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心见到父亲,眼泪夺眶而出。她为闺女时亭亭玉立,面容姣好,鹤立鸡群,现在却苍老了许多,面色枯瘦,眼神有些呆滞,行动不无迟缓。她才三十多岁,原本不该这样,可她却因过度的操劳和极度的悲哀,成了这个样子,命运真会捉弄人。
李渊就这么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眼见得女儿今非昔比,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还是向李玉心道:“咱李家的人是不会轻易流泪的,流泪是怯懦的表现。要挺住,决不能让命运看咱的笑话!擦干眼泪,跟父亲探望柴绍去。”
“是,父亲,孩儿要挺住,孩儿不哭!”李玉心擦干眼泪,但新的泪水又流下来。她恨自已不争气,恨眼泪太多,可感情这无根而固的东西,是任何压力也驱逐不掉的。如今,她与柴绍举案齐眉,白头偕老的梦即将破灭,她肝肠寸断,哀伉俪之生离,悲命运之不济,忆夫妻恩爱,相厮相守的时光,想今后的日子,怎不以泪洗面?
柴绍已躺下十几天了,自从躺下就没再爬起来,可见他为了反隋大业忍受了多大的苦痛,意志多么坚强啊!他四肢疲软,面色焦黄,眼眶深陷,印堂无光,那个风流倜傥,豁达大度,气宇不凡的柴绍已不复存在。阎王派出的小鬼已在向他招手,他随时都有迈过死亡线的可能。大概是回光返照吧?已昏迷了两天的他精神出奇得好,不仅向李玉心嘱咐了许多事情,也喝下了一小碗莲子羹。
“岳父大人来了?坐,坐在小婿的榻边,小婿有许多话要向大人说。”柴绍少气无力地道:“看来小婿活不了几天了。人总有一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能帮助岳父大人完成全国统一大业。虽说死的比鸿毛重,却比泰山轻。刚才李神通伯父来过,说他的腿痛得厉害。小婿很纳闷,怎么在战场上感觉不到体力有太大的障碍,刚从战场上下来就成了这个样儿?难道我们这些人只能创业,不能守业?”
“贤婿,你身体赢弱,就别再说什么了,好好养着。”柴绍侃侃而谈,李渊顿觉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但还是宽慰道:“常言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只要经常用药,会慢慢好起来的。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汉子,应该具有这种战胜疾病的意志。”
“岳父大人不……不要劝我,我想说什么,就让我说什么吧。”柴绍的嘴角抽动起来:“我……有几件事不放心。这一,杨广与宇文化及未灭,官兵未灭,众反王们也会铤而走险,不可轻……轻视。这二,大人未继大统,目的还未达到,尽快君临天下……才是。这三,我对不起玉心和儿子,没有尽到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我死之后,就让玉心改嫁,儿子由岳父、岳母大人抚……抚养。这四,这四,将小婿送……送回老家……汾阳安葬。小婿活着未能尽……尽孝,就到那边陪……父母吧。这五……五,小弟柴青是个人物,大……大人将他召到身边……边……”
柴绍声音渐弱,言语不清,灵魂似乎被那可恶可憎的招魂鬼勾去了一半。玉心见状,强忍着没有哭出声来。前来探望柴绍的李世民和李元霸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急唤家奴快请大夫前来诊治。李渊向他俩摆了摆手,沉痛地道:
“不必了,就让贤婿安静地走吧。”
柴绍缓缓睁开眼:“大……大人,小婿的话你记……唉!”
李渊将嘴巴附在柴绍的耳朵上:“贤婿,我……记,记住了!”
“好……好……”柴绍的头突然一歪,迈进了酆都的大门。
次日平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以及被擢为羽林将军的李神通,忍着强烈的悲痛,不动声色地进入金銮殿,等候恭帝上朝。不一会儿,净鞭三响,当值太监孟德甲高声宣布“皇上驾到,百官叩拜”。龙袍玉带,冠冕堂皇的恭帝在孟公公的喊声中坐在了龙椅上,百官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已毕,娃声娃气的恭帝金口大开:
“诸位爱卿,今日早朝,不为别事,下圣旨四道。孟公公,你就宣读吧。”
孟公公点点头,拖着娘娘腔,抑扬顿挫地将四道圣旨全部读了下来。第一道圣旨任命李世民为征北大元帅,李元霸为先锋官。第二道圣旨是任命长孙顺德暂代京兆尹之职的。第三道是关于选妃的。想不到恭帝竟将李渊叮嘱的,关于制止流言蜚语的事也写成了圣旨,而且孟公公宣读时状貌特别威严,嗓门特别大。圣旨是这样写的:
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尚书令、大丞相、唐王讳李渊品貌端正,心地良善,战功卓著,可比尧舜。自受封以来,倾其心力,兴其百废,日理万机,一日三吐哺,天下归心,可比周公。如此贤才,数百年才出一个,朕之幸,臣之福也,当立先祠祭之。不料宵小不轨,暗放厥词,毁其名声,意在乱华夏,倾社稷,是可忍,孰不可忍!伐功施劳,鲜能布仁;乘伪行诈,莫能长久。朕以故旨四。一日:朕视渊为相父。既是君臣,又是父子,情如石坚,谁也难以撼动。二日:渊德高望重,拥戴为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移也。凡心怀叵测者当止。,若有再犯,严惩不贷。三日:广开言路,言堂满室,凡事当面提议,严禁背后抵毁。四日:对违规、无所事事、暗中摇唇者及时撤换。总而言之,朝臣一心,官吏一致,合力齐心,在朕与大丞相之指教下治国安邦。
李渊对恭帝的圣旨非常满意,言道:“圣上龙心明,龙目亮,洞察幽微,为我李渊单独下了一道圣旨,谢主隆恩!不过,人无完人,我李渊并非无瑕疵,允许诸位同僚和百姓指正,却不容许背后诋毁。诋毁者无非是惟恐天下不乱,将我李渊推倒。如此办理,实在低劣,不如公开言明,我将我的爵位送给他也就是了!”
