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博弈
47454200000018

第18章 利己与利他的悖论

人不是天使,人们往往首先关心自己的利益。依据经济学说法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人”——自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

在本书中讨论的博弈问题中有一个限定,那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博弈问题都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所谓“个体行为理性”是指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个体或社会的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

自从“囚徒困境”的推论被提出以来,围绕它的涵义涌现了大量的文献。其中似是而非的解释与完全错误的理解不可胜数。误解之一就是,认为囚徒困境是自私自利的结果。如果个人进行决策时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就不会去选择损人利己的策略,如此则能避免囚徒困境。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人人都不自私,这世界该是多么美好!

与自私相反,那么道德能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就是一切都美好的吗?在《镜花缘》一书中描写这样一个君子国的故事。君子国里的人,个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

小说描写了一笔交易。这笔交易中的买方认为货色鲜美索价太低,而卖方则坚持自己的货色既欠新鲜,又属平常。最后成交时买者尽挑了次等货物,引起公众议论,说买者欺人不公,买方只好将上等货下等货各携一半而去。

还有一笔的交易,是双方在银子的成色和分量上发生了争执。付银的一方硬说自己的银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银的一方则嫌成色超标,分量又过高。无奈付银人已走远,收银人只好将他觉得多收的银子称出,送给了过路的乞丐。

双方让利和双方争利都会引起争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争论,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结果我们仍然得不到一个和谐的、协调的社会。

而国外的一部经济学名著《蜜蜂的故事》中却描写的是与君子国截然相反的一种情景。在这本书中作者曼德维尔提出了他的悖论:私人恶德就是公众利益。书中描写了一个充满恶行的蜜蜂王国的繁荣状况。

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

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

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

神实现了誓言……

接着,在整个蜜蜂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举国一片萧条景象。

将这两个故事相对比很有意思。两个君子的人交易要不是借助于强制方式(两个路过的老翁或一个乞丐)几乎达不成交易。而另一个充满私欲与邪恶的世界,却人人都过上好日子。这并不仅仅是小说家的天方夜谭,也是有着其中的道理。

试想一下,在现实世界的商业往来中,虽然双方都以谋利为目的,通过讨价还价却都可以达成协议。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点自私,但我们却还都和平共处在一个社会之中,平等、自由地交往。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存在于跟他人的普遍联系之中,从“自私”的角度讲,一个人应该把个人的“危险”,最平均地分摊到别的任何人的责任之中,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自利。

2003年人们都十分关注“非典”,原因就是人都是想活命的,也就是说都是趋于“利己”的。在那次灾难中,无论是谁,实施了保护措施的同时是否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一种保护?我假如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否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谋杀别人?并同时最终谋杀自己?

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预防非典这种毒性极强传染力极大的疾病中,在公共场所有没有采取戴口罩之类防护措施,显然已不是你个人怕死不怕死的问题,对整个社会而言,你戴口罩就已演变为一种利人利己的责任。

而且,这种自利明显地对我之外的任何人也都是有利的,也就是自利并利他,这就是一种经济学上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