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内的寄生菌,大多数大肠杆菌是不致病的,但其中某些型有致病力,可引起动物特别是初生和幼龄动物感染发病。常发生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
【病的发生和传播】本病的病原是大肠杆菌。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河水、土壤中都有存在,并大量寄生在人、畜的肠道内。只有当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通过消化道感染。
【诊断要点】
1易感年龄:本病多见于新生的猫仔,大多发生在生后1周龄内的幼猫。
2临床表现:病猫精神沉郁,病初减食,继而废绝,体温升高达40℃左右。鼻镜干燥,粪便稀软、粥状、呈黄色或灰白色,以后出现水样腹泻,粪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并带有白色泡沫,很少出现脱水,病猫伏卧不喜动。眼、鼻有黏液分泌物。濒死前体温下降,经1~2天死亡。
3病理剖检:病变主要在肠管,可见到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大肠壁菲薄,肠黏膜脱落,充满多量气体,肠内容物呈黏液样,有的混有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根据以上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取肠内容物进行细菌学检查。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做好日常的卫生工作,猫窝要经常晒,猫食要注意清洁卫生,禁喂腐败变质的食品。
治疗可用:卡那霉素注射,用量为5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注射2次,连用3~5天,或庆大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或痢特灵内服,日用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分两次内服,连用5~7天,或食母生、乳酶生、苏打片各1片,每天喂服2次,连用3天。纠正脱水,可口服或静脉注入葡萄糖盐水。
肉毒梭菌中毒症
肉毒梭菌中毒症是由于吃下了含有肉毒梭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中毒性疾病。猫虽可发生,但不多见。
【病的发生和传播】肉毒梭菌是一种腐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当肉类食品腐败时,常可发现含有肉毒梭菌。该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当温度下大量繁殖并产生多量肉毒毒素,猫吃了含有这种毒素的食品就可中毒发病。
【诊断要点】
1病史:病猫有吃食腐败变质肉的病史。同群猫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病常呈散发。
2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的进行性麻痹,首先发生于后肢的肌肉,病猫拖着后肢向前爬行,继而瘫痪,并向前躯发展,出现呼吸困难,前肢麻痹而成全瘫。眼球突出或斜视,瞳孔散大。咽部肌肉麻痹,因而不能采食和吞咽困难,流涎。颈部肌肉麻痹而使头下垂。濒死前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排稀血便、血尿,昏迷,最后因窒息而死。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检查,基本上可以确诊。但如果能从食物和胃内容物内检测到肉毒毒素,则使诊断更有说服力。因此,采病死猫的胃内容物送兽医诊所进行化验是很有诊断意义的。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关键在于做好食品卫生,喂猫的肉类一定要新鲜、清洁。各种动物尸体的残骸应及时清除、深埋,防止猫吃食。一旦发生本病,要及时抢救,治疗的关键是消除病因。采用5%碳酸氢钠或01%过锰酸钾溶液灌肠洗胃,因肉毒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易于破坏,在氧化作用下毒力易减弱,所以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也可服用泻剂。同时给强心剂和输液。如有条件,可早期应用多价抗毒素治疗,效果较好,每4~6小时静脉或肌肉注射1次,至病情缓解时为止。用量可参照说明书。
巴通氏小体病
巴通氏小体病又称猫传染性贫血。除猫可以感染发病外。多种家畜和人都可感染。近年来,据国内某单位的调查,已从多种动物的血液中发现了巴通氏小体,说明我国也有本病。
【病的发生和传播】本病的病原体是巴通氏小体。这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微生物。巴通氏小体可分为4个属,引起猫巴通氏小体病的病原是猫血液巴体属和附红细胞体属,它们寄生在猫的红细胞内。可经咬伤、抓伤而感染,也可通过节肢动物(蚤类、蜱螨类)叮咬而传播。
