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与大人物打交道
47474200000004

第4章 与你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你必须学会与大人物打交道(3)

王功权198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专业,任万通实业集团董事局名誉主席、执行董事、万通国际集团董事长。1998年,王功权主动从万通集团总裁位置上退了下来,只身去了美国。他应IDG投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周全的邀请,加入了IDG投资。

结识王功权时,周鸿伟也算是久经沙场。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折腾创业,曾经打造了最早赢利的搜索引擎,是投资家的宠儿。1992年,周鸿伟被保送到西安交大读研究生。读研期间,他编过游戏软件、杀毒产品,但都失败了。创业受挫让他明白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便决定先进大公司,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于是毕业后,周鸿伟加入方正集团,从程序员做起,由项目主管到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最后做到方正研发中心副主任。

时任IDG合伙人的王功权对周鸿伟的“复杂经历”颇有兴趣,决定对3721投资。按照程序,周鸿伟在酒店的咖啡厅里先见到了IDG的投资助理施晓东及合伙人林栋梁。在长达3个小时的会谈时间里,周鸿伟既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任何资料,完全凭一张嘴巴努力兜售自己的想法。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王功权甚至不得不让他练习如何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商业模式。

遇到王功权,周鸿伟真的很幸运。尽管IDG甚至没有看明白周鸿伟的商业模式和3721的发展前景,但基于之前双方的充分沟通,以及对周鸿伟本人及其团队的认可,IDG毅然决定给周鸿伟投资25万美元。这是因为王功权认为初次创业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比例相对较高。投资初次创业,虽然风险大一点,但只要看好对方的执行力和其他方面的优势,王功权觉得问题不大。在投资3721这件事上,王功权的宝算压对了。

在王功权的信赖与支持下,周鸿伟和他的3721网站从互联网创业新生代中脱颖而出,成为1999年度中国互联网经济备受关注的一个。2000年初,3721进行第二轮融资,总共获得三家风险投资的二百多万美元。几年后,3721以一亿的价格被雅虎中国收购,周鸿伟变身为雅虎中国区总裁,赚到了五千万美元后离职,转而搞起了风险投资。他一路折腾不停,被称作中国IT业“最复杂、最有趣、最另类”的人。

得到那些能量非凡的大人物的帮助,是每个想要创业的人都渴望的,有了他们的提携,再大的困难都可以跨越;有了他们的提携,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些大人物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理念,都会成为创业道路上的指明灯,多寻找愿意帮助自己的大人物,可以对自己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7.大人物背后往往有更大的能量

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磨难,如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那就是一个值得敬慕的人。但最要紧的是先练好内功,再去寻找大人物的帮助。

同是网络歌手,杨臣刚的运气显然更好。2004年,杨臣刚创作并演唱的歌曲《老鼠爱大米》在音乐网站分贝网上首发,创下上榜55天,已经有200万人次搜索量的纪录,杨臣刚迅速红遍网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音乐教师,摇身一变成为歌迷追捧的新偶像,以500万元身价与唱片公司签约。

在此之前,26岁的杨臣刚以伴奏、教人学习吉他和酒吧驻唱等方式糊口,辗转于武汉、广州、北京三个城市,生活拮据,但一直狂热地喜欢唱歌。他非常崇拜Beyond的黄家驹,清苦的日子里,黄家驹的歌对他而言就是闪亮的路标,不仅领着他进入了音乐的大门,支撑他走过了最苦的一段生活。2000年一天,杨臣刚在酒吧演出时,被一位海外旅游公司游轮的主管看中,对方邀请他到游轮去演唱。于是接下来,杨臣刚在重庆到上海的豪华游轮上唱了整整一年。期间他遇到了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音乐人,常常和他们聊音乐。渐渐地,杨臣刚不再满足于抱着吉他唱歌,开始学习鼓、键盘、贝斯,尝试按自己的想法做音乐。后来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老鼠爱大米》,并因此走红。

作为最早一代因网络火起、笑傲手机音乐的歌手代表,杨臣刚的个人成名也是TMT时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结晶。随着时间推移,无线音乐从当年的雄霸音乐帝国的天之骄子日渐萎缩,苦于网络歌手“歌红人不红,人红不赚钱”的现状,杨臣刚果断转型,此后他除了担任纪博湾和世纪佳映等几个公司的音乐总监,还开办了一所艺术研修班,专注于幕后育人。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充斥着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那些学历很高的人不能取得成功呢?因为他们总是信奉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取得成功,而不肯或者不屑于同别人合作。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面对低迷而茫然的前途,人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这时一定不要气馁,坚持下去,要相信年轻的人生没有绝路,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在这种转折之前的黑暗期,只要拥有大人物的指点,就会少走弯路,早日成功。放眼天下成功人士,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中,都曾得到过大人物的支持,许多人正因为得到了大人物的支持,才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缩短升迁、发达的过程,将自己的人生提高到一个高度。

8.“名人效应”的作用

名人是指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因为他们处处会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现在很多商品都会请一些名人来为其做广告或宣传,这就是要借用他们的名气,来打出自己的品牌,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商业人士惯用的技巧,通常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那个最经典的总统“卖书”的故事吧。

一位出版商因为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而着急上火,他日思夜想,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给总统寄去了一本书,并几次三番地去征求总统的意见。总统忙于政务,根本没有读他的书,但是又不愿意被他纠缠,便随意回复了句:“这本书写得不错。”之后,出版商便大做宣传:“现出售总统喜欢的书。”人们都急于知道什么书能让总统给出好的评价来,于是便想买回去看看,这些书因此被一抢而空。

