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但是伴随着体育运动常有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运动损伤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运动损伤是运动过程中各类损伤的总称。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学习,而且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教师、学生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有关。由于缺乏基本知识,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懂得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能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2)准备活动存在问题
如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开始正式活动;准备活动运动量过大,与专项内容结合不好;准备活动过程中违反循序渐进原则,如一开始就速度过快,用力过猛。
(3)运动量过大
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负担量过大,是在体育教学中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如一次体育课,安排的第一项内容是推铅球,第二项是排球的基本技术训练,第三项是体操的单杠练习。从表面上看这次课的内容丰富,项目多样,但实际上所有的内容为上肢肩带的负担都很重,造成局部负担过度,可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4)竞争意识强、动作粗野
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一些对抗性的运动中容易背离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目的,不遵守比赛规则、动作粗野,为争夺胜负,甚至故意危险犯规,这是篮球、足球等激烈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5)组织上存在缺陷
在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另外即使年龄、性别相同,个体之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也不能干篇一律地对待。在运动安排上,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都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
(6)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实践证明,学生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疲劳状态下参加体育运动,都很容易受伤。学会掌握自我监督对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自我监督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感觉两部分。主观感觉一般包括自我感觉、睡眠、食欲、运动训练的情绪等。客观检查的简易指标有脉搏、体重、肌力等。一般情况下,晨脉基本是稳定的,如果发现晨脉每分钟次数增加12次以上,就表明机能反应不良,应避免剧烈运动。
(7)运动场地、器械等不符合标准
运动场地、器械的落后是有些院校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运动场地坑洼不平、有碎石等杂物,易在奔跑中扭伤关节、韧带,甚至跌倒损伤骨折。运动器械安装不牢固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会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大学生因经济原因缺乏运动所需的护腕、护踝、护膝、护腰等专业防护用具,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8)不良天气的因素
大雾天气可视度降低,在快速奔跑、投掷运动中易造成自己或他人的损伤。雨雪天气可致露天场地及器械湿滑(摩擦力降低)易发生运动损伤。高温高湿天气大量出汗,易疲劳中暑,同时也可诱发其他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体育运动安全教育
建议在体育教学计划中把每学期第一堂课列为体育运动安全课,由体育教师与校医共同授课,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安全体育运动的理念,理解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本质意义,避免体育运动的纯竞技化。熟练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要领,最大限度减小运动损伤造成的危害。平时还可利用运动场地附近的黑板报、宣传栏及校园广播向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运动损伤的危害及预防。通过多管齐下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2)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容易掌握,哪些技术动作不易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要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确实掌握正确技术动作;要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注意提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水平,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训练问题。
(3)做好准备活动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不但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的生理惰性,而且能增加肌肉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弹性,同时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同时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依照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候条件等来确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真实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既要做一般准备活动,也要做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最后部分内容应与即将进行的活动紧密联系,对活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一定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在训练课中转项时,应补充做转项准备活动,在运动间歇时间较长时,也应在运动前再次做好准备活动。机体兴奋性较低时或气温较低,肌肉韧带较僵时准备活动要充分些。有伤的部位,准备活动要小心谨慎。
(4)注意运动间歇的放松
在运动时,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损伤,每次练习间隙应采取积极性放松的方法。许多锻炼群体对这一问题很不重视,往往采取消极性的休息,这样做并不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再练习时还易出现损伤。另外,放松应根据项目特点来进行。如侧重于上肢练习的项目,在间隙期可做些下肢的练习。反之,则做些上肢的练习。这样可以改善血液供给,使肌体中已疲劳的神经细胞加深抑制,得到休息,对于消除疲劳及防止运动损伤有着积极意义。
(5)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锻炼时负担过于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运动损伤。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膑骨损伤;过多地练习鸭步可引起膝内侧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因此,在锻炼中应避免单调的锻炼方法,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6)加强易损部位的锻炼
运动中肌肉、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较为多见。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可以防止膝关节损伤;防止肩关节损伤应加强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锻炼。因此有意识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对预防损伤也具有重要作用。
(7)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进行体操锻炼时非常重要,因为体操锻炼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容易出现错误或跌倒受伤。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或学习难、新动作时,更应有懂得保护知识的人在旁边保护。此外,练习者也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翻滚,而不要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时,以前脚掌着地,以增加缓冲作用,而不要全脚掌或脚后跟着地等。
(8)加强医务监督并注意设备的安全卫生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伤病初愈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医生的意见进行。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做好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有无疲劳征象,如头晕、疲乏感等。特别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反应,如局部肌肉有无酸痛、僵硬、关节有无疼痛等。当有不良反应时就不宜加大运动量,也不宜练习难度较高的动作。要加强对运动场地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具的安全卫生检查,不应在不合要求的场地上或穿着不合适的运动装备进行运动。要注意不能佩戴小刀、钥匙、笔等物品进行运动,特别是进行对抗性强、有身体接触的项目时,严禁佩戴这些物品包括手表、尖硬的头饰等。