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狡猾的老鼠
有一次,苏东坡夜坐家中,这时听见有只老鼠正在咬着什么东西。于是他就让书童点亮蜡烛看一看老鼠究竟是在哪里。原来在地上有一只空口袋,老鼠咬东西的声音就是从这口袋里发出来的。书童举着蜡烛打开口袋,他仔细查看时,却只是发现了一只死的老鼠。书童惊讶地说:“刚才还在叫呢,怎么这么快就死了呢?”他就翻过口袋把老鼠倒了出来。谁知,老鼠一落到地上,就“嗖”地窜得无影无踪,即使反应再快的人,也抓不住它了。苏东坡感叹地说:“真是一只狡猾的老鼠。”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人生智慧
人在这一回上输了一局,其实是输在了方法上。人的马虎给了老鼠以逃生的机会。假设人能够看清老鼠的把戏,那么老鼠的狡猾也就变成了小儿式的伎俩。如此换一个角度,胜负也就另见了。
2.截竿入城
在鲁国,有一个人拿着一个长竿想要进城去。到了城门口,他犯了疑惑。要是把竿子立起来,城门没有竿子那样高;要是把竿横着呢,城门又没有竿子那样宽。左试右试也进不去。
这时,有个年纪大的人就对这个人说:“虽然我不是什么圣人,但平生见到过的事也不少。你何不将你手里的长竿锯短而进城门呢?”这个人听后连称说得极对,就按照老人的主意把长竿截短了。
——《笑林》
人生智慧
故作聪明的想法,其实是掩饰自己的愚笨。愚笨到不自知的地步,就是自欺欺人。误导自己,也坑害了别人。
而那个拿长竿想要进城的人,则是缺少思考的主动性,或者说,他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这又是另外一种愚笨。不独立思考,也就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3.鲁班刻凤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有一次,他正雕刻着一只凤凰,但是还没有最后完工,凤冠、凤爪、羽毛还没有成形。这时,看到鲁班雕刻凤凰的人就开始评论了,一些人说这是鹞鹰,一些人说这是鹈鹕,大家一致认为鲁班雕刻的凤凰极难看而又不像。
过了几天后,鲁班就将凤凰完全刻好了。这时的凤冠像云一样立在头上,凤爪像闪电似的在摇曳,凤身像彩霞般灿烂。整个凤凰栩栩如生好像就要飞起来似的。那些先前评论的人见了都称赞不已,没有人再说不像了。
——《知人》
人生智慧
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是因为将看问题的角度局限于一点上,因此在认识上就会产生偏差。只有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事物,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切莫妄下断语。有口无心,有大脑无“意识”这是愚蠢,还是幼稚?
4.与羊谋宴
周朝时,有个人非常爱吃有全羊的宴席。他就找到一只羊来商量,希望羊能把它的身体捐献出来供他食用。但还没等周人把话说完,这只羊就窜进了树林,跑得无影无踪。
就这样,有五年时间,周人也没有吃到一桌有全羊的宴席。
——《太平御览》
人生智慧
人们做事都想寻找到捷径。其实捷径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只有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效,因此我们既要区分开现实与期望之间的界限,又要明晰可行与不可行的差别,如此,我们的双脚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选择的方法才会有有效运用的机会。
5.画图买马
齐景公十分喜欢马。他叫画工以他所想像的马的样子画了一匹。于是就派人照着画上的马的样子到集市上去买,费了很多人力物力,用了一年的时间也没有找到。确实,那画中的马,或者说齐景公所想像的马实在是太完美、太好了,但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国之君非常爱惜人才,完全以过去书上的标准去招纳能人时,即使找一百年也不可能找到,因为在现实中也不存在那样的人。
——《太平御览》
人生智慧
想像中的真实毕竟和现实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单凭前者一味地要求,就不会看到真正现实的出现。正如始终站在岸边而想像彼岸别致的风景,如果没有事先打造好一艘船并且没有实际的行动,就不能看到风景。
6.瞎子与太阳
有个天生的瞎子,很想知道太阳到底是怎样的。于是他就问眼睛好的人。有人说:“太阳的样子就像一个铜盘。”等到瞎子撞到了一个铜盘,用手指敲时,铜盘发出了“噹,噹”的声音。过了几天,当瞎子听到钟声时,就误以为是太阳出来了。又有人告诉他:“太阳像蜡烛一样能发光。”瞎子摸摸蜡烛又记住了太阳的一个样子。
当别人再告诉他太阳像什么样时,瞎子就认为太阳也是那样子的。瞎子一辈子也看不到太阳的本来面目,也就一辈子从别人的话中去猜想太阳的样子了。
——《苏东坡全集》
人生智慧
眼见为实,这似乎对于本则寓言中的瞎子是过分地苛求了。但要通晓事物的原貌和实质还是要有实际的体验与考察。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生也都是活在别人的规范之中,跟着别人走而放弃并且忘记了自己原本还有两只脚。走自己的路,走出别人圈定的范围。
7.乌贼的得失
大海中有一种动物叫乌贼。它能吐出一种东西可以把它周围的海水变黑。一天,乌贼游到了离岸很近的地方,因害怕其他动物看到它,便把周围的海水变成了黑色,想以此把自己隐藏起来。有一只正从乌贼上空飞过的海鸟看到了那团黑色的海水,就知道准是乌贼在那里,于是,飞扑下去,轻而易举地就把乌贼抓住了。
乌贼只是想到把海水变黑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并没有瞒过海鸟的眼光,反而授他人以柄,暴露了自己真正所在的位置。
