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博弈
47454200000047

第47章 诺曼底的胜利

你当然希望进攻对手的弱点,但前提是你要知道对方的弱点在哪里。

1944年春天,英美联军在北非战场上彻底摧毁了德国隆美尔元帅的抵抗,德军已经完全收缩到欧洲大陆,盟军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当时可供盟军渡海登陆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塞纳河东岸的布隆涅——加来——敦刻尔克一带,这里海峡最狭窄的地方只有几十公里,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另一个是塞纳河岸的诺曼底半岛,但是这里海面较宽阔,渡海时间将比较长,比较容易被德军发现。

当时,德军在欧洲西线的总兵力近60个师,但是要布防的海岸线长达3千英里。显然,德军不可能把这些兵力沿海一字排开,只能把主要兵力放在它认为盟军最有可能渡海登陆的地方。同时,盟军在英国集结能够用于渡海作战的兵力,由于受登陆舰船容量的限制,数量也有限,只能考虑集中有限的兵力重点进攻一个地方。所以,无论是对于盟军还是对于德军,选择和判断盟军将在哪里登陆,已经成为这次跨海作战成败的关键。

守备欧洲大陆西海岸的德军西线有两个司令官,一个是出身贵族、有“德国最后一位战略家”美誉的伦德施泰特元帅,另一个是屡建奇功的新贵、“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他们都估计到盟军即将渡海进攻,但是在判断盟军的登陆地点上却各执一词。

伦德施泰特认为兵贵神速,盟军多半会取道海峡较窄的加来一带急速渡海登陆,这一带正是伦德施泰特驻防的地方。而曾经在北非沙漠跟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和美国巴顿将军鏖战多时的隆美尔,凭直觉判断盟军将在他主布防的诺曼底一带登陆,主张在这一带集中兵力。在旁观者看来,两位元帅都认为应该重点加强自己的防区,虽然他们各有分析、各有理由,却还是难免有“屁股指挥脑袋”的成分:驻守在什么地段,就论证自己这个地段重要。

在具体战术上,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也有很大分歧。伦德施泰特主张“纵深防御”,即先把登陆盟军放进来,再发动强大反击,围歼盟军的有生力量。隆美尔则清楚战局已经逆转,认为围歼盟军有生力量的目标无法实现,觉得最好的办法只有在发现盟军即将抢滩登陆之际,即趁其立足未稳,迎头予以痛击。为此,隆美尔要求给诺曼底增派装甲师。这一请求没有被处在两个元帅之间态度模棱两可的希特勒接受。其实,盟军频频发出迷惑性的电报,制造即将发动在广阔海岸线上全面进攻的假象,使希特勒过高估计了盟军将用于渡海作战的兵力,认为即使是在诺曼底一带登陆,也不过是在从加来到诺曼底的广阔海岸线上全面进攻的前奏。这也是希特勒优柔寡断没有听取隆美尔的意见去全力加强诺曼底防御力量的一个原因。

由于德军分兵布防,而盟军攻其一点,诺曼底登陆获得胜利。从此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败局已经不可逆转了。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攻城战博弈”中,作为进攻方,你有50%的胜率,但是你不希望把胜利寄托在老天帮忙——你是个军事家,不是赌徒。你该怎么选择呢?

你当然希望进攻对手的弱点,但前提是你要知道对方的弱点在哪里。也就是说,你要掌握准确的情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优势,同时洞悉对手的弱点,你就会获得胜利。

这也就是军事领域的“情报战”或“信息战”。信息战分两方面:

一、了解对手信息;

二、保证自己的信息不被对方了解。

还记得孙子所说的“形人而我无形”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谓“形人”就是使对手的机动兵力变成僵化的阵势,一举一动都在我掌握之内;而我“无形”就是兵力保持机动状态,使敌人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如何做到“形人而我无形”呢?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诺曼底登陆就是一个“形人而我无形”、“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成功战例。尽管德军早就知道盟军一定会在法国沿岸登陆,并派出间谍刺探盟军作战计划,但一直未能获得准确情报。盟军的情报战更高一筹,不但保守住了机密,同时还通过利用双料间谍传递假消息、在加来对岸部署假军营、让当时被解职的巴顿抛头露面等手段,大放烟雾弹,使德军如堕五里雾中。

另一方面,盟军对德国军队的防御部署却比较了解。不但成功破译了德军的密码系统(二战时期,许多天才数学家参与了这一工作)、有法国抵抗组织和秘密特工源源不断传送情报,而且还通过早期的佯攻探明了敌军防御重点。在掌握战场气候、环境信息方面,盟军也走在了德军前面:登陆作战开始时,德军指挥官隆美尔元帅没在现场,因为他得到的情报是“天气恶劣,盟军无法进攻”。于是他决定趁此机会回国治病,并争取希特勒给他增派援军。然而,盟军的气象专家却更准确地预测到6月6日天气将好转。当隆美尔得知登陆战开始时,他叹息道:“我真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