忽然停下来说道,“可是我们的温饱还不能解决。”“那都是有钱人去的地方,我们穷人是进不去的。”一个男人说道。女孩说:“我多么希望能亲耳听到他的琴声啊!”说完她低下了头。这时贝多芬推开门走了进去。“先生,您找谁?”男人先开了口。“我只想借用你们的琴弹一下,可以吗?”女孩站了起来,给他让了位置,说道:“可惜我们的琴太破了,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们非常欢迎。”贝多芬坐了下来,把他的作品都弹了一遍,女孩和那个男人都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忽然贝多芬站起来走了出去,因为在他的心里又酝酿出了一首伟大的作品,而且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了他要找的东西,所以他快步离开了破屋,而男人和那女孩还陶醉在他的琴声之中。

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公认为是物理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在谈到它的形成过程时,爱因斯坦说:“我躺在床上,那个谜一直在痛苦地折磨着我,像是没有一丝希望能解答这个问题,但突然黑暗里闪出了我期待已久的光明,终于答案出来了,于是我立即进入了工作,连续奋斗了五个礼拜,然后写出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那几个星期我好像处在狂态里一样。”“形成广义相对观点时,”他又回忆说,“一天,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如一个人自由落体时,他会不会感到自身的重量?我为自己的这一假设大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我创意引力的灵感。”难怪这位大师向世人郑重地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灵感的形成,虽然是在一刹那之间,但是,它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分析、判断等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灵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人长时间的积累。而且,在一次灵感形成之后,还要进行验证、充实和完善。

那么如何使自己产生令人羡慕的灵感呢?科学上指出:灵感使创意过程中新观念的产生带有突发性,灵感现象自古以来就曾经使许多人感到神奇,历代都有众多著作和学者对它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灵感问题是对人类很有诱惑力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人类历史上对于灵感的漫长研究和争论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进一步开发和提高我们自己的智力和创意能力,对灵感现象有所了解,尤其要善于捕捉利用灵感,使它给我们创意出惊人的奇迹。

在我们吃饭、听歌、聊天等过程中,都会突发出某种神奇的灵感,而且它仅仅存在一刹那,所以我们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充分利用好这一灵感。灵感同懒汉无缘,它是勤奋学习的报酬。高尔基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能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灵感是长期创意劳动的必然结果,所以它自然需要由勤奋的汗水来浇灌。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一个不喜欢访问懒汉的客人。”

因为人们寻找灵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所以必须要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勤奋精神为基础。对我们来讲:一要树立崇高的学习目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他就越有学习的韧性,目标越是崇高,就越有学习的毅力。二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勤奋是获得一切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产生灵感所不可缺少的。虽然灵感带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它终究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即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俗话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看似“不费工夫”的“灵感”,正是“踏破铁鞋”的长期努力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坚信“下力多者收功远”的道理,树立“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的信心。从而不停地顺畅自己的思路,使灵感在学习中不期而至。

与灵感零距离

大数学家高斯一次在谈到求解曾折磨他两年多的某个问题时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就解开了。”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彭加勒有一次在提到他得到某个灵感的情景时说:“我的脚刚踏上刹车板,突然想到一种假设……我用来定义富克斯函数的变换方法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德国物理学家姆霍茨在回忆他的工作时曾说过:“在对问题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之后……巧设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就如灵感。”这样的名言有很多,他们成功了,成功地创意了,那我们怎样去效仿他们呢?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他在叙述发现的情景时写道:“……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火炉,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面前飞舞,长长的队伍,它们变化多姿,靠近了连接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从闪电中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说的结果工作了一整夜……”就这样,他从“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得到启示,豁然开朗,提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

达尔文在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时,曾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写道:“1838年8月,即我开始有系统地调查工作之后的十五个月,我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作消遣,同时由于长期观察动物的习惯,当然不难认识随处可见的生存竞争的事实,于是我便恍然大悟,在这种环境下,有利的变化势必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则归于消灭,这样的结果,便是新种的形成,这样,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作为工作依据的学说。”

而根据爱因斯坦的回忆,他从1895年就开始思考:“如果我以光速追踪一条光线,我会看到什么?”他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但多少年来仍没有得到解决,1905年的一天早晨起床时,他突然想到: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这一念头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他抓住了这一“灵感的闪光”,建立起相对论这一概念。

下面我们就近距离地了解一下灵感,灵感是文艺创作和科学创意活动中因思想的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意能力;它也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创意创作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创意的心理状态中,科学家们会突然有所发现,艺术家们会突然构思出绝妙的情节、动人的诗句等。

《科学研究方法论》一书提到:“所谓灵感,或者称为直觉或灵机一动,就是偶而在头脑中闪过的对问题的某种特别具有独创性的设想。它是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想着某一问题时,在头脑中突如其来地产生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所以,灵感就是指长期思考着问题而得不到答案却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