不久,又有一批书压在了出版商的手里,于是她又送了一本书给总统。总统有了上一回的教训,便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简直糟透了。”出版商听后高兴地又大做宣传:“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很快销售一空。

第三回,当出版商再将书送给总统时,总统再不肯上当,便没作任何答复,但是出版商却不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又广为宣传:“什么书会令总统都难以下结论?欲购从速。”结果可想而知,书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得知后,真正是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这就是名人效应,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举一动充满了好奇,而聪明的商人就会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将名人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让名人为自己做广告,从而大发其财。

就连基辛格无意中也为别人做了活广告呢。

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有一个闻名全世界的西餐酒吧,名叫“芬克斯”,它曾连续多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内。如果你去了这个酒吧,你一定会很好奇它为什么能如此知名呢?因为它是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酒吧了,虽说已有70年的历史了,但是它的面积却不过30平方米左右,一个柜台五张桌子。它最早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因此,它也一直保持着当时的原貌和风格。1948年,一名德国犹太人罗斯买下了酒吧,经营至今。但当时,那里也只是各国记者们喜欢驻足的地方。

现在,“芬克斯”之所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酒吧,却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基辛格,著名的美国前国务卿。

20世纪70年代时期,为中东和平而奔走的基辛格,到达耶路撒冷时,想起记者们曾提到过的“芬克斯”,便决定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恰好接电话的正是店主罗斯。

基辛格做完自我介绍后,便提出了自己预约的请求。当时,在中东地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他的大名,并且他还掌握着约旦和中东的命运大权。罗斯最初非常客气并礼貌地接受了基辛格的预约,但是,接下来基辛格提出的要求却违背了罗斯所奉行并恪守的职业道德。

基辛格说:“我有10个随从,他们将同我一起前往贵处,到时希望可以谢绝其他的顾客。”基辛格本以为这个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况且还因为他不是别人,而是基辛格,对方呢?只不过是一个酒吧小老板;另外自己这样的身份光顾那家小店,也是那家小店荣幸之事。

令基辛格始料不及的是,罗斯竟拒绝了他,说道:“您能光顾本店,是我莫大的荣幸。但是,因此而谢绝其他客人,是我所不能做的。因为他们都是老顾客,是他们支撑起了这个店,而现在因为您的缘故把他们拒之于门外,却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做的。”

这让基辛格非常难堪,他很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傍晚,基辛格再一次给罗斯打电话。他首先为自己头一天的无礼表示了道歉,然后说这一次他只带3个随从,只需要一桌,另外也不用谢绝其他客人。当然这对于基辛格来说可算是一次最大的让步。但是,结果却又令基辛格非常意外。

因为罗斯这样回答他:“对您的诚意我非常感谢,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

“为什么?”基辛格大惑不解。

“因为明天是星期六,按照惯例本店休息。”

“你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因为我后天就要离开此地了。”

“这不行,先生。作为犹太后裔的您也明白: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渎。”

基辛格听了罗斯的解释后,什么也没说,挂断了电话。

这则轶闻很快被美国记者获悉,并写成新闻登上了报纸,于是,“芬克斯”酒吧在一夜间知名度大增,凡是去耶路撒冷的人们都争相去看看这个曾经两次拒绝基辛格的小酒吧。

即便是拒绝,酒吧也会因为“名人效应”而闻名于世,可见,名人效应所带来的力量是很难想像的。名人或者大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人或者大人物,除去先天气条件外,更得力于他们后天努力的成果,对于他们现在的地位、荣誉也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当然,也离不开社会造就的因素,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有很强的感召力的影响力。另外,有专家说,“名”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资源,而良好的运作可以令这种资源转换成为一种财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争相利用“名人效应”来创造财富的原因。

有些人很排斥这种“名人效应”,认为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想,名人拥有其不同于普通人的声名效应是很正常并理所当然的,因此,他们所带给大众的视听方面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巧妙地利用好“名人效应”,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9.背靠大树好乘凉

毕竟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单打独斗终究也不会取得大成就,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和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与他人合作,就要善于借助各种有利条件。而背靠大树好乘凉是最有效的途径。“大树”可以是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你崇拜的对象,他们无论在经验、知识还是技能等方面都比你更胜一筹。因此,他们是能够指导你前进的引航员、开路者。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一直在韬光养晦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见时机成熟,毅然起兵反隋。

当时东、西突厥强盛,经常出没袭扰太原地区。为解后顾之忧,李渊用十分卑恭的语气亲自给突厥写信求和,并以厚礼相赠,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可汗却回信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援助。

得知这个消息,李渊的手下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李渊赶快登上皇位。但是经过再三考虑,李渊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不仅没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信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旗易帜。

在突厥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就要自立,不敢再随意侵犯。而在隋政权看来,虽然怀疑到李渊身藏野心,但他毕竟打着“尊隋”的旗号,因此,除了做少量的防御布置外,从未对李渊发起过主动的攻击围剿。

李渊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起来了。

不过,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树,而自己刚刚破土,尚是幼苗的时候,把苗根扎在这棵大树之上,饱吸树中水分养料,又借大树遮风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悉心保护,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等到时机成熟,李渊便离开了隋朝这棵“大树”,建立了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