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24

第24章 老教育家的育人梦

在当今,中国更是创建了无数为人惊叹的成果,神州飞船上天,辽宁舰起航,歼20战斗机研发,诺贝尔文学奖……太多太多,都是中国强盛的证明。

只要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推脱,共努力,担当国家的兴衰,尤其是我们意气风发的少年们,只要心中有梦,有憧憬,中国就会变成充满梦想的中国,这样的中国才是少年中国,更是希望中国!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1938年秋天,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收容抗战烽火中的难童。为了不受国民党的控制,陶行知不要政府的经费,组织全校师生四处募捐。他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所得涓滴归公,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暂借或挪用。一言既出,躬行不怠。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大口袋,一只装公款,一只装私款。一次,他到很远的地方去募捐,收获颇丰。等到天色已暮,要购买车票回校时,他一摸私款口袋,却已囊空如洗。此时他早已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而车站离古圣寺尚有十几里之遥。虽然他上衣那只装着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一分不肯动用,硬是拖着疲乏的身体,走着崎岖的山路,一直到皓月中天之时才回到古寺。守门的老和尚在依稀的月光中看到先生归来,连声呼唤:“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菩萨保佑,正人君子。”老和尚说得一点也不错,陶行知确实称得上正人君子。按说,他在车站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公款口袋”中预借一点现金购买返程车票,这件事任何人都不会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会谅解。然而他公私分明,竟“不越雷池一步”。

陶行知之所以如此受尊崇和爱戴,除了学识渊博、事业成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任何场合之下都能做到自律和诚实,真正实践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陶行知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严格的道德自律性。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