科学上指出灵感有三个特点:首先,灵感是突然发生的,所谓突然发生,就是说它是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在人们没有想到它的时候,突然出现。它的突然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人们既无法通过意志让它发生,也无法事先计划出它的到来,它总是“不期而至”地来到人们的身边;其次,灵感的出现是闪电式的,这一特点是指灵感的显现过程极其的短暂,往往只是一瞬间,一刹那间,瞬息而逝,它像闪电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不可遏,去不可留,有人把灵感的这一特点也称作“瞬间性”;最后,灵感是一种新东西,也具有新颖性的特点,它通常是一种独创性的见解,创意的设想,它以自己的新颖性使思考者鲜明地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有一种彻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智力的大跃进。

灵感,或者说直觉、顿悟,虽然名称不一,但都指着这样一种事实,那就是我们脑海中会突然闪现出某种新思想、新念头、新主意,突然找到过去长期思考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发现一直没有发现的答案,突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顿悟了事情的本质。灵感也正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突然闪现。

把灵感捕捉入网

灵感是显意识活动与潜意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灵感是在过去自觉思维活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又与潜意识的活动相联系。它或者通过外界的偶然事物的触发或者由于内在省悟以“思想的闪光”的形式,迸发出来,因此,要想孕育和捕捉灵感,最重要的和最值得引起重视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问题要有执著的追求。曾经有人问过牛顿,他是怎样获得伟大发现的,牛顿的回答是:“经常想着他们。”话虽然不多,但意思很深,可以说是牛顿的经验之谈。

“经常想着他们。”这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条件。脑子里如果没有问题,或者即使有问题也从不深究的人,是绝对不会产生灵感的。灵感只会产生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问题,也都有想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掌握充分资料和积累必要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艰苦思考,百思而不得其解,思维达到饱和程度,思想处于高度的“受激状态”,形成了一种“一触即发”的局面。

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是指弄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义、价值,才可以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才会乐于从事艰苦的思考,排除困难,不怕挫折,表现出欢乐、镇静、顽强和坚韧的品质。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思考,指的是要对问题的“一切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翻来覆去”的思考,这才是全面深入的思考。平时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往往只从某个方面,并局限于某个固定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翻来覆去地去思考,因而对问题的关键根本就把握不住,甚至对问题的认识还是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赫尔姆霍茨在庆祝他七十大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就我经验的范围内来说……始终必须把问题的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弄到我的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轻松自如地从头想到尾,通常没有长久的预备劳动而要达到这一步是不可能的。”

思维要想达到饱和程度则是前面各种工夫的“水到渠成”,这时头脑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线路”,只要某个线路得到了“偶合”,就能一触即发,爆发出新的设想、好的主意。然后是灵感的出现,它正是如此艰苦劳动的结果,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道理就在这里。有人曾以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是将化学元素的性质分别写在纸牌上再加以凑巧排列的结果,对此,门捷列夫在回答彼得堡的一家小报社记者时着重指出:“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二十年,而您却认为坐着不动,五个戈比一行,五个戈比一行地写着,突然就完成了,事情并不是这样。”

其次,要充分利用潜意识活动所起到的作用。一般来说,灵感是无意识的直觉,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产生于头脑的潜意识,是无意识的活动,因此应注意利用和发挥潜意识思考的作用。潜意识或无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意识阈值以下的认识,人们可能通过创设某些条件使潜意识活动活跃起来,从而促使或诱发灵感的产生,并加以捕捉。例如,在紧张的思考之后,有意识地转换工作环境、情绪状态等,让思想松弛一段时间,这不仅可以使无意识活动活跃起来,也有利于摆脱固定思路的束缚。

同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情绪也很重要,一个人在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兴致勃勃、精神愉快的状态下,能增强大脑的感受能力,较容易接受外界信息的诱导或来自潜意识的信息;相反,在闷闷不乐、心情压抑、心乱如麻、无精打采的心情下,很容易失去敏感性,思路就容易受到阻塞而变得很迟钝。另外,要随时注意记录,把那些在不同场合出现的一闪而过的念头、创意、妙想都及时记录下来。

我国古代有些诗人就经常随身携带着“诗囊”。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每当日出,偶有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日率如此”。他虽只活了27岁,却成诗千首。宋代词人梅圣俞,不论吃饭、睡觉、外出,都会随身带个袋子,每有所得,便写下放入袋子中,所以“梅圣俞的诗袋”成了文坛佳话。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462首乐曲,其中有许多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蓝色多瑙河》蜚声全球,据说它就是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灵感突然涌现的结果,但当时施特劳斯忘记了带纸,于是就脱下了衬衣,在衣袖上谱成的。美国科学家坎农经常在晚上来灵感,他说:“长期以来,我靠无意识的作用过程帮助了我,已成习惯……我把纸笔放在手里,便于捕捉倏忽即逝的思想。”

其实灵感的产生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你善于捕捉,用正确的方法捕捉,一定会有惊奇的效果。具体来说,引发灵感要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在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的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