但凡圣上动怒,李渊示威,肯定有人做出了有害于李渊的事。到底是谁?朝臣们心中无数,因此,便议论纷纷,满殿哗然。恭帝见状,言道:
“为了照顾诋毁大丞相名声者的面子,朕就不点他的名了。有一件事还要告诉诸位爱卿,大丞相的贤婿,左武侯柴绍昨日暮时作古,朕决定前往吊唁,望众位爱卿相随。”
此事恭帝根本没与李渊商量,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李渊吃了一惊。跪地道:“圣上,不可如此办理。小婿不过是个四品的京官,怎能劳圣上和诸位同僚的大驾?若是实施,大家会指责微臣以强凌弱吗?这伤风败俗的事,有毁名声的事,还是不做得好。再说,新朝才立,万事待举,今又要发重兵平叛,百官忙碌,怎能因私而废公?恳请圣上收回圣命!”
恭帝以为李渊在卖关子,坚持己见,朝臣们也争相支持恭帝。李渊言辞恳切,力排众议,终于使恭帝撤下了这道口谕。李渊也因此使自己在朝臣中的威信升了一大截。
根据柴绍的遗愿,其遗体当送回汾阳老家。李世民建议其灵柩与西征将士同行,由他扶柩,送姐夫回籍。李玉心非要送灵柩不可,李渊便答应了她的请求。柴绍的灵柩在府第停了八天,好在天寒地冻,无大损伤。前来吊唁者云集,多是亲朋好友和他的同僚、属下。想不到的是朝臣和六部的官员也自发地前来吊唁。恭帝却没有来,不是不想来,是怕违了李渊的意,使李渊反感。
第九天上,李渊明令出师,李世民亲自将灵柩扶到车上,又将姐姐搀到车内,然后与李元霸分别骑战马走在轩车两边,浩浩荡荡地出了玄武门,向西滚滚而去。雪花早就停了,路上的积雪却仍有大半尺厚,十分难行,好在在前边开道的是三万骑兵,路上的积雪经不住十余万只马蹄的踏压,变成了水,与底下的黄土混合,成了踩不碎、踏不掉的泥浆。这支队伍以李渊的老班底为基础。不足部分选拔于丘师利、李仲文、何潘仁、刘勋等降将的部队。无不是年富力强,武艺精湛,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共计六万余众。李仲文随队出发,做薛举的说客。
不觉半月已过,正在批阅奏折的李渊得到西线消息。消息说,李仲文在扶风碰了硬钉子。薛举极为猖狂,不仅撕碎了他的劝降信,还将满怀信心和希望的李仲文大骂一顿后赶出扶风。扬言决不投降,以死抗争。万般无奈,李世民下令围剿。趁土皇帝们还未联合之机,集中优势兵力,行各个击破之计。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攻打扶风,却派出奇兵,夜袭金城,一举将金城收入囊中,以微小的代价,击溃了薛仁杲的一万三千人马。薛仁杲率残部逃跑,不知去向。金城一下,薛举惊慌,被迫死守扶风。李世民已传下将令,数日内攻打扶风,向他报捷。柴绍已经安葬,李玉心不日即回长安。
李渊遂告知李世民,不惜一切代价,收复扶风,捉拿薛举,以除后患。若兵力不足,可从蒲州、弘化、河东、河下诸州调用。严防伤害百姓,千万不可屠城。攻下扶风后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唤起民心。山西是他的老根据地,相信百姓会支持围剿,憎恶土皇帝割据,为将士做出贡献的。只要这水流不走,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亲手做成的大船就永远不会颠覆。
又过了六天,李渊接到扶风已下的战报。战报详细地介绍了攻打扶风及追击薛举的经过。
