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44

第44章 尚左避尊的乘车礼仪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当车成为一些人专属用品时,车便具有了因人而带来的身份地位的标志,讲究乘车礼仪也就成为一种必要。

车、轿等原本只是人们为了生活方便而发明的交通工具,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们却逐渐附带上了尊卑贵贱的标志,从此,什么身份的人可以同乘一辆车,在什么的场合应该乘坐什么类型的车,拉车的牛马是几匹,抬轿的人数是几个,车身轿身该装饰何等样的花纹……这些问题随着产生而被规定下来,这些规定就是后来的乘车礼仪。

乘车姿势

上古时期,人们都是站着乘车的。《礼记·曲礼上》记载:“妇人不立乘。”可见男子大都是立乘。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站在车上,眼睛要看车前十六步半的地方。凭轼时,目光只看到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超过车轮中心。据说,孔子就很讲究乘车姿势。乘车过程中,如果遇到尊者,要行轼礼,即用手扶轼(车厢前栏板上的横木),躬身低头看着马尾,来表示敬意。

不可僭越

由于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所以历代都对车服品级制度作出了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如果僭越即是违礼。据说,汉文帝曾乘车去拜见母亲,让宦官赵谈参乘。郎中官袁盎看到后,伏在车前进谏说:“我听说天子只能同天下的英雄豪杰同车共乘,现在我们汉朝虽然缺乏人才,您也不能同宦官同车共乘啊!”于是汉文帝就让赵谈下车了。

不可降低标准

乘车时不可僭越身份地位,这本无可非议。但在古代,如果该乘车而不乘也是违背礼制并要受到惩处的。东汉时,巨鹿太守谢夷吾曾经只带了两名随从,乘坐简陋的柴车,到所属小县督促春耕,他原本想要俭省,没想到竟然以“仪序失中,有损国令”的缘由遭到弹幼,进而受到了降职处分。由此看来,朝廷更看重的是统治阶层的威仪。

乘车位次

古人乘车尚左。《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这段话很详细地解说了古代乘车礼仪中的位次问题。也就是说,古代一车三人,其中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车右又叫骖乘,他的任务是或者执戈御敌,或者在车遇险阻时下车排除障碍、推车。车右通常都是勇武而有力的人,如《鸿门宴》中沛公的骖乘樊哙,因其勇武甚至得到了项羽的惺惺相惜。

遇尊下车

《礼记·曲礼上》规定君子乘车,如果经过卿的朝位就要下车,这是一种礼仪。春秋时,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闲谈,听到有磷磷的车声自远而近,到宫门阂柱下就停了,过了阂柱却又响了起来,且车声渐渐远去。卫灵公夫人说这一定是蘧瑗,卫灵公很奇怪,问她怎么知道。卫灵公夫人说,礼制规定,过国君的门要下车,见国君的马要扶轼,蘧瑗是卫国有名的懂礼的贤才,绝不会因为黑夜中别人看不见,就不行这个礼的。灵公派人出去打听,果然刚才是蘧瑗。

唐宋以后,轿子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于是有了乘轿礼仪,并因为车轿的丰富、人员等级关系的复杂而礼仪也更加繁冗。但最基本的还是脱不开以上几种。

延伸阅读

奚仲造车

我国在很早就发明了车。《荀子·解蔽篇》中记载:“奚仲作车乘”。后人注解说:“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也。”这就是说,车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最初可能是用徒手搬运重物,后来发展至用圆木棍垫在下面拖拉重物,从而导致车轮和车的发明。最初的车轮是由一块整木制成,称为“辁”。以后逐渐发展成有辐条的轮子。据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车的雏形,奚仲只是对它进行了改良,并安排专门的官吏监督制造,所以,人们就传说“奚仲造车”。无论如何,车的发明都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