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47645200000276

第276章 法曲献仙音

王沂孙

聚景亭梅,次草窗韵①

层绿峨峨②,纤琼皎皎③,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已消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注释”

① 聚景亭:杭州聚景园中的亭子。据草窗题,是雪香亭,未知是一是二。园建于南宋孝宗时,曾经四朝皇帝临幸。故址在清波门外,今柳浪闻莺公园一带。周密原词云:“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枝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欲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② 层绿:谓绿梅。③ 纤琼:谓白梅。

“语译”

绿梅层叠如碧云,白梅皎洁似琼玉,倒映于湖畔清浅的微波上。美好的年华,过眼即逝,清幽的意境,楚楚动人,我与你相逢,已更换了几次春天?还记得当年与朋友唤酒赏梅,我们寻找你的芳踪,你那时春色盈盈,迟迟没有褪妆凋零。

如今你已黯然消魂,何况近来又离思萦怀。你也该忘掉那明月当空的深夜里,皇帝车驾归宫时的情景了。光阴荏苒,一枝难寄,可恨东风催春晚,人去比天远。纵然尚有残花,飘落在远行客身上,恰如铜仙的铅泪把衣衫洒满。没奈何,我只好勉力折取一枝,以排遣我满腔的幽怨。

“赏析”

聚景园是南宋诸帝常临幸游赏之处,这首次韵草窗之作,即借咏园中亭梅寓亡国之痛,一抒其内心之积怨。

上片先正面描写亭梅,并回忆赏梅事。一二句分别写绿萼梅和白梅。曹植《洛神赋》云:“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此以“峨峨”形容绿梅层叠生长状,也给人以云髻堆翠的联想。“皎皎”,常言月色,此则说白梅如琼玉之莹润洁白。“倒压”句,从“疏影横斜水清浅”化出,借此点明是咏梅。“过眼年华”三句,打通今昔,引出片末两句,而“春换”二字,显然有寄托。“唤酒寻芳”,昔日人之欢愉;“盈盈褪妆晚”,梅亦若有知,盈盈迎客,不辜负人之游兴。

过片“已消黯”,语出江淹《别赋》,承前忆共游而来,又引起下句。“消黯”“凄凉”“离思”,皆可兼指自己与梅花:就自己说,是离别友人的愁绪,就梅花说,是告别了昔日的繁华。所以有下面既像揣测,又像劝告的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直接把园中梅花与“曾经四朝临幸”(董嗣杲《西湖百咏注》)事联系了起来。必曰“明月夜深”,(一)是指出月下赏梅最富情趣,是极好时光;(二)是说皇帝、后妃们曾在此留连忘返。这对梅花来说,是最幸运、最光荣、最难忘的时刻,而作者说,该是“忘却”的时候了!叙来极为沉痛。“人似天远”“铅泪都满”,推敲起来,都超出了念友的用语。以折梅“自遣一襟幽怨”作结,此“幽怨”,也远非孤居寂寞心情而已。读此词,令我联想起扬州史可法衣冠冢前的一副对联,云:“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碧山此词,倒也有几分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