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博弈
47454200000049

第49章 回应的规则:威胁与许诺

让别人有机会对你发出一个威胁永远不是好事。你大可以选择按照对方的希望行动,却没有必要等到听见一个威胁。

威胁是对不肯与你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既有强迫性的威胁,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飞机,其确立的回应规则是假如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全体乘客都将死于非命;也有阻吓性的威胁,比如美国威胁说,假如前苏联出兵攻击任何一个北约国家,它就会以核武器回敬。

强迫性的威胁的用意在于促使某人采取行动,而阻吓性的威胁的目的在于阻止某人采取某种行动。两种威胁面临同样的结局:假如不得不实施威胁,双方都要大吃苦头。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威胁的可信性问题:两兄弟老是为玩具吵架,哥哥老是抢弟弟的玩具。不耐烦的父亲宣布政策:“好好去玩,不要吵我;不然的话,不管你们谁向我告状,我把你们两个都关起来。”

被关起来与没有玩具相比,情况更加糟糕。现在,哥哥又把弟弟的玩具抢去了,弟弟没有办法,只好说:“快把玩具还给我,不然我要告诉爸爸。”哥哥想,他真的告诉爸爸,自己是要倒霉的,可是他不告状只不过没玩具玩,告了状却要被关起来,告状会使他的境况变得更坏,所以他不会告状。因此,哥哥对弟弟的警告置之不理。的确,如果弟弟是会计算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他还是会选择忍气吞声的。可见,如果弟弟是理性人的话,他的上述威胁变得不可信。

可是,实际生活中的弟弟,多半不是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想远一些,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也常常不能够归结为彻底的理性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弟弟也有向爸爸告状的,心想:“你不让我玩,我也让你玩不成。”

一个不计代价、只要胜利的行动可以使这个参与者获得策略上的优势,抢占先机,率先出招。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实施什么行动,仅仅通过对一个回应规则提出一个承诺,获得相应的策略优势。

尽管你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但这个回应规则则是在别人开始行动之前就实施。

比如,父母对孩子说:“除非你做完作业,否则不许出去玩。”毫无疑问,这个规则必须在这个孩子跑出去之前就开始实施,并且明确宣布。

在这个对话中,父母的回应规则也可以称做是一种威胁。威胁既有强迫性的,也有阻吓性的。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客机就会提出强迫性的威胁——假如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全体乘客都将死于非命。而在冷战时期美国威胁说,假如前苏联出兵攻击任何一个北约国家,它就会以武力回敬。这种威胁就可以称做是阻吓性的威胁。

强迫性威胁的用意在于促使某人采取行动,而阻吓性威胁的目的在于阻止某人采取某种行动。两种威胁面临同样的结局:假如不得不实施威胁,双方都要大吃苦头。

在回应规则中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许诺。这是对愿意与你合作的人提供回报的方式。

检察官会向一个被告许诺说,只要他愿意成为公诉方的证人,检举同案中的其他被告,他就会得到宽大处理。许诺同样可以分为强迫性的和阻吓性的两种。强迫性许诺的用意是促使某人采取对你有利的行动,比如让被告摇身一变成为公诉方的证人;阻吓性许诺的目的在于阻止某人采取对你不利的行动,比如黑帮分子许诺好好照顾证人,只要他答应保守秘密。

同样,两种许诺也面临同样的结局:一旦采取(或者不采取)行动,总会出现说话不算数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作出一个真正的承诺并非易事。

在绑架的例子中,受害者非常愿意作出许诺,一旦获释一定不泄露绑架者的身份,而在收到赎金之后并不想杀害受害者的绑匪非常愿意相信被绑架人的承诺。但是受害人一旦获释,就再也无法要他遵守诺言。

为寻找证人,检察官会向一个被告许诺说,只要他愿意成为公诉方的证人,检举同案中的其他被告,他就会得到宽大处理。

有时候,威胁与许诺的界限非常模糊。威胁与许诺的界限只取决于你怎样称呼当前的情形。歹徒威胁说,假如你不给他一点钱,他就要加害你。假如你没有给,他就会动手“修理”你,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情形,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他又会许诺说只要你给他一点钱,他就会住手。随着形势转变,一个强迫性的威胁会变得和一个阻吓性的承诺差不多。同样,一个阻吓性的威胁与一个强迫性的许诺的区别也只限于当时的情况。

一切威胁与许诺的共同点在于:回应规则使你不会在没有回应规则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由于别人对你以后的行动的预期毫无变化,这个规则也就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不过,说明什么事情会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发生,仍然具有一种公告天下的作用,这些说明称为警告与保证。

如果实践一个“威胁”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警告。比如,一位总统告诉他的国会议员们,如果国会不能通过他提出的法案,他就要解散国会,重新举行大选。这就是一种威胁。警告的用意在于告知其他人,他们的行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实践一个“许诺”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保证。孩子不理会关于炉子顶部很热的警告,结果烫伤了,这使父母得到某种保证,知道孩子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干了。

我们强调这两对概念的区别是有理由的。威胁与许诺是真正的策略行动,而警告与保证更多的是起一个告知的作用。警告或者保证不会改变你为影响对方而设立的回应规则。实际上,你只不过告知他们,针对他们的行动,你打算采取怎样的措施作为回应。与此截然相反,威胁或者许诺一旦时机来临,就会改变你的回应规则,使之不再成为最佳选择。这么做不是为了告知,而是为了操纵。

由于威胁和许诺表明你可能选择与自身利益冲突的行动,这就出现了一个可信度的问题。等到别人出招之后,你就有动机打破自己的威胁或者许诺。为确保可信度必须作出一个承诺。

无条件的行动是你先行且行动一成不变的回应规则。威胁与许诺则在你第二次出招时出现。两者都是有条件的行动,因为这个回应是由取决于对方怎样做的规则所确定的。一种策略行动总是抢占先机的行动。回应规则必须在对方行动之前实施,在博弈当中进行分析。如果你永不妥协,那么整个博弈都必须当做相继出招的过程,那么其他人就会针对你采取无条件的行动。

无条件行动若是打算用来影响对方,就一定要让对方看到,同样你打算通过威胁或许诺影响他的行动,那么他的行动也要让你看到。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他是不是选择顺从,而他也明白这一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基本的策略行动,还有更多更加复杂的选择。这些选择包括:你可以任由别人在你作出回应之前采取一个无条件行动;你可以等待别人发出一个威胁,然后再采取行动;你可以等待别人提出一个许诺,然后再采取行动。

有些时候,本来可以先行的一方放弃这一便利,让对方做出一个无条件的行动,反而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探讨过了。若是在跟随比带头更好的关头,这么做当然是明智的选择。不过,虽然放弃先行之便可能更加有利,但这么做却并非一个基本规则。

有时候你的目的可能是阻止你的对手作出一个无条件的承诺。古代战略家孙子曾经给过这样的提示:“围师遗阙。”只要留下出口,敌人就会认定还有逃生机会。假如敌人看不到任何逃跑的出口,就会迸发破釜沉舟般的勇气,顽抗到底。孙子的目的就是不给敌人对自己作出一个拼死战斗的非常可信的承诺的机会。

让别人有机会对你发出一个威胁永远不是好事。你可以选择按照对方的希望行动,却没有必要等到听见一个威胁。不错,你若不听话,但这一事实并不能作为你坐等对方发出一个威胁的借口。注意,这句格言只限于允许对方发出威胁而已。假如对方同时作出威胁和许诺,那么双方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