【诊断要点】猫感染本病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其他诱因如寄生虫病、妊娠、其他不良因素刺激时,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呈现一定的临床症状。病猫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体躯虚弱,食欲不振或不食,体重迅速下降。由于巴通氏小体在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降低,病猫出现贫血,轻度黄疸及血红蛋白尿。
病死猫剖检时,可见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根据以上几点和血液学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如在血片的红细胞内见到球形或短杆状的颗粒小体时,即可判定为巴通氏小体病。
【防治措施】无特殊预防法,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消灭体外寄生虫如蚤、螨等。四环素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其用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另外可补给造血药物,如内服碘化亚铁糖浆,每次5~10滴,每天2次。
秃毛癣
秃毛癣又称钱癣或匐行疹,是猫和其他动物都可感染的一种皮肤真菌病。在各种动物中以牛、马发生较多,猫发生得较少。
【病的发生和传播】秃毛癣的病原体有2种:发癣菌属和小芽孢菌属,猫的秃毛癣多由小芽孢菌属引起。这种小芽孢菌,存在于皮肤表层、硬皮和鳞屑内、毛囊内、毛根周围或毛体上,形成大量孢子,当病猫挠痒或在各种物体上蹭痒,或与其他猫互相舔舐时,就可把孢子传播开,引起病的扩大传播。由于孢子对热和消毒药液的抵抗力强,不易将其杀死,因此一旦发生本病,不易彻底治疗。
【诊断要点】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也有一定的特征性,所以常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确诊。猫秃毛癣的多发部位在面部、躯干、尾部和四肢等处,出现圆形的癣斑,上面覆以灰色鳞屑,癣斑部的被毛折断或脱落。病猫有剧痒,故常在各种物体上蹭痒。病程较长,鳞屑脱落后,形成秃斑。
对不典型病例,依靠临床症状难以确诊,此时应采取病料,如病、健交界处的皮屑、折断的毛根等,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适当处理后,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在透明的毛根部见到小芽孢菌,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猫皮肤的清洁卫生工作,给猫经常洗澡、梳毛。另外要防止健康猫与病猫接触。
对病猫的治疗应先剪去患部及其周围的被毛,用热肥皂水浸泡、洗涤患部,以软化硬皮。再用温热的3%~5%克辽林液洗涤患部,除去软化的痂皮,待患处干后,局部涂擦10%碘酊或10%水杨酸酒精或水杨酸软膏,初期每天1次,以后每隔1~2天1次,直至痊愈为止。灰黄霉素能有效地抑制小芽孢菌等的表皮癣菌,以口服为主,应持续服用到病变组织完全被健康组织代替为止,其用量为20~25毫克/千克体重。我国目前生产的灰黄霉素为微粒型,如甩非微粒型,则应增加剂量。用药期间,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3%~5%克霉唑软膏局部涂擦,对猫秃毛癣有较好的疗效。
念珠菌病
又称鹅口疮。是动物和人都可感染的一种真菌病。
【病的发生和传播】本病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尤以幼龄和体弱猫最易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和黏膜内,当猫由于各种原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寄居于消化道内的白色念珠菌就可呈现致病作用而使猫感染发病,这种感染形式称为内源传染。
【诊断要点】本病的症状表现,一般在口腔和食管黏膜上形成大小不一的隆起的软斑。软斑表面覆有黄白色伪膜,剥离后留下容易出血的充血面。病猫发生水样腹泻,食欲废绝,脱水,最后多因衰竭而死。
为了确诊,最好从黏膜和皮肤的病变处刮取标本,送实验室化验,以观察有无白色念珠菌。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首先要消除诱发本病的各种因素,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避免长期使用抗菌添加剂。对病猫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015~10毫克/千克体重,溶于葡萄糖盐水中静注,总量不能超过5毫克/千克体重,否则,可发生肾损,因此,每周只能注射3次。用克霉唑、制霉菌素、庐山霉素等治疗,也都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常见寄生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主要是幼龄猫的疾病,病的分布非常广泛,危害严重,可影响幼猫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虫体特征及病的传播】蛔虫的种类很多,但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固有的宿主,如猫蛔虫只寄生于猫体内。有时某种蛔虫,误入非专性宿主体内,也不能发育成成虫。寄生于猫体内的蛔虫是弓首蛔虫。虫体呈浅黄色,较小,两端较细,前端较齐而尾端较尖。蛔虫的生活史较特殊。雌虫产卵于消化道中,此时虫卵尚未发育到侵袭性阶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到外界后,在适当条件下,约经5天,卵即形成幼虫,到达侵袭性阶段。此种虫卵被宿主吞食到肠后,幼虫被孵出,进入肠壁血管并随血行至肺,再转入呼吸道,沿支气管、气管到达口腔,然后再次被吞咽下至小肠,继续发育成成虫。有些幼虫移到肺脏后,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随血流被带至其他脏器和组织内形成包囊。幼虫在囊内不生长,也不死亡。当另外的猫吃了这种带有幼虫的组织或脏器,仍可发育成成虫。