——《柳河东集》
人生智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己的性命。本想一举两得,却最终是得不偿失。固执己见时,何不试着跳出原有的框框,用另外一种眼光重新定位,也许能有一个更整体的、更清晰的对事物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是来自于对自身清楚的认识。
8.引婴投江
有一个人经过一条江边,看见另外一个人正要把一个婴儿投到水里去,婴儿吓得大哭不止。于是,这个人就询问为什么要把这个婴儿投到江里。那人却振振有词地说:“因为这婴儿的父亲擅长游泳,那么他的孩子也就会游泳了,投到水里也一定不会淹死。”
——《吕氏春秋》
人生智慧
刻板的推论忽视了事实条件的限制,即使是真理也会变成荒谬。聪明人总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愚蠢人总是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凭感觉作结论是轻率,凭经验来理解易致错,以直觉来分析是狂妄,太主观会引发武断和偏激,能够证明真理的标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9.投机取巧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汉水的岸边见到一位老人正吃力地抱着一大罐水灌溉田地。子贡便说:“其实可以事先取一些木头做一个打水装置以代替人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人也可以不受累。”
而那位老人却说:“我听老师说过,凡想用机械来做事的人必有投机取巧的事,而做投机取巧事的人也必有投机取巧的心思,那么人的心中一旦存投机取巧的想法,就如清白的布上染上了黑点。而这样的人是不会接受什么道德观念的。我不用打水的机械装置,是因为感到羞耻而不愿意用它。”
——《韩非子》
人生智慧
以偏盖全的逻辑里贯穿着始终如一原则的误用。很显然,老人将投机取巧的前提和内涵混淆了。没有明白事物性质之间的差别,死抱着成见不放,就不能在做具体事情时提高效率了。
10.两个儒生盗墓
有两个儒生一边盗墓,一边嘴里说着书上的诗句。一个儒生站在坟坑上对还在坟穴里的另一个儒生说:“东方既白,事之如何?”坟穴里的儒生说:“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外面的儒生说:“诗中有日:青青麦苗,生于陵坡。生不施舍,死何含珠?捏其额角,揽其胡须,以镐轻敲颧骨,用手慢慢别两腮。这才不伤口中的珠子。”
——《艾子杂说》
人生智慧
无论是欺世还是盗名都是借助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目的的。用花哨的语言所包装的看似亮丽的外表的确在现实中有很大市场,有些人藉此扬名,而有些人则对此司空见惯。由此,我们是否从根本上忽略了或者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呢?
11.画鬼最易
齐王手下的一个画工为齐王画画。有一次,齐王问画工:“在你看来,画什么画最难呢?”画工答道:“画狗画马画花草这些东西最难。”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最容易呢?”画工回答:“画鬼最容易了。因为狗马花草这样的东西人人都能随时看到并且熟悉,如果画得稍有差别,人们就能一眼看出来,所以它们最难画。而鬼却是无形无状的,谁也没有真正地见过是什么样子,所以最容易画。”
——《韩非子》
人生智慧
不能说清楚的事情,对于人来说始终是属于未知的领域。因此,也就给想以此欺骗的人找到了一个玄妙的幌子。云里来,雾里去,掩盖真相而利用别人的无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有必要把耳听的虚见转换成眼见的现实,听清楚但不忘擦亮自己的眼睛。
12.宋楚之战
宋楚两国在泓水的岸边交战。当时,宋军早已在河的岸边布好了阵势,而楚军还正在渡河。右司马对宋襄公说:“楚军的人比我们的多,我们要在他们渡河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向他们还没有布好阵势的军队进攻,必会取得胜利。”宋襄公却说:“我听君子说过,不能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士兵。如若我们现在就进攻,这就有碍于仁义之道。”右司马说:“大王你这样做不是害了宋国自己的军队吗,还空谈什么仁义道理?”宋襄公仍是不采纳右司马的建议,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河布好阵势才开始击鼓攻击,可想而知,结果打了败仗。
——《韩非子》
人生智慧
仅仅刻板地遵循君子所言的仁义之道,而忽略所面对的具体事实,其实是愚蠢的。顾此而失彼,宋襄公并没有想到因为不违背仁义道理而落得好名声却是以自己本国百姓的伤亡为代价的,而最后,他本人也未成为真正的君子。只能重复古人遗训而不能现实地发挥它的内涵,就是没有悟出君子之道的要旨。
13.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市场上向别人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这时就有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又会怎么样呢?”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没法回答了。
——《韩非子》
人生智慧
