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人际交往中,称谓礼仪也非常重要,因为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自身的修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代,等级森严,礼节繁缛。人们有社交活动,必然会有相互称呼的问题。如何称呼他人,如何称呼自己,如何称呼才能符合对方和自己的身份以及双方的关系,这都是称谓礼仪的涵盖范围。
中国人一向以谦虚著称,这都是源于古人。表现在称谓上,便是敬称对方、谦称自己,特殊情况下要用避讳称谓,这一节主要涉及敬称和谦称的内容。
敬称对方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称谓中包含着敬仰、颂扬的感情色彩。敬称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看:
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如尊称孔子为“孔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又将它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等。
古人还用与对方相关的事物称呼对方,来表示敬意。如“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在下”、“门下”等。其中,“陛”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麾”是古代军队在出征、作战、演练时,用于指挥行动的旗帜,代表和象征主将、主帅,“麾下”于是成为对军队统领者的敬称。
古人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加上“令”、“尊”、“贤”等表示敬重含义。其中,“令”含有善、美之意。如称呼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翁、和令母、令堂;称对方的妻子为令妻、令正;称对方的儿女为令子、令郎和令爱、令媛;称对方的兄弟姐妹为令兄、令妹等;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令坦等。而“尊”通常用于称呼对方叔父以上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祖父为尊祖,父亲为尊父、尊翁,母亲为尊堂、尊上。“贤”主要用于称呼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如称对方的叔父为贤叔,兄弟姐妹为贤兄、贤弟等,还有贤侄、贤婿、贤友等;称对方的妻子为贤阁、贤内助。
古代男子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他的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在人际交往中,对平辈或受尊重的人,要称呼其字才能表示尊重之意,直呼其名就会被视为失礼。
谦称自己
谦称是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而与敬称相对应的称谓。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中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有善的含义,“不谷”犹如“不善”。
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加上家、舍、先、亡等词表达谦的含义。其中,“家”专指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公,母亲为家母、家慈,兄、嫂为家兄、家嫂等。“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舍弟、舍妹、舍侄、舍婿等。“先”和“亡”,含有哀痛、怀念之意,专指已经故去的亲属。先”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家人,如先祖、先父、先考、先母、先妣等,“亡”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亡弟、亡儿、亡友等。在对方面前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等。
在社交活动中,使用敬称称谓抬高对方身份、地位,使对方获得了心理的满足;使用谦称称谓称呼自己,也表现了说话者自己的谦逊与修养,这既遵循了社交礼仪,也保障了社交活动的顺利进行。
延伸阅读
谦称“拙荆”的由来
荆,原本是一种植物,枝条柔韧,可用来编织篮筐。古代妇女还会用将荆枝制成髻钗,称为“荆钗”,这是贫苦人家妇女常用的一种发钗。“拙荆”一词出自《太平郁览·卷七一八·钗》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其大意是,梁鸿的妻子孟光,用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其中包含着生活俭朴之意。“拙”原意是愚笨,用带有贬损含义的词称自己或自己家人是古人谦称的一种方式,所以,后人就用“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也可以称为“拙妻”、“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