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经
47464800000024

第24章 阴阳互济——房事养生(5)

男女双方在性欲的强度、速度及敏感度上差异很大。一般而言,男子的性冲动较容易激发,不仅出现得快,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高潮;然而,持续时间较短,兴奋感会很快消退。相比之下,女子的要求来得慢,冲动较迟缓,维持时间长,不易消退。基于这些差异,行房之时,双方应当彼此照顾,互相配合,尽可能实现同步。《素女经》指出,“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阳不得阴则不喜,阴不得阳则不起,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卒上暴下,爱乐未施”。此即是说,夫妇性事,应当先感应而相互促动情欲。如男人不能感动对方,则女人不喜悦、无性兴奋;女人不能感动对方,则男人无性欲,阳根不起。若是匆忙交合、动作粗鲁,没有先行戏道,挑起性欲,则很难实现夫妻生活美满与家庭和睦。

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生,慎之。

语意:妇女生小孩后,百日之内不宜行房,否则会滋生百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语见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在产后哺乳期,妇女的体质极为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较差,需相当长的时间调养,故产后百日内禁行房事。孙思邈指出,“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故需殷勤,尤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褥风”。又说,“凡妇人皆患风气脐下虚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可见,产后三个月内,必须禁行房事,否则极容易造成虚冷、血崩、阴挺、腰腹疼痛等各种产后疾病。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遵生八笺·戒色延年歌》指出,“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这里所谓的接御有度,既是指房事要有限度,又指应遵循一定的法度。妇女在经期、孕期和产后以及哺乳期,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血海不足,冲任二脉虚寒。若在此三个特殊时期内行房事,易耗损肾精,令诸邪有机可乘。如果违背这些原则,极易发生疾病。如唐朝名医孙思邈曾说,“妇女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另外,传统医学认为,妇女在孕期应当主静节欲,以保胎元。孙思邈曾说,“妊娠一月……不为力事,寝必安静,无令恐惊;妊娠二月……居必静处,男子勿劳。”所谓不为力事、男子勿劳,即指这段时间当禁行房事。古人认为,胎元有赖肾水荫护,若兴酣情荡,阳火必为所动;阴精大泄,易致肾水枯涸。如此,水火两病,则胎不能固而易坠。所以,月事、妊娠、产后等特殊时期,应当节制房事以保护女性的健康。

疾病而媾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

语意:生病时夫妻同房,会令精气耗伤,血脉失和。

语见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古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不足是人体生病的内在原因。人体染病之后,脏腑经络等发生异常,气血失和,阴阳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若再强力行房,势必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病情。所以,患病之人,宜独卧静养,以养护精气,祛除邪气,调和阴阳,疗养疾病。所谓服药千朝,不如独宿一宵,即是此意。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半生非病不孤眠”,本意是说夫妻生活对他很重要,不过同时也说明,生病时一定要禁行房事。身体本来有病,又因行房事而丧生的人,在历史上多有记载。据《西京杂记》中讲,西汉卓文君容颜姣美,眉毛似望远处山峦的青黛,脸色红艳如出水芙蓉,肌肤柔滑如羊脂白玉。十七岁丧夫守寡,为人放纵不羁,风流倜傥。因爱司马相如的文才,不顾礼教约束随他私奔同居。司马相如原有消渴之病,自两人私奔后,因喜爱文君的美色,纵欲寻欢,以致旧病复发。后来,司马相如虽曾作《美人赋》以自讽自责,但仍不能见色而有所克制,终于加重了消渴病而过早地死去。风流才子配红粉佳人,堪称神仙眷属。可惜司马相如不顾消渴之疾而旦旦伐之,终于自促其死,实在可惜。贪恋美色本来就对养生不利,若是身体有病而不知收敛,显然就更加危险了。司马相如未尝不知这个道理,然而却无法克制自己,实为可悲。

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

语意:懂养生之道的人,是不会违背阴阳调和的法则的,但他却能闭守精气,保持气血的充盛。

语见元代养生家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有男无女或有女无男,如有春夏而无秋冬,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懂得性养生的人既不纵欲、早欲,也不绝欲禁欲,所以不绝和合之道者,多能益寿延年,其紧要之处则在于固精益肾。

重视固精益肾是中国房事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明代养生家袁黄在《摄生三要》中指出,“肾为藏精之府。五脏各有藏精血,无停泊于其所。盖人未交感,精涵于血中,未有形状。交感之后,欲火动极,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而变为精以泄焉……养生者务实其精。实精之要,莫如经年独宿……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此即是说,人的肾脏是藏精气的总处所。五脏都各藏有精血,但精血并没有停滞在其内,此是因为人在未交合时,精气混藏于血气之中,没有具体形状可见。但当男女交合时,性欲之火运动加剧,使周身流至命门的血转化为精液而外泄。所以袁黄主张,养生的人务必要固护和充实精气。充实精气的要点是,夫妻应经常分床、分房,各自单独就寝。固精益肾的措施有很多:首当节制性欲,蓄精养血;过度疲劳极易耗伤精血,故要避免劳伤;应善于调节情致,禁忌喜怒失节,以防气机逆乱,阴精暗耗;酒为辛甘之物,辛能助热,甘能润湿,湿热相杂,耗气伤血,故当少饮酒;要注意调节饮食,各种食物皆有味,饮食得法,自会使精血之源充盈,肾精充盛。若再配合以药物、针灸、气功、按摩等养生方法,益精壮肾之效会更加显著。