薛举率众回到山西后,首先攻陷金城,自立为皇帝,派其子薛仁杲坐镇,然后率数万兵马攻打扶风。隋将唐弼发迹于扶风,李渊及其主要兵力撤出山西后,他东山再起,立陇西人李弘芝为天子。薛举劝降,李弘芝不从,唐弼杀李弘芝,引军投于薛举麾下。薛举看唐弼脑后有反骨,恐养痈遗患,遂谋杀唐弼。唐弼不防,大败,仅率百余骑逃走。薛举势力益张,号称有兵马三十万,并欲与李渊过不去的各路兵马联合,攻打长安。李世民一举攻下金城后,行调虎离山之计。薛举上当,中了李世民的埋伏,丢下扶风和数千具尸体,逃往陇坻。李世民率众追杀,薛举又吃败仗。万般无奈之下,薛举问属下:古往今来,天子有投降的吗?黄门侍郎褚亮回答:昔,越主赵佗卒归汉高祖,蜀主刘禅降晋。但赵佗与刘禅是在兵败国亡时投降的,从没听说过仅败了一仗就降敌的天子。本想投降的薛举精神复振,遂联合梁师都,并贿赂西突厥可汗,使其出兵,三路人马合为一股,士气大振。李世民与薛举战于高墌,不想连败。于是,弃了薛举,围剿武威的李轨。
李渊看罢战报,言道:“想不到薛举竟如此厉害,看来先不与之战的方略是对的。”遂写札一封,交快马报于李世民。札中强调:当止则止,暂不与薛举计较,待拿下李轨、刘武周后再发兵击之。击李轨当速决,以防薛举从背后掩杀。宁愿少下些城池,也要尽量减少损失。
十二月底,李玉心从汾阳回到长安,将李世民的一封信交给李渊。李渊看罢,喜不自禁。李玉心问他为何高兴,他答道:“世民发兵攻打李轨与刘武周,连战连捷,为父岂有不高兴之理?可惜李轨、刘武周皆率残部逃走了!我要在早朝时将此札公布于众,以励臣心。”
次日早朝,恭帝旨当值太监孟公公读了此札:
大都督、大元帅明鉴:世民不才,未能全歼薛举,留下后患,被其败之,损失人马三千。遂改攻李轨、刘武周,连战皆捷,仅损失兵马四千,以极小的代价连陷六城,灭敌三万有余。击李轨之前,薛举先击李轨,李轨派大将李赘与之战,大败薛举,薛举丢下四千多具尸体逃回老巢。当此时,我率兵击之,傲兵必败,一战夺敌一城,杀敌七千,二战夺敌二城,杀敌一万,轨被迫逃于凉州。与刘武周之战,我屯于柏壁,与之相持。遂令永安王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末克,军屯夏县城南。敌将尉迟敬德偷袭孝基大营,诸军并陷,四将俱亡。尉迟敬德遂攻打蒲州,我与蒲州军民共击之,大破贼军,杀敌两万余众。继又在美良川偷袭其营,杀敌万余。刘武周派宋金刚围绛州,我遂派将士击之,宋金刚不战而走。此时,刘武周复攻李仲文部,连战皆败。时敌大馁,我亲与宋金刚战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敌数万,并获大量辎重。再于介州与之战,大破宋金刚余下的两万人马,宋金刚轻骑逃走。其骁将尉迟敬德收其精兵,举介州、永安来降。刘武周大惧,率五百骑,弃并州北逃,自乾烛谷逃奔西突厥。我进据并州,悉平故地。继之,逃往西突厥的宋金刚背叛可汗,被追兵腰斩。刘武周打算复归马邑,事泄,为西突厥可汗所杀……
仅不到一月的时间,李世民就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战绩,恭帝龙颜大悦,朝臣们也不无高兴。虽然朝臣中不乏痛恨李渊父子之人,但盼华夏一统却是大家共有的心愿。
李渊回到丞相府,以大都督的名义向李世民下令:刘武周已亡,李轨逃之,我即派安兴贵前往凉州招降李轨,以免除刀兵之苦。李轨深明事理,若晓以大义,不难招降。薛举父子虽凶,已被孤立,暂不与其争,以防惹恼西突厥可汗,酿成大灾。关中基本平定,将所夺城池交所在郡县管理,率众回京,以商讨征战东都洛阳之事。原隋降将袁通冥顽不化,有叛逃洛阳之势。此事交据守潼关的刘文静办理,同时告知于他,他已被擢升为吏部郎中,待全国平定,即到任上。
李世民接到命令,即按令行事,于十二月末率众来到潼关。刘文静出关迎接,二人相见,如久别重逢,倍感亲切,在刘文静的居室向火秉烛,促膝而谈。李世民将被提拔一事告知刘文静,刘文静自然高兴,言道:
“在下德才不备,功劳无多,大丞相却给予我如此之高的荣誉和地位,怎不让人感激涕零,愿效犬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