自相矛盾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从部分来看,好像是周密严谨,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相互抵触。所以处理事物矛盾的关系就是要从全局与部分的通盘来考虑。而人的言行一致也可从这个寓言中得到启示,言语的巨人与行动的矮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当我们叹息楚人的尴尬时,是否想过自身的言行中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14.狗拿耗子
齐国有个人很会识别狗的优劣。于是有人托他买一只能捉耗子的狗。这个人费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样的狗找到。托他买狗的人将狗带回家后,而那只狗却不捉耗子,于是就来请教那个给他找狗的人。那个人说:“这的确是只好狗。它想捕的只是獐麋一类的野兽,而不管捉耗子这样的事。如果你真要它去捉耗子,除非把它的脚捆绑起来。”于是,那人回到家就将狗的腿捆了起来,这只狗也只好捉耗子了。
——《郁离子》
人生智慧
那个要买捉耗子的狗的人,好像是别出心裁,他想要达到目的却没有看清楚这是通过对狗的束缚而实现的。真是用狗不当,而狗也只能在委屈中多管闲事了。
捆住了狗的后腿,也就是捆住了狗的价值。至于人,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碰到如此的事情呢!
15.雕刻的道理
雕刻是有道理可以遵循的: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大的鼻子可以削小,而小的鼻子却无法变大。眼睛小可以修大,可刻大了就不好改小。
其实办任何事也都是这样,我们要谨慎地对待和处理那些不可恢复又不可挽救的,如此一来,我们的损失就会减少了。
——《说林》
人生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客观规律,周密思考,全面计划,并为后续的工作留下余地和机会。事实上,要减少失败的可能,就要事先留有选择的机会。
16.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在路上见到有两个小孩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在争辩什么。其中的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要比中午时离人近。因为刚刚升起的太阳像锅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只有盘子那么小了,这不是离人远看上去小而离人近看上去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我们不觉得暖和,到了中午就晒得不得了,不是说太阳离人近才暖离人远才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定究竟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有丰富的知识呢,竟然连这么一点小事也说不清楚!”
——《列子》
人生智慧
小孩的思维逻辑只是停留于小孩视野中事物的对错。到他们长大之后,也许就不会有如此的争论了。不能因为孔子的不能回答而否定孔子的博学。
17.丢了斧头的人
有一个丢了斧头的人。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把斧头偷走了,他看到邻家儿子走路的样子无不像是偷了斧头的,邻家儿子的表情上也表现出了偷斧头的痕迹,邻家儿子的每一个做事的动作也像是偷了自己的斧头。
不久,那个丢斧头的人在别处干活时,无意间找回了自己的斧头。等他回来再见到邻家的儿子时,无论从走路的样子,还是表情上以及做事的动作上,再也看不出一点偷过斧头的样子了。
——《列子》
人生智慧
疑心太重,这就给偏见留下了得以滋生的温床,太多的敏感再加上认识的错位就给事物蒙上了谬误的外衣。偏见遮住了认识真理的眼睛。为了一己的小利,而矫枉过正、疑神疑鬼,反而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18.山鸡变成凤凰
有一个楚人挑着一只山鸡赶路。他骗路人说他挑的是只凤凰。而这个路人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凤凰,就一心想要把它买下来敬献给楚王。结果,出高价买下的山鸡没过一天就死了。路人心疼坏了,不是因为损失了很多银两,而是因为没有实现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心愿。这件事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他也真以为那只山鸡就是凤凰了。楚王很受感动,就重赏了那个路人。楚王赏给路人的钱高过他买山鸡价钱的好几倍。
——《尹文子》
人生智慧
打瞌睡可以传染,欺骗也可以如此。被欺骗者顺理成章地成了欺骗者,人们在谬误的连环中又上演了一场闹剧。可笑的是,成为欺骗者的路人却是在大家的认可中堂而皇之地接受封赏。
19.目不见睫
楚庄王准备攻打越国,当时越国的时局混乱而且兵力弱小。他的臣子就对他说:“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虽然能看到很远的东西却时时看不见自己眼皮上的睫毛。自从秦晋之战后,我们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到现在还不能收复,就说明我们自己的兵力也是不强大的;而且,官吏们不能制止横行国内的盗贼,也说明时局是不稳定的。比较来看,我们国家的时局与兵力都不如越国,为什么还伐越呢?”楚庄王听了臣下的这一席话,就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打算。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