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43

第43章 阵容庞大的卤簿仪仗

卤簿是使用于祭祀、朝会、外出和行幸等过程中的仪仗。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卤簿仪仗保护着皇族和达官贵人的安全,也是他们威仪的体现。

元代有一个著名的散曲作家叫睢景臣,他写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描写了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的情景,其中有下面几段文字:

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这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这几段文字其实描写的是刘邦的卤簿仪仗,虽然经一个见少识浅的农夫之口调侃得很谐趣,但是,还能看到当时卤簿的一些情况。

卤簿,即现在所说的仪仗队。“卤”,本义是外蒙皮革用来御敌的大盾牌,后来引申为铠甲兵器。君王出行,前后左右都有卫士按照一定的次序手持兵器保护,而这一切都要按顺序记在簿册上,所以,这些就被称为“卤簿”。

卤簿仪仗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完备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卤簿仪仗包括不同形式的车舆、服饰、礼仪用旌旗、器物、武器等等,历代王朝都制定了一套繁缛的卤簿仪仗制度。如清代的卤簿分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和骑驾卤簿四种。其中大驾卤簿用于祭天等国之大典,等级最高。法驾卤簿,用于朝会和太庙祭祖;銮驾卤簿,用于平时出入;骑驾卤簿,用于行幸。

皇帝卤簿的阵容非常大,我们可从唐代皇帝出行卤簿仪仗中管窥一豹。

唐代天子大驾出行时,侍中、中书令以下各官夹侍路前,万年县令为先导,其次为京兆牧、太常卿等官,皆带和自己品级相配的卤簿;其次是由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人,带弓箭横刀率领的清游豫;其次是朱雀队,带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莺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等,皆由四匹马载行;其次是鼓吹,包括太史监、书令史等若干人;其次是持极前队,有御马二十四匹,每马由二人驾驭;其次是由数人骑马护持的左青龙、右白虎旗队;其次为左右卫果毅都尉,各率卫士若干人;其次为左右卫将军,各率兵若干;其次是左右厢,由中郎将统率兵士若干;其次是玉辂,驾六马,由太仆卿驭之,此外有驾士三十二人;其次是卫门旗,由二人执,四人挟护,另有卫士数十人;其次是大伞二,难尾障扇四;其次是殿中少监及诸司供奉官以及御马;其次是后持极队、玄武幢;其次是后黄麾,殿中侍御史、太角、方荤、左右武卫五牛旗舆;其次是黄门令、门下、中书、秘书、殿中等省局官员;其次是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各统率兵士数百人;其次是诸卫马队;最后是玄武队,有卫士若干。凡是御驾到达某地,将军立在路的右边,侍中奏“请降辂”,天子出,伞、扇、华盖、侍卫等随行。这样的仪仗往往逶迤数里,前后互相看不见,规模非常庞大。因此,除非有重大典礼,一般不用大驾。

在古代,不仅皇帝、皇后、太后、皇太子、诸王、公主等有卤簿,公卿以下的文武百官出行时也都有规模、形制大小不等、式样各不相同的卤簿仪仗。各代根据具体情况也略有不同。卤簿仪仗除了谨慎、戒备以防不测之外,因其威仪煊赫,能令人生畏,所以也能使这些达官贵人安全、顺利地通过街衢到达目的地。

延伸阅读

闯入仪仗队里的苦吟先生

古代官员出行需要预先“清道”,老百姓看见仪仗队来了,就必须回避。不仅普通百姓要回避官员,职位低的官员也要让着职位高的官员,即贱避贵,卑让尊。如果有人挡路或者冲犯了仪仗队伍,是要被治罪的。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贾岛,人们称他“苦吟先生”。他有两次都因为在路上专心作诗而误闯进了官员的仪仗队,但两次的待遇却是不同的。第一次,他骑在驴上做诗,得了一句“僧推月下门”,但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就一边走一边比划着琢磨。结果不觉之间冲进了当时的京兆尹(都城市长)府尹、大诗人韩愈的仪仗里,当场被韩愈的左右拿下,押至韩愈面前。韩愈问明情况后,想了想说:“‘敲’字好。”二人从此结为诗友。但是,贾岛第二次误闯仪仗队就没有如此的幸运了。他也是在作诗过程中,闯入了好讲排场的官员刘栖楚的仪仗队中,当时他就被抓起来投入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