人有强弱,年有老壮,各随其气力,

不欲强快,强快即有所损。

语意:体质有强弱的差异,年龄有老壮的不同,不同的人应各随其精力的盛衰而酌情决定行房与否。不能超出体力的限度而图一时之快,否则对身体会有损伤。

语见《玉房秘诀》。古代养生家认为,强肾固精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然而,夫妻房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耗失精气。因此,在正常的夫妻生活中,如何把握好行房频度就很重要了。《玉房秘诀》认为,十五岁壮盛的男子,可一天泄精两次;瘦弱的,只可一日泄精一次。二十岁而身体壮盛者,可每日泄精两次;虚弱者,每日只可泄一次。三十岁壮盛的男子,可一日一泄;体质差的人,则只能两日一泄。四十岁壮盛男子,可三日泄精一次;虚弱者只能四日泄一次。五十岁壮盛的人可五日泄一次;虚弱者,只能十日泄一次。六十岁体盛者,可十日泄一次;体虚者,只可二十日泄一次。七十岁体盛者,可三十日泄一次;体虚者,则不宜泄精。

关于行房的频度,古代养生典籍中多有涉及,然各篇所论不尽相同。总的原则:年轻体壮者,其施精间距较短,年老体衰者,泄精间距拉长。六十岁后,因男体多阴阳俱衰,故一般不宜再泄精。然而,人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这些原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疾病有无等酌情而定。若行房之后,男子自觉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则表明频度尚可。

欲知其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

语意:夫妻房事的要点是脏气宜稳定,心绪需安乐,感情要和谐。

语见《素女经》,此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性学著作。素女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的一位性爱女神,是传世的房中术著作中经常引用的人物。汉朝的张衡写过一首《同声歌》,描述男女新婚之夜的情形,有“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之句,说明素女的影响已深入民间,新婚夫妻房事都要以素女的论述为参考。

宋代的陈无择编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指出,“复杂多变的病因不外乎三类:一为内因,即内伤七情;二为外因,即外感六淫;三为不内外因,即饮食饥饱、房事不节、虫兽外伤等”。《素女经》则专论房事与健康的关系,指出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书中初步提出了优生的原则,强调爱乐是两性交合的目的,同时也为了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此书首先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数泄精。又提出了房事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必先有爱乐然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最忌讳的是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投意合,俱有悦心。在男权社会中,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女性的性权利。该书有些方面还涉及性心理,强调男子在房事中要有自信心,当视敌(女方)如瓦石,自视若金玉。房事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禁欲是有害的。但是,行房有节度,方可使男不衰,女除百病。为此,书中提出了节度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至,神明统归。这里所说的三气,主要是指正常的心理状态。若是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五志过极,必然会影响夫妻生活。

贰生者,食也;损生者,色也。

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

语意:饮食能增加生命的活力,而不适当的性活动则可耗损生命。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在夫妻生活方面必然会遵守一定的法则。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二者对于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化生为人的精气,可令生命之树常青;夫妻的房事生活,会损耗精气,若是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易使青春之花早谢。古人通过对家庭和夫妇生活的观察,于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男女交合必有则的养生之道,对后人有深刻启示意义。

但是,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地来看。饮食可养生,然不当者则害性;房事可损生,然有道者则延年。比如,嗜食肥甘及醇酒,可能会导致性功能障碍。古时候有怪病多痰、痰生百病等说,而嗜食肥甘极易生湿、生热、生痰。明代养生家张景岳曾指出,凡饮食之类,则人之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于拘执。唯酒多者为不宜……酒性淫热,非唯乱性,亦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耳。醇酒体湿性热,既可兴阳,又可败阳。所以,性功能障碍疾病与嗜酒的关系甚密。张景岳指出,与其多饮,不如少饮;与其少饮,不如不饮。由此可见,调理好饮食,是保障性健康的前提。在中医看来,肾精即为真阴,虽是先天之精,却需后天水谷之精提供营养而保持旺盛不衰。由于脏腑之精需不断补充,才能不断下输于肾而化为肾精,故阴精特别是肾精是易损难成的。肾精既为生命活动的基质,而又常会被房事不节而耗泄,故古代养生家有“阳有余而阴常不足”之说。显而易见,只有饮食与房事综合调养,才是益寿延年的上策。

治病必求于本。

语意:治病的时候,必须以阴阳为本。

语见《黄帝内经》。阴阳相对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旦阴阳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情况,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就性健康而言,这四种情形极为明显。例如阳盛则热,即阳邪侵犯人体之后,人体会呈现出热性病变,如男子阳强、女子性亢奋等;阴盛则寒,即阴邪侵犯人体后所呈现出的寒性病变,如男子阳痿、女子性冷淡等;阳虚则外寒,即指阳气受损,机能减退,往往表现为肾阳虚弱、性功能减退等;阴虚则内热,即指阴气耗伤,包括精、血、津等等,此类病症常表现为遗精、早泄、行房出血等。

古人认为,天地、四时、人体的阴阳都是相互协调、息息相通的。因此,人们在养生、诊病、治疗等方面,都必须取法于阴阳,方不致有所失误。《黄帝内经》指出,“天有四时寒暑的推移,五行生克的变化,乃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以促成万物的生长收藏。因天人是合一的,所以人也因之而有五脏,五脏再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的情绪变化。喜怒悲忧恐等情绪变化常常伤及人的内脏,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常伤及人的肌肤形体。血为阴,气为阳。暴怒则迫血上行,所以说暴怒伤阴;暴喜则气缓而下,所以说暴喜伤阳”。中国人讲和为贵,既指天与人和,又指人与人和,还指自身的通体和畅,都是有深刻养生道理的。

“食色,性也。”古代医家对房事养生的论述,有不少科学的成分,这也是中医养生学的精华之一。中国古代房事养生的总原则是欲不可早、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和欲有所避。房中养生不是追求纵情淫乐,而是以节欲益寿为前提的。

中华养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