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礼仪是一种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习俗,它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老少几代人之间的感情,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人一生中有四次重大的礼仪,即出生、结婚、寿礼及葬礼,其中寿诞礼仪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礼俗,它植根于民间向往的“五福”——“福禄寿喜财”的人生理想,所以,寿礼的礼仪规定,与婚礼相比也不相逊色。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做寿的资格,因为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代人用干支纪念。天干、地支搭配循环60次,正好是一个轮回,也就是一个甲子。一个人活到60岁也就过完了一个甲子,就相当于完成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在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时庆寿,就不仅含有“生的延续”的意味,还有祈福、祝愿的含义。
古代寿礼的礼仪程序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送寿帖
古代的富贵人家做寿是十分隆重的,大多由子女或其他后辈操办。寿期的前三天要送寿帖给亲友,通知寿期并请来宾吃祝寿酒。接到请帖后,亲朋好友也就开始准备寿礼,并在寿日前一天送到做寿者家中。
设寿堂
古代寿礼通常在家里办,这就需要布置拜寿行礼的寿堂。寿堂设在正屋大堂或家庙中。中堂挂大寿福、百寿图,或一幅手持仙杖的老寿星像;四壁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或上写寿星的功名、德行、业绩等的寿屏,都是赞美之语。中案上供奉神像,如果给女寿星做寿,就要在案前供一尊“麻姑献寿”像。神像前香案上陈列插花用的花筒、香炉,以及寿桃、寿面、水果等。两边高燃红色寿烛,烛台下要压着黄钱、纸元宝等敬神钱粮。
行寿仪
做寿往往要三天。寿日的前一天晚上,寿星与家人团聚在堂屋里,一家人吃寿面,设小宴,叙家常,并对第二天的正式祝寿事宜进行更为周密的安排和分工,这叫暖寿。
第二天便是寿星的生日,这是最热闹且隆重的一天。早晨起床,老寿星(或寿星夫妇)便穿上礼服。儿媳奉上一碗莲子鸡蛋茶,吃完后登堂,点燃香烛敬拜天地、祭祀祖先,同时两旁乐队吹奏寿喜乐曲。礼毕,寿星坐到放在中央的八仙椅上,依次接受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等下辈的跪拜礼。等其他亲朋好友来后,也坐在这里接受祝贺。受贺者的晚辈要站在寿堂两侧,对拜寿的亲友一一还礼。礼毕,寿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分赠给下辈们。随后放鞭炮,大摆宴席酬谢客人,人们祝酒、品菜,共享天伦之乐。
除了正规的祝寿礼仪,有些家庭还举行一些特殊的做寿礼俗,如:请和尚、居士念寿经,给神佛送疏等;有的佛教徒要“放生”,即寿星将子女从鸟贩子、鱼贩子那里买来一些鸟类、鱼类等亲手放它们生路。
祝寿第三天要回礼,即主人家适当回赠客人一些礼物,称为“敬福”。
吃寿宴
寿宴通常是富裕人家的专利。宴席上的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并且菜肴的总数要取九或九的倍数,以讨吉利。
寿宴上必须要有寿面和寿酒。吃寿面时,千万不能用筷子将面夹断,因为寿面越长表示越长寿。由于“酒”与“久”谐音,所以,寿宴上的“祝寿酒”就有祝人寿命长久之意。
贺寿礼
祝寿自然不能没有寿礼。民间常见的寿礼有寿桃、寿糕等,都是祈祝长寿的意思。学识修养较高的文人学者间则会馈赠寿联、寿幛、寿屏等。
延伸阅读
寿日吃长寿面的来历
祝寿吃寿面的习俗在我国起源很早,据说,这与汉武帝有关。当年,汉武帝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的长短有关,寿命长的人,他的人中一般都很长。当时名士东方朔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他的面孔更是不知有多长了。这本是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以后,人们信以为真,而且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同音,面条又有形状绵长不断的特点,因此,面条理所当然地成了长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