猫蛔虫病对猫机体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机械性作用。即幼虫在移行时侵入肠壁、肝脏及肺部时,均可造成小损伤、小出血及炎性浸润等变化,甚至引起肺炎。成虫的寄生可消耗机体的营养物质,导致猫的营养障碍、贫血、精神不振、消瘦等症,蛔虫寄生过多由于虫体互相缠结成团而引起肠管堵塞,或在虫体寄生过程中,钻入管、腔中,引起各种合并症,如胆道蛔虫引起的胆道炎、肝出血、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等。二是毒素的作用。蛔虫能分泌多种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痉挛、兴奋或麻痹。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病猫消瘦,食欲减退,初期有轻微咳嗽,感染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幼猫腹围膨大,发育不良,被毛粗糙,贫血,有时表现异嗜现象。
2化验检查:上述临床表现可以作出初诊,如能看到病猫排出蛔虫,或取粪便做虫卵检查,则有助于病的确诊。
【防治措施】
1定期驱虫:仔猫断奶后应驱虫1次,以后每隔15~2个月驱虫1次。这样可减少猫体内的载虫量和降低外界环境中的虫卵污染程度。驱虫药物可选择:①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本品适口性差,混饲给药时应少添多次喂,驱蛔虫效果较好。②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1次内服。③驱蛔灵。每千克体重100~200毫克,1次内服。④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日1次,连服3日。噻苯咪唑不仅能杀死管腔内的幼虫,且能杀死在组织中移行的蛔虫幼虫。用药后1小时内能抑制粪中虫体排卵,改变卵形,阻止虫卵孵化,可防止场地污染。
2注意卫生:搞好环境、食具、食物的清洁卫生。幼龄猫每年春、秋两季作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治疗。
绦虫病
绦虫病是猫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引起猫绦虫病的绦虫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闻节裂头绦虫、带绦虫、中绦虫、双殖孔绦虫等。绦虫病有时可以感染人,危害性很大。
【虫体特征及病的传播】绦虫是背腹扁平,呈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带状虫体,虫体由头节、颈节和体节3部连接而成,体节的数目因虫体的种类而异,有的是几节,有的几百个节。因此其长度由几厘米至数米。头节细小,呈球形或梭形。颈节是在头节之后更细而短的部分,它不分节段。体节呈四边形。紧靠颈节部的体节都较小,其内部的生殖器官未发育,叫做未成熟体节。其后是成熟体节,绦虫为雌雄同体,故成熟体节内就有雌雄两性生殖器官。最后部分体节的子宫内充满着虫卵,而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都已萎缩或退化,这种体节叫孕卵体节,它能自己离体脱落或裂解,随粪便排出体外。所以如果在猫的粪便中见有“宽面条”样的四边形体节,说明该猫感染有绦虫病。虫卵排出后,被各种中间宿主吃入体内,发育成幼虫。这些幼虫再被猫吃入后,发育成成虫,引起猫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诊断要点】猫绦虫病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是引起消化紊乱,厌食和下痢,并引起严重的贫血。单靠临床诊断是难以确诊的。对绦虫病的诊断,主要靠从粪便中发现排出的体节,一般外观多为黄白色,也可从粪便中检查虫卵或卵囊,如在猫的粪便中找到上述体节或虫卵,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应进行定期的预防性驱虫,一般每季度1次。猫的饲料特别是鱼和肉必须煮熟后才能喂,以隔断中间宿主的传播作用。平时应加强卫生,大力防鼠灭鼠,消灭猫身上的蚤类,猫粪要彻底消毁,防止散布病原。治疗药物有:吡喹酮。口服量5~10毫克/千克体重,这是目前较理想的驱绦虫药,效果好,毒性小;氯硝柳胺(灭绦灵)。口服量100毫克/千克体重。服药前停食12小时。此药对各种绦虫都有很好的杀虫作用;丙硫苯咪唑。口服量10~15毫克/千克体重。有高效杀虫作用;硫双二氯酚。1次内服量100毫克/千克体重。此药药性缓和,但不能杀死头节,故现今少用。
钩虫病
钩虫病是猫比较多发的寄生虫病,而且危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